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数字人文与清史研究”学术工作坊在京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耿雪)5月28-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编辑部主办的“数字人文与清史研究”学术工作坊在京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河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以及香港科技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台北“中研院”等海内外14家学术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工作坊。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朱浒教授主持。《清史研究》主编祁美琴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表示,随着信息技术和学术研究的逐步深入,数字人文日益成为清史研究新的学术增长点,《清史研究》编辑部由此希望通过此次工作坊能够推动数字人文在清史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 
    会议分主旨报告和专题报告两个部分。香港科技大学李中清教授、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分别以《清代缙绅录数据库及相关问题》 和《清代命案率历史:另一种东西方大分流?》为题进行了主旨报告。李中清教授在报告中就其正在进行的《清代缙绅录数据库》项目缘起和目前进展状况进行了详细说明。同时,除应用清代进士题名录等其他相关材料内容与缙绅录数据库已录入主要变量进行匹配说明外,李教授还利用目前已经输入的45万余条记录就清代旗人、民人在清前、后期所占官员比例以及进士、举人等在州县官员方面的比例进行了展示。陈志武教授在演讲中认为,除却以往学界常用的以收入和人口统计作为评判普通人群生活质量的标准外,安全感也应该是在考察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由此出发,他以命案率作为人们安全感的代用指标,对“康乾盛世”和“道光萧条”进行了重新考察。通过对清刑部“黄册”等材料的统计分析,陈教授根据清代命案率呈现出明显的在康乾盛世期间逐步上升,而在1820年之后逐步降低的曲线,提出了“康乾盛世期间,以暴力风险围度测度的生活水平下降,而19世纪则在提升”这一不同于以往传统看法的新观点。 
    在专题报告阶段,与会学者围绕“数据与经济史研究”、“数据库建设与清史研究”、“GIS应用与清史研究”三个专题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论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热烈讨论。涉及的学术问题包括如何利用数据进行清代政治权力格局、社会流动、国民收入核算、市场体系、工业布局、城市发展、利率、政府与环境难民关系研究,以及历史数据库的分类、设计及其与清史研究的关系等。 
    同时利用这个机会,华林甫教授、林琬一同学、林展博士分别就清史所在研的三个数据库:《清史地图集》、《清代灾荒纪年暨信息集成数据库建设》和《清末民国社会调查数据库建设》进行了详细介绍。 
    在圆桌讨论阶段,大家就数字人文在史学发展中的应用纷纷发表了意见。大家一致认为目前建立起通用化的历史数据库平台至关重要,在元数据、标码规范方面最好有统一协调。学者各自进行数据库建设时,最好留有通用的接口,便于相互之间的数据整合。在此过程中,人文学者、社会科学学者与计算机学者之间在科研、学生培养、经费等方面的密切合作尤为关键。同时,为了数据库资源的持续发展和发挥最大价值,“众筹”方式、商业化的操作应该成为建设数据库的途径,已建成的数据信息资源也应做最大限度的公开。在座谈中,有学者亦认为相对于独立性强的数据库建设,适用范围广的模块开发应值得关注。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清史研究》编委会主任黄兴涛教授致闭幕词。黄兴涛教授表示数字人文发展在目前史学研究中所代表的开创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梁启超百年前所提出“新史学”新的起点。历史学者应该积极发挥作用,做出一些具有示范性的、典型的数据库。数据库的建设使史学站在了一个新的高点,其资料、视野的广阔性有助于克服目前史学研究中“碎片化”的倾向。最后,黄兴涛教授希望大家要在紧紧抓住史学的本质,即“反思性的再现过去和反思过去”的基础上做出高质量的数据库,推进史学的进一步发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