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史研究重在现实关怀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7:11:50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记者 张春海 参加讨论
近年来,是什么原因让金融史研究从经济史的一个小分支成为了引人关注的领域。6月13日,在河北师范大学举行的第三届中国金融史学术研讨会上,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王玉茹提出了两方面原因:一是对现实的关怀,二是近年来学科发展,特别是金融学的迅速发展为学者提供了以学术的方式反思历史的可能。 从金融学角度反思历史 金融是现代经济生活的重要环节。在学者看来,金融史研究是对历史上丰富而复杂的金融活动的科学概括与总结,既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也有对历史活动深层原因的执着。 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戴建兵介绍,历史研究如果缺乏经济史研究的支持,在追求研究的深入特别是澄清重大历史问题方面都会遇到巨大的困惑。不管是战争还是革命,不管是政治行为还是文化活动,在背后都与金融发生关系。深刻揭示这些关系,对目前的历史研究非常重要。他还表示,在教学中,目前我国的经济学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层次,更多地突出了西方经济学而忽视了经济学说史。金融学史正好可以弥补历史学、经济学特别是金融学在此方面的缺失。 金融史研究走向专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史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一大批档案整理出版、六卷本《中国金融通史》等著作问世,这些成果均为金融史研究向专门化、专题化、深度化迈进打下了基础。 戴建兵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一批学者注意到了金融与社会发展的关系。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一系列有关金融机构历史的图书,如中国银行的行史、部门银行的志书等。之后,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与上海市档案馆展开合作,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点课题“上海市档案馆所藏近代上海金融档案史料整理与研究”,以数年时间梳理了数万卷档案。这一研究以近代上海金融变迁为主题,选编带有全局性的材料,为今后的金融史研究拓宽了视野。 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主任吴景平认为,从地区、行业入手,对于基础资料文献的系统梳理,将对今后的金融史研究产生推动作用。如天津市档案馆对天津钱业档案的整理和出版,对“北四行”(即诞生和发展于天津的盐业、金城、大陆和中南四家银行)的档案分别进行整理,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以国际视野研究本土问题 记者了解到,参会者提交的论文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研究具有鲜明的细腻性。二是比较性研究的特点突出,如清代与日本江户时代货币政策的比较,战后苏联新卢布改革与1948年南京国民政府金圆券改革一成一败的对比。三是现实关怀强烈。鉴古知今,如有关中国传统货币价值论、民国时期银行对弊案的处置等方面研究,对于今天防范金融风险有一定借鉴意义。 针对大量有关近代中国金融的档案被收藏于海外,西方主流报刊中也留有西方人对于中国金融业的观察与记录等议题,与会学者认为,对海外资料逐步了解、整理目录、进行初步分析、整理出版工作非常重要。此外,正在进行的中国金融史基础史料数据库建设,也将对学科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吴景平认为,不能仅局限于中国本土开展中国金融史研究。他表示,金融本身具有国际化的因素,金融史资料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同样离不开国际视野和国际合作交流,中国金融史研究应有国际化的视野。 王玉茹提出,运用现代西方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问题一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会存有偏颇,如果机械地套用西方理论理解中国的历史,将产生望文生义的问题。在金融史研究中,需要研究中国的具体事实,注意其约束条件、历史背景等,有批判性地分析和吸收西方理论和研究成果。 会议由河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国钱币学会、南开大学共同主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