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区古代商品经济的考古观察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1:11:15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何驽 参加讨论
【核心提示】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在东南地区文明社会的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觑,尽管少有官方记载。这提醒我们,应当运用考古资料重新审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究竟始于何时——很可能不会晚至宋元时期。 中国古代的中原地区及其中央政权一直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对于海外贸易和内陆的商品贸易漠不关心,任由民间自由进行,因此各地的商品经济主体并未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当中,正史记载极少,以致给史学家造成中国境内历来商品经济十分落后的假象与错觉。不过近年来,我分析认为,华东地区的古代外向型商品经济总体来说比较发达。这个认识是2007年春在福建进行国情调研时,从了解武夷山区原始瓷制造、德化窑、建窑外销瓷和泉州港海上贸易中得到的启示,这些都得益于考古发掘与研究。 马年伊始,我趁假期有空到广东南海沿岸行走,想了解一下广东地区古代商品经济的状况,以扩展对东南地区古代商品经济的认识,重点参观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即南海一号博物馆)和广东省博物馆的相关展览。 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以发掘保护和展示轰动世界的“南海一号沉船”为核心的专题博物馆,力图通过南海一号位看点,向公众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蛇年岁末,南海一号前舱部分室内大面积的正式发掘刚刚告一段落,新发掘出土的遗物尚未展陈。我参观的是展厅内南海一号部分发掘成果。这些成果的许多细节在各种媒体上均有披露,我见到实物之后除了惊叹之外,没有特别的想法。但当看到该馆目前的镇馆之宝——龙泉窑葵口青瓷碟时,我产生了极大兴趣。 这件瓷碟口部有裂缝,青釉已渗入裂缝中,表明瓷器胎阴干时就裂了,但是仍然上釉焙烧成器,并作为成品装船外销。另有一件德化窑白瓷小双系罐也在环耳处胎裂,也上釉烧制成品,并装船外销。这些次品原本应该作为废品被剔除出来,不应再进行上釉和焙烧等下道工序,更不应装船外销。而事实上,它们被作为正品均已完成所有制造工序,并装船外销。我认为,唯一的解释就是商人整窑包收包销瓷器,并运往海外,即使是次品也可以增加装载货物的分量,从而增加船的载重以抵御风浪。换个角度说,次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被视为压仓物,没有商品价值。而到岸后,正品高价销售,次品贱价处理,将这部分压仓物变为商品,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商人利润达到最大化。 由此,我联想到二里岗文化时期郑州商城的原始瓷也有残次品出土,有学者依据次品瓷器不会作为贸易货物从华南贩卖到中原来,而判定郑州商城的原始瓷主要由中原本地制造。如果以南海一号出土次品瓷器的例子来看,郑州商城出土的原始瓷残次品并不足以作为原始瓷中原本地制造的证据。2010年公布的浙江苕溪中游商代原始瓷窑考古发掘,可以说是原始瓷华东制造的直接证据,而中原地区至今未见原始瓷窑,更说明仅以残次品作为产地标志是有问题的。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南海一号部分瓷器底部有墨书人名,多写在整摞瓷器最外侧几件瓷器的圈足外底,人名集中为几个人,专家估计是外销这些瓷器的几位商人的名字,以防货物混淆,或认为是瓷器制造商的名字。我认为,如果是瓷器制造商的名字,物勒工名,应当在每件器物上都写,才能起到商标广告的效应,为合租海船的中国商人名字的可能性更大。从出土的部分金饰品或念珠等饰物(怀疑是船员的)具有西亚或中亚的风格来看,船主和船员有可能是西亚或中亚人,而货主或商人应为中国的南宋人。可见,商人与海运职能是分离的,表明南宋时期的远海贸易分工已十分明细,进而意味着南宋商人在海外有商号或当地的代理商,海上商品贸易已非常先进和发达了。 当然,广东的商品贸易应绝不仅仅始于宋代。 随后,我又参观了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岭南印象——粤港澳考古成果展”,对广东商品经济的悠久历史和在华东古代商品经济圈中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个人认为,广东石峡文化似乎是良渚文化的直接后裔之一,陶器与玉器同良渚文化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其玉石钺多数体形硕大、制作精美,显然有良渚文化玉石钺之遗风。见到实物后,石钺硕大的尺度着实令我震惊。这使我对原来被我小觑的石峡文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石峡文化应当是继良渚文化之后的、以商品经济为主的一个繁荣的次生文明社会,很可能以玉石钺和印纹硬陶为主要贸易商品。 广东地区(包括港澳)的印纹硬陶文化非常发达,被学术界视为印纹硬陶岭南文化区,我认为它同时也是工业区。其文化与技术传统可上溯至咸头岭文化的精美印纹软陶,与湖南沅水流域的高庙文化、洞庭湖平原的汤家岗文化的精美印纹软陶有着密切的关系,似乎可以形成一个距今7000—6000年前的印纹软陶商贸圈。该贸易圈后来曾一度衰落。在距今5000—4000年的石峡文化时期,败落的良渚后裔在广东重振旗鼓,开始出现商品经济活动,其中包括玉石钺、印纹硬陶。随后,夏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岭南工业区与长江流域的赣鄱区、太湖区、宁镇区、湘东湘南区、闽台区、粤东闽南区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制造工业区,形成共同的陶瓷市场,并向长江中游江汉平原、黄河中下游诸地输出,从此奠定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外向型商品贸易经济的基本模式与格局,是形成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根基。 以目前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生产与流通的考古资料来看,大约在夏商周三代,包括岭南区在内的整个东南地区印纹硬陶大文化圈,暗示着一个偏重倚赖陶瓷市场经济的社会已经形成,印纹硬陶主要在该区内部区域市场贸易流通,以满足其各部族人们的生活需求;而原始瓷作为高科技产品,主要输出对象是中原中央王朝,因此是“外向型”的市场经济。 东南地区在夏商周三代是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制造与销售的巅峰时期,但农业经济相对孱弱,与中原地区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因而,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在东南地区文明社会的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觑,尽管少有官方记载。这提醒我们,应当运用考古资料重新审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究竟始于何时——很可能不会晚至宋元时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