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源自河洛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1:11:14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记者 张清俐 张杰 参加讨论
一直以来,经常有闽台乃至海外的客家人到河洛一带寻亲祭祖,无论走到哪里,他们心里都不忘“根在河洛”,自称“河洛郎”。客家人为何会有如此之深的寻根河洛的情结?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有着怎样的渊源?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安国楼就相关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社会科学报》:客家人、客家文化在历史上与河洛文化有着怎样的渊源? 安国楼: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是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河洛文化作为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原外流人口群体中具有根深蒂固的意识和极强的传承性,并使得河洛文化传统在移民聚居地区产生生生不息的影响,其中客家文化可为典型例证。 客家文化,主要表现为在其族群中一直保持并富有个性的文化传统。它既表现出早期河洛文化的内涵,又具有魏晋唐宋时期的中原世风。所谓“客家”,英文作“Hakka”,本指客居他乡的家族,即相对土著民而言,这些家族是从外地迁徙而来,他们的语言、风俗等都足以证明。故此,有人认为此读音源自“河洛”二字古音的音变,“客家人”即“河洛人”。还有人认为客家称呼是由于客家人对自己祖先“夏家人”的崇拜观念而产生。 客家族群,是历史上自河洛、中原地区南迁聚居的移民后裔群体。历史上由于战乱等原因自中原南下的移民不计其数,在南方地区,后世有大量居民或族群都是中原南迁移民的后裔,但显然不是所有南迁中原居民到南方定居后都称为客家人。客家族群是在一定时期内、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在所有移民群体中,客家人也最具特色和文化个性。 客家先民的主体,是在西晋永嘉之乱以后成批南迁的,但基本上不是在一定时期内一次性迁到南方定居的。中原先民南迁聚居并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经历了长期频繁的迁徙过程,也经历了无数磨难和开拓艰辛。空旷贫瘠、人烟稀少的山区,成为这些逃难移民被迫选择的乐土。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宋室南渡等,都是引起大范围迁徙的大事变。如《晋书》中称:永嘉丧乱,“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李白诗言,唐末变乱引发“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基于此,学者罗香林提出五波迁移说,还有三波说等。国内客家人主要聚居在粤、闽、赣、桂、川、台等地。明清及近现代,大量客家人又迁居海外,遍布世界五大洲的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所谓“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有华侨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尽管早期客家先民迁徙的情况十分复杂,但对其先民根系河洛的认知是一致的。成批迁移聚居、长期闭塞生活、浓重先民本色、重教文化传统,是河洛根文化在客家民系中世代传承的关键因素。 经历千年沧桑的客家族群,仍能顽强保持其移民群体的传统和文化个性,这种传统和个性折射出河洛南迁先民的传统和个性,体现出河洛文化或大范围中原文化的传统和特色。正如晚清诗人黄遵宪所说:“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家,过江入八闽,辗转来海滨。……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说明客家与河洛在血缘、地缘上根系连接,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有着根文化的渊源。因此,客家人对河洛祖地、先民故乡有着割不断的情怀。 河洛根文化世代传承 《中国社会科学报》:哪些因素使得河洛根文化能在客家民系中得以充分体现并世代传承? 安国楼:在我看来至少有四个方面至关重要的因素:第一,中原家族人户自发性成批南迁,流向相对一致,形成大致类同的聚居区。第二,长期相对闭塞的群居生活环境,客家人南迁定居的地方在当时是相对封闭、落后、人烟稀少的山岭地带,如最先集中聚居于赣南、闽西、粤东等地,所谓“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长期封闭聚居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的语言、习俗等能够世代传承下来,或者说其主体成分一直保持着固有的传统。如颇具特色的客家方言,其常用词语被认为是古代所谓的“雅言”,体现出中原古音或古代以中原方言为基础的官方语言特色。第三,保持其浓重的先民本色。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长期是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这一区域文化甚至成为官文化的代表。晋末丧乱之后大批南下的中原移民,秉承着这样的文化特质,他们原本多是中原贵胄之家、衣冠之族。这些移民及其后裔无论迁居何地,对先民传统都有很强的固守观念和维护意识,如崇祖、重家、立祠、祭祖、修谱等,在客家地区有非常突出的表现。在观念意识上他们以中原汉文化的传承者自居,这是客家人历经千余年而仍具鲜明个性的重要原因,如客家人把自己的母语称为“祖公话”,无论走到哪都不肯舍弃,充分体现了这一族群浓重的先祖文化情结。第四,重教的文化传统。客家人为保持“衣冠”之裔的本色,无愧于先祖,无论什么条件下都要把教育后代知书习礼放在最优先的地位。这也是客家人能够世代继承、发展先民文化传统的重要支撑。 当然,也不能否认客家特性中不同程度汲取了迁居地文化的因素,但从整体特征来看,客家族群的形成的确与中原移民自发性成批南迁有直接关系,客家文化的个性的确与河洛文化、中原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在陕北追寻长征胜利的足迹
- 下一篇:抗美援朝的意义不容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