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毛泽东晚年对中美教育交流的推动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民相知、心相通。毛泽东晚年对中美教育交流的推动促进了中国外交的发展,也成为中国改革方向的前奏。
    毛泽东晚年打开中美关系大门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把这个事情与中美教育交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的却颇为少见。如果从中美教育交流的角度审视毛泽东晚年时的中美关系,或许我们能够发现一些长期以来没有引起注意的事情。
    直到毛泽东去世,中美没有能够建立起正常的外交关系,虽然从1973年开始互设了联络处,虽然美国的高官包括总统都来过中国访问,但除赴联合国出席会议的官员以及驻美联络处官员外,中国没有正式派省部级以上官员赴美访问,中国赴美访问的代表团多半是非官方的,其中大多数是教育、科技、文化、新闻、体育和卫生领域的,而且,中国代表团尽管也受到美国政府官员的接待,但主要进行的还是专业交流;中国接待美方代表团,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参观中国的学校,与教科文卫方面专家座谈,即便是接待美国议会代表团也不例外。换言之,教育交流是中美建交前双边往来的主旋律。
    在“文化大革命”和“教育革命”期间,中国的教育部门处在一种很不正常的状态,常常是美方要见的中国朋友还在农村劳动,尚未“解放”。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为什么偏爱教育交流?显然,教育交流有它特殊的作用。中美长期对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累积的问题太多,企图自上而下,率先从政治层面突破,短期内解决一揽子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而通过教育交流这种“人民外交”模式,加深了解,培植友谊,自下而上地渐进改善双边关系,能够给双方留下更多的时间冷静思考,逐渐摸清对方的底线,求同存异。所以,毛泽东利用斯诺的特殊身份给美国政府传达改善关系的信息,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中国打开中美关系大门,批准美国学者高尔斯顿和西格纳访华叩开中美学术交流大门。尼克松访华后,中国政府连续派遣中国乒乓球队、中国医学代表团、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和沈阳杂技团访问美国,在美国掀起一股强劲的“中国旋风”。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民相知、心相通。通过民间往来促进相互认知进而改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新中国外交战略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在中美关系改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但毛泽东推动中美教育交流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它成为了中国后来改革开放的前奏。
    首先,教育交流就是“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毛泽东晚年以高度的民族自信和坚定的开放决心看待和处理中美民间交流。他曾经指示,美国什么派别的人来华参观访问都可以,即便是右派也要欢迎。因此,美国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专业的代表都有机会来中国访问考察,并渐次让他们到中国各地去接触各种类型的学校、科研院所、工厂、农村、事业单位、政府职能部门,参观名胜古迹。同时,中国也根据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派遣了不同类别的代表团赴美参观访问、交流学习。除了参观访问、学术报告、学术座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外,图书情报资料交流、实验室建设、合作研究、短期培训、临时性留学、特聘专家、客座教授等教育交流形式也得到了发展。可以说,毛泽东在世时,中美教育交流的主要形式都已见雏形。
    其次,毛泽东亲自接见杨振宁、李政道等美籍华裔科学家,并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大副照片和长篇报导,向国内外传达了非常重要的信息。毛泽东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家的报导在国内外媒体上因之铺天盖地。国内民众看到美籍华人科学家能够享受这种殊荣,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触动;外国民众看到美籍华人科学家在中国享受到国家元首级待遇,增进了对中国的亲近感,并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正面的憧憬。国内外媒体的正面、良性互动推动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的进程。
    第三,开放与改革具有联动性。“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中国人在与人交往中的一种典型心态,1971-1976年也不例外。有错就改,落后就追赶,勇于变革和学习,在当时的中美教育交流中就有鲜明表现。在政治上,一大批知识分子因为中美教育交流的开启得到“解放”,重新出来工作。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并对各条战线进行整顿,也与中美教育交流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中美教育交流的发展以及随之引发的中国与其它国家教育交流的发展对国内的多条战线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变革就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毛泽东去世后,我国改革开放率先从科教战线开始,是因为中美教育交流的发展使我国科教战线枝节末叶调整的空间越来越狭窄,这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最严峻,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才能推动其它方面的改革。
    毛泽东晚年打开中美关系大门,并以坚定的意志排除各种障碍维护中美关系的发展,直接原因是因为中苏关系的恶化,担心中国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因而希望构建“一条线”与苏联霸权主义抗衡。但是,中美关系大门开启后,长期维系两国关系的竟然是教育交流,这确实值得深思。毛泽东牢牢把握住中美关系的主动权,不因中苏关系的暂时恶化而急促与美妥协,是因为他深信只有自强自立才能真正维护国家的安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维护国家安全与实现“四个现代化”相辅相成,互相保障,缺一不可。发展中美关系,其落脚点不在于“以夷制夷”,而在于学习美国先进的教育科技、管理经验,由此增强中国自身的能力,这应该是毛泽东晚年不遗余力地推动中美教育交流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也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晚年对中美教育交流的推动成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前奏。改革开放“始于毛,成于邓”,中美教育交流是一个最好的观察点。
    (作者简介:黄仁国,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