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张宏杰:帝王性格如何影响社会变迁(2)
http://www.newdu.com 2024/11/13 03:11:01 光明日报 李苑 参加讨论
刹不住闸的清朝式腐败 由于清代,特别是晚清,年代较近,所以留下了大量的史料可供研究,所以历史著作中,对于清代的研究最为生动具体。谈话间,张宏杰也选择了清代颇具代表性的两位皇帝:“平庸的好人”嘉庆和“晚年带头腐败”的乾隆,揭示社会衰落的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制度弊端。 记者:书中第一章写嘉庆时,为什么用了“滑落曲线”这个描述? 张宏杰:这本书开篇第一章就是讲嘉庆皇帝,写这篇文章,主要想表达中国历史上的制度性腐败。而要治理这个腐败,要从制度建设出发,才能治本。否则不论采取多么激烈的手段,或者多么出奇的办法,都起不到根本作用。 嘉庆皇帝反腐为什么失败?他上台后抓了和珅,做得有声有色,可后来却出现了“嘉庆中衰”,因为他没能把反腐进行到底。这不是说他抓了一段贪官后就不抓了,而是他只靠抓贪官这种方式来反腐,没有反思到腐败背后的制度问题。 嘉庆面对的是怎么样一个制度性腐败?这里涉及清朝财政制度的演变。康乾盛世后,人口从1亿多增长到3亿多,物价也增长了3倍,因为清代随着海外贸易增多,美洲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前后100多年,推动了物价上涨。这意味着,官员的生活支出、衙门的经费支出也需要同步增长3倍才行。但清代康熙皇帝制定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因为清代认为明朝灭亡原因,就是因为对百姓剥削过重。所以康熙一刀切,把后世子孙限制死了。 想法当然是非常好,但这就导致清代财政制度的僵化。国家财政支出只能满足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剩下三分之二得官员自己找辙。怎么找呢?还是向老百姓摊派。国家正税不允许增加,各地官员便想各种办法来收费,后来这方面的收入远超国家正税,而在表面上,这是国家所不允许的,官员们只好偷偷摸摸地搞。 嘉庆也想从根上治理这种腐败,可他突破不了康熙的永不加赋的原则。嘉庆写了好多文章教育官员不要贪腐,也杀了一些贪官,树立了清官的典型,这些方法在一定范围内是有效的,但在嘉庆时代已起不到什么用了。 所以,我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腐败基本上都是制度性的腐败,反腐要取得治本的成功,还是要从制度建设方面去努力。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不能遗忘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
- 下一篇:在全球反法西斯格局中重新评价中国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