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平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1:11:26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 越 参加讨论
我认识张剑平教授,还是在1992年初夏。那时候,我随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考察团去延安参观考察,接待方是延安大学。考察团的日程之一是与延安大学师生进行学术交流。由于考察团成员来自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青年教师,我们便分别到了延安大学的、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院系中,或座谈,或交流参观,或讲学。我的任务是给延安大学历史系学生做一个讲座。记得我讲的主题是关于“二十四史”的,讲座结束后,有一位青年教师模样的听众,不仅一直和我讨论二十四史的问题,而且一直把我送到了住处。他对学术问题的浓厚兴趣和待人的真挚热情,都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他就是当时任教于延安大学历史系的张剑平。 1999年,剑平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进修,一年后成为陈其泰老师的博士研究生。由于我的博士导师也是陈老师,并且我们之前也已经认识,因此,他在北师大读书期间我们便有很多交往。我常常在图书馆过期期刊阅览室中见到他,每次遇到,他几乎都是在查阅、搜集旧的报刊资料;每次交谈的话题也几乎全都围绕着学术问题展开。 剑平给我最突出的印象就是,他有着典型的西北人的执着性格:认准的路,不管有多难,也要走下去;想做的事,不管有多难,也要做下去。从陕西的乡村考入陕西师范大学读书,从延安大学的青年教师到考上北师大的博士研究生,从河北农业大学再到河北大学任教,他生平的每一步走得都很艰辛,但是他都坚持走了下来。 剑平这样的性格,在他的学术研究中也反映得很明显。他的研究领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史学。这样的课题,在他读博士的时期,还处于比较薄弱的研究阶段。更重要的是,当时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时期史学的评价,都存在较大争议。剑平以他执着的性格和坚韧的毅力,在三年的读博期间搜寻了大量资料,从搜集资料梳理史实做起,勾勒出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来中国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评价,完成的博士论文有30余万字,并很快成书出版,即《新中国史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2003年)。这部书是对新中国史学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研究专著,而在答辩时以及书出之后得到的好评,也更加坚定了剑平在这个研究方向继续努力的信心。 博士毕业和工作后,他继续全力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一方面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了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总体上的概括与总结,如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的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历史研究关系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等,另一方面扩大了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研究范围,撰写了包括李大钊、郭沫若、吴玉章、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尹达、何干之以及童书业、白寿彝、罗尔纲等人史学的研究论文,同时,还重点研究了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这些文章汇集在一起,出版了他的又一部近50万字的著作《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三年后,剑平又将他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的结项成果整理出版,书名为《新中国历史学发展路径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是一部近70万字的专著。 至此,剑平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了带有他本人的浓厚特色的研究系统: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成长过程产生有重要影响的延安地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专题研究、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过程的整体梳理和基本评价,对老一辈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群体的个案分析。在我每一次收到他的赠书或看到他新发表的文章时,在我每一次听到他在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和私下与他交流时,都不断地深切感受到剑平对于他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和他的研究对象的真诚和热爱。也正是由于这种执着和勤奋,今天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剑平的成果是同行必须重视也是绕不过去的。剑平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当剑平踌躇满志地准备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领域继续前行的时候,很不幸忽然罹患重症。在与病魔抗争了大约一年之后,剑平永远离开了他所挚爱的学术,离开了他的亲人,离开了他的老师、同学和朋友。我们永远怀念他! 2017年2月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张剑平教授基本情况简介(详情点击)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加强对北伐前后郭沫若的研究
- 下一篇:推进国史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