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天惊:儒家石经复原的历史价值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4:11:05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 虞万里 参加讨论
七朝石经作为不可替代的实物文本,对研究经学史、政治史甚至历史年代学,都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当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发掘儒家经典的现代价值,更有其不可忽视的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儒家经典《诗》、《书》、《礼》、《乐》原本于“郁郁乎文哉”的西周文化,经孔子和七十子后学相继传授、解说,是为儒家文化。战国时连同经孔子笔饰的《易传》和《春秋》,称为六经。汉立五经博士,使儒家经典成为两千年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这些经典从口头传授到书于竹帛、镌之石碑、转抄于纸卷、刊刻于梨枣,传之于今,已与先秦原貌存在不小的差异。 存世石经揭示与汉字和经学发展的关系 儒家石经指镌刻在石碑上的经典。自汉末以降至清中叶,计刻有七朝石经,即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开成石经、广政石经、嘉祐石经、绍兴石经、乾隆石经。石经作为儒家经典的重要载体,是汉、魏、唐、孟蜀、南北宋和清官方的钦定文本,从文本到文字都体现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标准,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多重价值。今开成、乾隆石经外,绍兴石经尚存大半,他则多残泐毁弃,沉埋地下。残存断碑和文献记载所留存的仅是部分历史信息,揭示了石经与汉字和经学发展的关系。 就字体而论,熹平石经为一字隶书,正始石经是古文、篆文、隶书三体,开成石经和广政石经皆楷书,嘉祐石经为真篆二体,绍兴石经或真或行,乾隆石经则纯一楷书。历朝都有自己的标准字体,镌刻石经是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经学范本,故首先须与当代通行的正体字相适应,必要时才兼备它体。汉承秦后,变篆为隶,经典文字在篆隶变化中歧出不一,为师法家法争端之一因,影响到经典意义和官吏仕途,故熹平石经用标准的隶书书写,以统一今文经本。曹魏时古文经学立于学官,时今古文经学界限渐趋泯灭,故镌刻古文、篆、隶三体,既希冀还原古文经本,也俾学者对照今古文文字差异。六朝楷书定型,但别体讹字泛滥,波及经典,唐贞观以后曾数度勘定,犹难奏效,故开成间用楷体书镌于石碑,冀定于一尊。凡此均显示出以楷定文字而统一文本,借统一文本而推行标准字体的意图。 就内容而言,熹平石经镌刻《诗》、《书》、《易》、《礼》、《春秋》、《公羊》、《论语》七经,很大程度上出两汉五经博士的今文经学传统和《论语》地位的提升。正始石经刻古文《尚书》和《春秋》、《左传》,标志着汉末三国之际今文经的式微和古文经的兴起,为六朝隋唐经学奠定了基础。广政石经兼刻经文和注文,可以看出汉魏古注在隶楷兴替下历经六朝三唐,文句字形皆已舛乱。嘉祐石经刻《易》、《诗》、《书》、《周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孟子》九经,与北宋科举考试息息相关。高宗御书绍兴石经,其《易》、《书》、《诗》、《左传》和《礼记》正是孔颖达主纂《正义》的五经,说明唐宋经学具有相承的一面;而《礼记》仅书《中庸》、《大学》、《学记》、《儒行》、《经解》五篇,复镌刻《论语》和《孟子》,反映出经二程提倡后的经学走向已经发生变化,理学格局基本定型,朱熹承之而起,倾数十年精力集注《四书》乃势与理的必然。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蒋庄良渚文化遗址初露真容
- 下一篇:“郑国渠”将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