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文化与天津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http://www.newdu.com 2024/11/09 05:11:43 天津日报 桂慕梅 参加讨论
海河被誉为天津的母亲河,天津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与海河息息相关,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海河文化随天津的逐步壮大而不断丰富。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东邻渤海,北依燕山,古时这里海岸滩涂广袤,沽地星罗棋布,公元前就有人在此聚居。206年起,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相继建成,这三道河渠把天津及其周边的水路“勾连”起来,不仅汇集形成海河,且初步形成了当今海河水系呈扇面分布的形态,天津作为中国北方航运的枢纽就此形成。海河穿过天津城,横贯东流注入渤海。众多河流归海的行程中,日益活跃的航运连同人流、物流、信息流汇聚在一起,地理人文的优势使天津先民对河海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使天津的社会空间里孕育了亲水的文化基因。 被视为天津城市前身的直沽寨便建在海河边上。1153年金王朝迁都燕京(今北京市),改名中都。1214年金王朝在海河三岔河口设立军事重镇“直沽寨”。1316年元朝廷在直沽寨设海津镇。元代发展起全国规模的、海与河并重的漕运系统,海津镇中的三岔河口是元代海上漕运的终点码头,海运而来的各种物资在这里被换上小船,向北抵达大都。元代漕运使天津日渐繁荣。1404年明朝廷在三岔河口西南处设立卫城,卫城东距海河大概三百多米。清代,天津三卫并为一卫,1725年天津卫改为州,后由州升为府,而后县。设卫建城后,卫城是天津的政治中心,而商业和航运使天津的经济中心仍处在海河沿岸。此时天津“河海通津、南北交融”的海河文化品格已然成形。 天津开埠后,各国租界自海河东岸,由上游向下发展,卫城与租界夹河而立。1902年,海河西岸建立“北洋新城”,海河成为贯穿天津城市中心的交通纽带。20世纪,天津已形成立足华北、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格局,成为中国联系世界的窗口。当时天津是直隶衙门所在地、北方开放的前沿、“洋务”运动的基地。由天津开始的军事、铁路、电报、电话、邮政、采矿、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均开中国之先河。天津发展为近代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北方最大的商贸中心及华北政治军事的中心。此时天津东西文化荟萃的文化特质业已完成。以北洋大学、南开大学为代表的高等教育,以《大公报》《益世报》等为代表的传播媒体,以相声曲艺、泥塑剪纸、妈祖信俗为代表的民间文化等集中体现了海河文化的精髓。 1949年以后,以海河为中心轴线,天津发展成为特大城市。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因雄厚的工业基础,天津和上海一起形成新中国轻工业生产双雄并峙的局面。改革开放之初天津便在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之列。1984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天津中心城区延伸至滨海新区,海河成为联系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的纽带。1994年,天津的工业开始战略东移,以开发区、天津港为核心全力打造滨海新区。2005年滨海新区被写入“十一五”规划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年8月,国务院将天津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被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天津被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2015年,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成立。同年4月,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天津很多领域均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现在的天津,经济雄厚,高校林立,科研机构密集,现代传播业发达,民间文化活跃,国际交往频繁。历史上形成的南北交融、东西方文化荟萃的海河文化成就了天津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务实创新、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 天津因河而生,因漕运而兴,因滨海而盛,海河可谓天津文化的源泉。随着天津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海河文化势必也将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唐代文学家族研究的新体系与新建构
- 下一篇:蒋修若:海外汉字学脉络研究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