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时尚”表现(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9:11:32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李方祥 参加讨论
其次,从传播的表现内容看,历史虚无主义追逐不同时期的社会时尚话题,尤其是迎合了近年来社会上一股否定崇高、告别英雄的心理需求。追求时尚,本无可厚非。但是,关键要判断这种时尚是健康的、科学的时尚,还是落后的、腐朽的时尚。客观地说,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在英雄人物的宣传和塑造上,存在脸谱化、高大全的现象,好人一切均好、坏人一切皆坏的绝对化革命叙事,使普通群众产生“审美疲劳”甚至逆反心理。再加上一些人片面追求市场化,社会上盛行追逐金钱的浮躁情绪,一切价值追求全都简化为金钱财富的多少,是非、善恶、美丑颠倒,使整个历史观变形扭曲。革命文学受到严厉批判,曾经塑造并深受几代人爱戴的英雄形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讥笑,“告别激情”、“拒绝崇高”成为一种时尚价值观。追逐、迎合低级庸俗的不健康的社会时尚,随波逐流以吸引部分受众的兴趣,是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世俗化的一个显著表现。比如,刻意追求抽象的人性,而回避人的社会性,用人的内在需求、情欲、感受等主观因素来解释社会历史,实际上散布抽象人性论和人道主义的历史观。这几年,出现了一股歪风,有的为已被推翻的那些曾经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地主恶霸涂脂抹粉、重塑形象,有的为那些擅长打内战、搞磨擦的“急先锋”评功摆好、喊冤叫屈。从抽象人性的角度出发还原反面人物的“真实”面貌,颠覆民族抗争的历史、亵渎革命先烈,似乎成为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世俗化的一大偏好和传播手法。这些形形色色的“新观点”,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尺度、道德底线甚至国家法律。还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个别作品虽然以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为创作题材,但不是秉持严谨严肃的态度,而是肆意歪曲历史、戏说历史、杜撰历史,格调低下、情节荒诞。通过粗俗语言大肆传播只有个体的私欲而无所谓国家民族、社会责任、理想信念的虚无主义价值观,颠倒历史是非、冲击主流价值观以及抹杀观众的历史记忆,这类不堪入目的低俗作品近年来俨然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世俗化代表。 此外,从传播的表现手法上,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恶搞”来标新立异,以丑化和贬损英雄人物为乐,拿英雄人物随意“开涮”、戏谑,以招徕读者和观众。近年来,在个别丧失社会良知的人眼里,革命经典不再是庄严、崇高、神圣而不可亵渎的,反而成为一种可以被随意截取、荒唐创作的“原型”和素材。有的人在公开或私下场合,用下流的语言、龌龊的“段子”去取笑英雄人物,侮辱革命先辈。长期受到广大人民崇敬和爱戴的革命领袖却成了个别人嘴里调侃和嘲弄的对象,那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流血牺牲的英勇战士却成为肆意“搞笑”的谈资……诸如此类的歪风隐喻着当前社会中正涌动着一股不可小觑的历史虚无主义暗流,而这股暗流正通过各种“恶搞”、“戏说”浮出水面。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人以“私德”之名为这种私下场合龌龊“恶搞”开脱,但是“私德”也是“德”,并不是私下场合可以“无德”。至于用“恶搞”方式重新演绎历史重大公共问题,更是近年某些人浮躁轻佻的心态、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和颓废主义的精神状态在历史认识领域的畸形反应,它折射出这些人已遭腐蚀的灵魂和阴暗的精神世界,这岂是轻轻的一句“私德”所能开脱的? 历史本身是庄严的,要把研究和解读所得用通俗的形式介绍给广大读者,进入社会世俗生活,更应该对社会、对读者抱着严谨负责的态度,容不得“戏说”、“恶搞”。世俗化虽然使历史虚无主义能够很快就获得巨大的话语空间,使这种歪风的传播突破了历史学科的限制,在一般受众的精神世界中迅速蔓延,但是尽管历史虚无主义喧闹一时,当人们撕开其浮华的表层和时尚的包装时,显露出的是其内涵的肤浅低俗。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理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三条主线
- 下一篇:深化孙中山与廖仲恺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