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平洋的人面像岩画源头在将军崖?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1:11:16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王晓琨 张文静 参加讨论
【核心提示】在众多岩画类型中,人面像岩画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岩画类型,它具有神秘诡异的造型,并蕴含深刻的意义。 在众多岩画类型中,人面像岩画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岩画类型,它具有神秘诡异的造型,并蕴含深刻的意义。人面像岩画只以人的脸部或类(看)似人的脸部为主要刻画对象,不刻画身体的躯干,但一般具备人的五官,有的具有头部轮廓,有的在面部或头部轮廓的外围饰有线条。 人面像岩画仅出现在环太平洋地区的中国、蒙古、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美国、加拿大、智利、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的人面像岩画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我们把这些人面像岩画按区域划分为北方和东南沿海两个部分。北方人面像岩画呈带状分布,自西向东有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18幅)、内蒙古赤峰地区(125幅)、内蒙古阴山地区(125幅)、内蒙古桌子山地区(45幅)、宁夏贺兰山地区(206幅)、内蒙古巴丹吉林地区(43幅)、新疆阿尔泰地区(3幅)。东南沿海人面像岩画的分布自北向南有江苏连云港(14幅)、福建仙字潭(4幅)、台湾万山(5幅)、广东宝镜湾(2幅)、香港大浪湾(2幅)、广西红岩山(2幅)。总体上看,我国的人面像岩画分布在北方长城沿线(草原地带)和东南沿海地带。 人面像岩画源于灵魂依托 学界认为,人面像岩画是和宗教有关的遗存。人类最早的宗教观念是在灵魂观念上逐渐产生的“万物有灵论”,继而产生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崇拜。这种宗教观念的产生源于人类早期在从事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对自然和社会的支配能力以及认识世界的思维能力有限,进而产生了对无法战胜的自然力量和已逝去的氏族祖先的崇拜。这种信念使得人们相信,这些神灵威力无比,控制着人的来世和今生,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对它们的畏惧或崇拜。先民们相信,人死而魂不灭,祖先或死去的亲人的灵魂既可以庇护后人,但又可能祸害子孙,由此而产生对死者亡魂的畏惧和崇拜。 王仁湘先生对我国9000座已经清理的新石器时代墓葬加以整理和分析,对墓葬的定向原则做了一个研究,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墓向所指都是所谓灵界,或祖居祖坟之地。墓葬定向的原则并不相同,这应是由于各文化共同体信仰及传统不同”。这种埋葬制度是原始人灵魂不死观念和祖先信仰、灵魂崇拜的佐证。既然灵魂不死,那灵魂在离开躯体后,就要有所依托,要有一个归宿。在岩画中,这种思想则集中体现在对人面像的刻画上。 岩画被认为是再现早期人类历史的直接依据。而人面像岩画的研究对于探讨早期人类的思想及信仰,找寻早期人类在创作时的意图,再现当时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的面貌,都有重要的意义。 发现、记录基础上的人面像研究 中国对岩画的调查和研究是从近代开始的。长期以来,国内对于人面像岩画的关注还多以发现和著录为主要工作,如盖山林的《阴山岩画》、梁振华的《桌子山岩画》、许成的《贺兰山岩画》等。 专门针对人面像岩画进行研究的著作当属宋耀良的《中国史前神格人面岩画》。他将中国的人面像岩画的分布总结为三块带状分布的区域:东分布带、中分布带和北分布带。此外,关于人面像岩画的研究多是以专题性的研究文章的形式出现。比如,在宋耀良的《环北太平洋史前人面形岩画研究》一文中,作者推论:分布在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人面像岩画是从中国传承扩散而来的。 龚田夫、张亚莎认为中国的人面像岩画分布是相互影响的结果,有其传播路径:其源头可能在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并向南向北传播,向南影响到福建、台湾;向北到达内蒙古东部,并由这里向西传播,到达狼山西段和桌子山一带后,形成第一个繁荣期,而后在贺兰山贺兰口又形成第二个繁荣期,最后消失在宁夏中卫县的北山。 李祥石认为人面像是人类对自己的认识、理解,是第一自我的表现。同时,人面像岩画又是对神灵鬼怪、对超自然的认识和理解,是第二自我的表现。人面像岩画也是环太平洋广大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具有同祖同源文化属性的特征。 田若虹认为中国史前岩画是中国戏剧的源头之一,是中国艺术文化的先导。戏剧起源于远古时期人类最初的村社的宗教仪式。被称为戏剧发生学的“活化石”的“傩戏”正是脱胎于这种宗教仪式,进而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戏剧艺术形式。神格的面具化是傩戏艺术的显著特征,而傩戏的源头则可追溯到史前神格人面像岩画中去。 孙晓勇在《作为一种眼睛信仰的岩画——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探究》中,认为西辽河流域的人面像岩画的制作更加突出对眼睛的表达,而这种对眼睛的特殊关照在西辽河流域的远古文化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类表现眼睛的人面像岩画可能是史前人类对眼睛崇拜的独特的艺术表达,是一种对眼睛的基本认知的文化现象。 关于人面像岩画的著作中多数是将重点放在对人面像岩画的发现和记录描述上,这些发现为人面像岩画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原始资料,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此外,随着考察工作的深入,对人面像岩画的研究逐渐涉及各个方面,研究角度多集中在美术史和宗教、民俗等领域,主要探讨人面像岩画的内在涵义和意义,对人面像岩画的传播和发展流变的研究涉及也较多。 继续探究人面像岩画发源地 对于人面像岩画仅仅发现在环太平洋地区这一现象,学界很容易把人面像岩画的传播和印第安人的起源联系在一起。从比较语言学和牙齿形态学来看,已经证实印第安人的祖先的确来自东北亚。地质考古资料也证明,东西伯利亚与阿拉斯加的最后一次连接(白令大陆桥,即现在白令海峡)在距今1.4万—1.1万年之间。美洲印第安人是在距今1.4万—1.2万年前,从东北亚经由白令大陆桥到达美洲的,属蒙古人种。人面像岩画的创作年代,学界普遍认为偏早,多数观点倾向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这与蒙古人种到达美洲大陆的时间接近,因此,部分学者认为人面像岩画是亚欧大陆蒙古人种的文化向外传播的结果。 至于人面像的起源地则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环太平洋的人面像岩画系一种同源文化传播所致,都是以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为发源地而传播开的。宋耀良提出中国的人面像岩画的分布有三条分布带以及中国人面像岩画的传播路线,在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人面像岩画是从中国传承扩散而来的。由于缺乏大量的基础数据作支持,这一结论略显单薄。具体的论证还有待学术界持续的研究。因此,关于人面像岩画的发展流变以及它的传播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这也就为中国人面像岩画的研究留下很大的空间。 (本项研究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第三期专项经费的资助)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国的考古成就为何不被世界充分了解?
- 下一篇:揭开日本对华鸦片侵略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