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岂之谈“文化自信与人才培养”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9:11:18 中国社会科学网 陆航 舒建军 参加讨论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张岂之先生作题为“文化自信与人才培养”的学术讲座 本网记者 陆航/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陆航 舒建军)5月18日下午,西北大学长安校区长安报告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人行过道上都挤满了听讲的师生。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张岂之先生作了题为“文化自信与人才培养”的学术讲座,这是西北大学高端学术品牌“侯外庐学术讲座”的第一百讲。 张岂之先生毕业于北大哲学系,曾师从中国著名思想史家侯外庐先生,五六十年代,曾协助侯外庐先生整理《中国思想通史》,后来又同侯外庐、邱汉生两位先生主编《宋明理学史》。张先生著作等身,其独立完成和主编的著作在学界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西北大学的同学们,你们在西安上学期间至少要去三个地方:一个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学习中国古代历史;一个是黄帝陵国家公园,深刻理解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一个是革命圣地延安,了解中国共产党延安十三年的丰功伟绩,进一步明白为何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张岂之先生建议大学生多读中国历史。他说,中华文明是世界诸多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5000多年历史中孕育发展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这表明:我们今天增强文化自信,应走入历史纵深,深入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土壤。 “文化自信建立在我国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张岂之先生引导大学生要将将文化自信作为打通古今的纽带,将文化自信作为我们强大的信念和理想。在他看来,文化自信“是对中国文明史加以研究的成果,它不仅仅是对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结果,而且也是对中国文明史加以审视的结果。” “国家统一、民族融合营造了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 张岂之先生说,中国历史上尽管有过战乱和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主流。中华各民族日益密切的交往、团聚和统一的过程,也是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各民族经过迁徙、杂居、通婚和各种形式的交流,在文化上互相学习,在血统上互相融合,逐渐产生了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特别是在近代,中华各民族共同反抗外国侵略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个共同的政治信念,极大地加强了各民族的团结。 “独特的汉字文化系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张岂之先生说,中华文化的形成、传播、发展与汉字息息相关。文字的统一,有效促进了不同地域思想文化交流和国家政令畅通,对实现国家统一和多民族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字的统一与各地方言乡音并存,在相同中保留特色,体现了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我国古代有“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传统,显示了文化典籍和语言文字在传承思想、培育人才与改善社会风气中的积极作用。 张岂之先生说,博大精深的文献典籍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对中华文献作了这样的评价:“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括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这对于我们从文献典籍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有指导意义。 只有对今天的现实世界认识得越深,那么对古代就越能够加以理解。张岂之先生要求大学生重视中国当代史、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他说,今年1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中国特色的文化资源。正是由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追求、心理认同、行为规范等,决定了中国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道路,应立足自身实际,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的发展道路。可以说,中国特色在客观上立基于传统文化,只有充分认识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中国精神和中国道路。与此同时,有着五千多年连绵不断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是我国独有的优势,体现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它既是中国特色的文化根基,也能为坚持中国特色增添文化自信与增强文化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讲,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据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教授介绍,“侯外庐学术讲座”是2012年西北大学110周年校庆前夕推出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层次的学术品牌活动,也是西北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计划”的重要举措之一。讲座旨在传承侯外庐先生严谨求实的学术风范和科学创新的精神,积极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交流,开阔广大师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广大师生的学术水平,提升我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能力。 五年来,西北大学“侯外庐学术讲座”已先后举办100场,有来自海内外66个机构的104位人文社会学科的名师大家做客讲座,他们中既有国内外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周新城,历史学家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入江昭(Akira Iriye)、阎崇年,社会学家傅高义(Ezra Feivel Vogel),艺术家蔡志忠,作家孙皓晖、白先勇、杨争光、张晓风、李敬泽、吴克敬,诗人余光中、谢尔?埃斯普马克(Kjell Espmark)和企业家冯仑,也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耿云志、刘庆柱、魏道儒、卓新平,教育部“长江学者”陈炎、黄一农、刘海峰、沈坤荣、阎步克、喻国明、郑炳林,以及著名学者张维迎、王子今、詹福瑞、肖云儒、单霁翔、王德威、于沛、张曙光、王忠民、郑功成、万武义、包霄林等,涉及西北大学现有人文社会学科所有领域,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而广泛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