南海研究: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1:11:32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本报记者 吴楠 参加讨论
【核心提示】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中国无论在“发现”、“先占”还是“管控”方面,都有大量连续、完整的历史依据支持,在历史上形成的捕鱼权、海上科学研究权、海域管辖权的运用,也达到了当时条件下的最高水平,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权、海洋科学研究管辖权的规定基本一致。因此,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主张,以及享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附权利以外的若干历史性权利,是符合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基本精神在内的国际法的。 南海是连接亚太地区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海上运输要道,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引发和加剧南海争端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主张南海地区主权的法理和历史依据是什么?社会科学研究在南海问题上具有哪些责任?作为国家层面的重要平台,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取得了哪些新进展?近日,本报记者围绕这些话题采访了该中心副主任、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固朝。 中国对南海地区的主权主张符合国际法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国对南海地区的主权主张具有哪些法理和历史依据? 沈固朝:中国政府经营南海有着漫长历史。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在南海诸岛留下如此多的文化烙印,也没有哪一国政府像中国这样虽历经改朝换代,却始终如一地留下一个主权国家行使管理权的历史记录。这些记录全面体现在航海远征、岛屿命名、诸岛地理位置的详细描述、官方地图的明确标绘、官史的文字论述以及巡洋、缉私、捕盗等方面。 目前,中国已经陆续公布了清末以来历届政府对南海主权进行宣示、行使和维护的记录。如1933年,中国政府成立了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1935年1月,公布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华英地名对照一览表》;1935年4月,出版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图》,向全世界宣告包括南至曾母暗沙的西沙、中沙、东沙和南沙诸群岛是中国领土;1947年,公布“南海断续线”等。 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中国无论在“发现”、“先占”还是“管控”方面,都有大量连续、完整的历史依据支持,在历史上形成的捕鱼权、海上科学研究权、海域管辖权的运用,也达到了当时条件下的最高水平,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权、海洋科学研究管辖权的规定基本一致。因此,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主张,以及享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附权利以外的若干历史性权利,是符合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基本精神在内的国际法的。 集合重大任务攻关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报》:深化南海研究已成为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在南海研究中,您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沈固朝: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一个包括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外交学、政治学、历史学、军事学等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这些学科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南海进行研究,而鉴于南海问题涉及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众多领域和学科,以往单一学科各自为战的研究已经不能适应国家综合施策的需求。 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将社会科学作为一个总体,而且需要借助自然科学,建立文理科协同、校内校外协同、学术研究与实际部门协同的跨学科、跨单位、跨区域、多平台式的机制,形成资源集聚优势和重大任务攻关力量。这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社会科学在南海研究中要承担的责任。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中心获批为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之一。与其他南海问题研究机构相较,中心有何突出特点? 沈固朝:中心依托地理信息、海洋海岛研究、边疆史学、文献情报、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协同校内外、国内外相关研究力量,以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带动政治、经济、法律、外交、文化等层面的南海问题应用性和基础性研究,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基础信息与决策支持服务。 中心下设若干协同创新平台,包括南海环境资源研究平台、南海法律研究平台、国际关系研究平台、南海史地与文化研究平台、南海周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研究平台、南海动态监测与形势推演平台、南海地区航行自由与安全合作研究平台、南海舆情监测与国际交流对话平台、南海问题政策与战略决策支持平台。 对策性与基础性研究同步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期,南海周边国家动作频频,我国在南海地区的正当权益不断遭受挑战,请问中心在南海问题研究方面进行了哪些工作,有什么进展? 沈固朝:近期,中心强化以重大任务为牵引的协同设计,确定七大研究主题,如南海问题上的大国竞争与战略态势的变化趋势研究,协同国际关系、航行安全、法律、史地、资源环境等学科平台,综合分析美、日、印、俄、韩等国家因素对南海问题的影响及对策。 再如南海维权证据链及基础数据库建设,包括监测、提供海域和关键岛礁的动态变化,南海断续线的法理与历史依据专项,南海档案的系统整理与使用专项等。这一系列事项都需要史地、法律、信息和战略机构共同攻关。 深化南海研究的重要工作是打造具有深厚知识基础、熟悉南海问题的人才队伍。中心积极探索跨学科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已在相关的七个学科建立了教学点,拟通过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专业互通、论文互评等方式,推动教师和科研队伍的沟通和合作。在教学模式方面,尝试实现“知识对流、模式组合、方法碰撞”。 在打破学科壁垒、释放各类创新要素方面,中心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探索。中心将围绕南海权益维护、资源能源开发与区域和平发展这三大研究方向,完善以重大任务为牵引的协同设计,积极探索促进协同的管理制度、考核方案和政策保障,鼓励项目合作和相关资源的共享,提高规划的践行力,推动对策性与基础性研究同步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谈谈反倾向斗争的历史经验
- 下一篇:栽培粟起源的考古学再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