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霞奋耕终无悔 梅花香自苦寒来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1:11:23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敖凯 参加讨论
孙中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敖凯:尚老,您好。我们从中山堂展出的22个展柜内,看到了浸透着您数十载心血的文稿、书稿,包括《孙中山传》、《宋庆龄传》等专著、论文,以及编辑的孙中山、宋庆龄研究资料等。据中山堂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北京中山堂第一次为学者举办专题展,举办此展览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为从事孙中山、宋庆龄研究的学者提供学术线索;二是弘扬孙中山精神,激励青少年的爱国情怀。我们该怎样理解孙中山精神? 尚明轩:孙中山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孙中山精神是指他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不断进步的精神。孙中山精神的核心是强烈、炽热和深沉的爱国情怀;其主要内涵是终生投身革命,一心为着中华民族的振兴,虽百折而不挠;其实质是顺应时代潮流,博采中外学说之长,为我所用,与时俱进。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在近现代的基本内容和典型特点,是非常优秀的民族遗产。我们应该总结和继承这笔遗产,充分发挥这一珍贵财富的作用。 孙中山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敖凯:这次展览另外一个目的是为学者提供学术线索,您认为当前有关孙中山的研究进展情况如何?怎样深化和拓展? 尚明轩:孙中山研究是中国大陆近代史研究和近代人物研究中最有特色、开拓最宽、成果最多的领域。学人对孙中山的生平、思想和革命实践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出版了众多的专著、资料集和论文,研究视野不断拓展,进一步填补了一些空缺。从总体上说,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和成果。但是,这些进展和成果,并非说明孙中山研究已经“大体完成”,很难有更多工作可做了。事实上,它同应有的要求尚有差距,既不能反映应有的学术水平,也不能满足研究、教学工作的需要。孙中山是中国社会和革命发展的一个时代的代表,他的事业和思想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有着广阔的研究领域,有着众多的课题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 今后的工作,既要加强宏观的考察,又要加深微观的剖析,并把这一切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其更加深入和扩大。学术贵在创新。今后的孙中山研究,将越来越趋向于全方位发展,同时连同其他诸种思想、革命业绩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期盼学者们能继续不断创新,努力创作精品力作,推动孙中山研究更上一层楼。 在深化和拓展孙中山研究上,我认为:第一,要注意把孙中山更加紧密地放在历史时代中考察。俗话说,“时势造英雄”。任何一位英雄,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他们的心路和行迹只有在时代的映衬下,才会显得清晰。孙中山的一生联系着中国近代史的整个过程,在与历史时代的同步考察中,学者通过新的理解拓展新的视角、新的切入点,以求新的观点问世。 第二,我们还应加大研究“孙中山是一位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先行者”这一课题。据史料记载,早在1903年12月,孙中山就提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期盼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此后,他终其一生向往并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还努力号召以社会主义理念建设国家。更为可贵的是,孙中山在二次革命失败流亡日本十分穷困之时,仍相信“中国是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度,这个国度应用来作为社会主义的典范”;呼吁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协助他“把中国建立成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他对社会主义的大力宣传,热切向往,完全是出于对苦难大众的深切同情和实现祖国现代化的善良愿望。在谋求融合中国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相连接的探索和奋斗中,他是一位杰出的先进人物。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探索与研究。 第三,孙中山对中国建设和管理的思想也十分丰富。他的经历、国际交往、渊博学识决定了他的思想是一座宝库,需要花大力气研究和探索。孙中山曾就清末民初的社会政治根源做了最鲜明而深刻的阐述。他在1893年所写的《中国现在和未来》一文中,就明确地说道:“中国所有一切的灾难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普遍的又是系统的贪污,这种贪污是发生饥荒、水灾、疫病的主要原因。”当然,20世纪百年灾难有人为的也有自然的原因,但是这些应该说与孙中山所说的这个原因是有关联的。诸如此类的国家建设和管理思想,应该是未来孙中山研究的一个方面。 增订版《孙中山传》、《宋庆龄传》的特色 敖凯:今年恰好是宋庆龄诞辰120周年,由西苑出版社2013年2月出版的您撰写的《孙中山传》、《宋庆龄传》增订版可谓是一份最诚挚的献礼。这两本书的增订情况及其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尚明轩:《孙中山传》旧稿初版问世于1979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本《孙中山传》。1981年出版了第二版,2008年又出版了第三版。在此期间还出版过日文、朝鲜文及国内几个少数民族文字版。这前三版的篇幅都不大,初版只有12万字,第三版也仅有24万字,这次增订本为80万字,增加了50多万字。新书总体上基本保持了前三版的韵调,而在全书的架构、章节及写法上,则都进行了很大的增补、修改和变动,丰富了传主在历史事件和思想发展过程中来龙去脉的描述,增多了评论,充实了内容;并且增补或更换了国内外挖掘和发表的最新史料和研究成果。对旧稿中的某些疏漏和不妥之处,均认真地补充、勘误和修订,纠误补缺,求实求真。在写法上,为增强学术著作的可读性,采用生动活泼的笔墨描绘历史,力求深入浅出,风格平易,做到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使它既能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专门研究工作者所用,又能够适合广大读者了解历史人物的需要。此外,还增添了近300幅照片和题词、遗墨等文物资料,与文字相互印证,对照参阅。总之,主观上是力求使它成为更加全面详尽的新传记,能够更加完整和准确地反映一代伟人的真实面貌,能够给人们一本可信、可读又可以反映现有学术水平的孙中山一生历程的读物。 《宋庆龄传》原是我和唐宝林同志合写的。它初版于1990年,曾经多次印刷,没有再版过。旧稿原有40多万字,这次由我一人增订为70万字,增加了近30万字。在增订的要求和写法上,基本上和《孙中山传》一书相同。在内容上特别增加了宋庆龄在1949年后这33年的分量,凸显了她后半生辉煌的业绩。在1949年后这段完全崭新的历史和复杂的形势下,宋庆龄作为国家重要领导人和在国际上有崇高威望的政治活动家,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妇女儿童福利事业、祖国统一大业、人类进步和世界和平事业等方面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并且在这33年中,还进一步充分展现出了她的个性特点。宋庆龄是近现代中国最有个人特点的政治家,她具有远见卓识和独立判断,绝不随声附和,像墙头草似的随风转向。这方面的内容成为“国之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认为着力描绘她精彩纷呈的后半生,对我们总结过去、鼓舞今人、昭示未来,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两书首次刊出了宋庆龄与我关于“两传”(《孙中山传》、《宋庆龄传》)史实核证与创作的多件往来信函,见微知著,彰显了宋庆龄的伟人风范和人格魅力。 两本传记的增订,尽管我是全力以赴、尽力为之,也花费了不少时间,但由于学力有限,加上年迈力衰,在这两本书中必然还会存在偏颇欠妥之处。 夕霞奋耕 无怨无悔 敖凯:您是如何步入史学研究的殿堂,并一直致力于孙中山研究的? 尚明轩:我的一生,可以说是与孙中山研究结下了难以分解的特殊情结。幼年时期,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历史故事,到读中学时对历史的兴趣日益浓厚,通过大量阅读书籍以及师长们的教诲,在对孙中山仅仅有些朦胧认识时,就对他非常推崇敬仰。大学和研究生时期,我读的是历史系的中国革命史专业。1956年调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近代史研究所工作后,一直把工作重点放在以孙中山为首的民国人物研究课题上,并确立了一辈子从事“孙学”研究的理想,决心为这一课题研究的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回眸我的研究历程,我在这一领域摸爬滚打、上下求索、执着坚守、心无旁骛。我年复一年地埋首资料堆中孜孜矻矻,潜心探究,锲而不舍地做着一些工作,取得了点滴小成就。我对择此专业充满乐趣,无怨无悔。现虽耄耋老迈,仍以这一课题为伴,每天几乎手不释卷地翻修旧稿,增进新知,它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推动我夕霞奋耕,迄未辍笔。 正是自己长期从事史学研究的经历,使我深深感到历史研究既是很重要、很有意义的工作,又是一门很难、很艰辛的学科。它应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具有如范文澜先生所说的“甘心坐冷板凳”的功夫,经过笃学不倦、潜心研究,才能从掌握到的浩瀚史料中,提炼出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而提升为资政育人的理论。路途艰辛而漫长。不过,凡有志于斯者,终必成功。“长江后浪推前浪,后人必将胜前人。”此外,还要提醒青年们的是要保护好自己的身心健康,它是事业成功的本钱,不可大意也。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历史学家胡绳武:研究历史应从史实出发
- 下一篇:奋力书写地方志事业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