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华:加强考古研究 深入认识西域文明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2:11:52 爱思想 王炳华 参加讨论
从事新疆考古、历史研究,迄今已历55年。掩卷沉思,成就不多,但感受不少。最大感受之一,就是:事古代新疆历史考古文化研究,求步入新境,关键之一,是必须十分认真、深入地关注新疆及周邻地区考古文化。 古代中国与中亚西部、西南亚、非洲北部、欧洲广大地区交往、联系,新疆向为主要径道。这一历史地理背景,使新疆大地深蕴亚、欧历史文化交流的宝藏。考古,不时会呈现一幅多彩多姿的历史文化画面,打开一扇特定时段的社会生活之窗,可得一窥根本不见于文献记录的历史生活画面,汲取到珍贵的历史文化营养。 古远时期,不见文字记录,但人们实际展开过的物质、文化生活,总会留下片鳞只爪,在难以尽说的机缘下,进入沙尘之中;人类步入文明,发明了文字,掌握了文字工具的精英分子们,会据实际需要,记录下自己希望散布、传承的文字。这些文字记录,无一不蕴涵、表现着文字作者的追求。考古资料与此存在差异:它是特定时段内的物质、精神存在,在偶然、主人不一定清楚的情势下,被丢弃、进入了垃圾堆,覆盖在了地下;又十分偶然地进入了考古学者们的视野。于是,当年社会物质生产、工艺、科学技术、精神文化的种种细节,就有可能被现代学者们破译、把握,从而成为认识特定时段先人们物质精神文明的素材。 古代中国,北部砾漠,东南大海,而西向行进,虽也有戈壁、沙漠、冰川雪原,同样不少阻障,但却还是人力、畜力能跨越的道途。因此,通过新疆大地向西行进,相对而言,是古代先民更多使用的道途。这一过程,实际展开得非常早,远在人们掌握、发明文字以前,先祖们已经筚路蓝缕,一步步、一程程,接力捧似地拓展,不断走向了远方。 阿勒泰山中近数十年发现的二十多处花岗岩洞穴,有丰富多彩的赭红色绘画。狩猎、滑雪、祈求生殖繁衍的图象,保留了古远人类物质、精神生活的剪影。群聚围猎,均以食草类牛、马等大兽为目标,猎手持标枪、长矛,还不知弓箭。栩栩如生、热烈、紧张的捕猎画面,至今仍跃然在冰冷的岩壁之上。而人类发明弓箭,时代得在去今1万年前。以巫术手段,在洞窟中以赭红色彩绘捕猎大型食草类大兽,在欧洲大地法国、西班牙等地并不少见,时代最早可能在去今两万年以前。现于亚欧大陆交往中心的阿勒泰山中,主题、手法类似、只是工艺更朴拙的彩绘,与前者是否存在联系?发人遐思。 美索不达米亚,是欧亚大陆最早培育、种植小麦的中心。去今4000年前,孔雀河流域古墓沟、小河遗址也出土了小麦;小河墓地发现的贝珠,用材为只产自南海的海菊蛤;同时段,这里也种植了最早在华北平原培育出的粟;孔雀河青铜时代居民崇信的麻黄,与古代印度居民崇信的“苏麻”、古代伊朗人民信仰的“豪麻”,经生物学家验证,就是同一种植物;孔雀河古代先民生活中最重要的黄牛,属早期欧洲品系……林林总总,这些考古文物,清晰提示在人类还没有文字记录前,新疆大地上早就存在东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 古埃及第21王朝(公元前1017~前945年),一位法老女佣木乃伊身上的织物,检测分析,用料实为丝绸(埃菲社1993年3月22日报导);原产埃及、时代早到公元前15世纪的蜻蜓眼玻璃珠(材质为钠钙玻璃),公元前9世纪,已见于新疆轮台,至公元前5世纪,已多见于山西、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成为当地贵族心目中的神物,美其名曰“琅玕”,视其为可以带来生命、幸福的宝贝,不惜为它倾其所有。\r 它们的启示是:在亚、欧、非这基本连续的地理板块上,尼罗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古代印度、伊朗、东亚华夏大地,是今人具有共识的早期人类文明中心。这些文明中心,所处环境不同、物产有别,植基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精神文明也各具特色。物质、精神文明有异,会产生交往、互补的需要;而地域相连,又有一步步直接、间接,接力捧式联系、交流的可能。在亚、欧地理板块上,古代居民间,曾经有过的交往、联系,可能是发生得很早的。这一页实际存在过的亚欧、北非人类文明交往史,文献虽无征,已经出土的考古文物却有据。我们今天探索、认识这一页早期人类文明史,就必须脱出陈见,以充分的睿智,冷静面对已经出土,也完全可能会出土更多的考古文物,为构建全新的早期人类文明史而奉献心力。 而在人类步入文明、有了文字记录工具之后,却并未能见于上层文人笔端的物质、精神文明事实,就更难以尽书。举近年考古工作做得较多的尼雅为例。这是汉晋时段精绝王国的故址,作为汉西域都护府属下的沙漠绿洲王国,《汉书·西域传》中留有不足百字的记录,说明了它的地理位置、户口、人口、兵力、军政设置,与西域都护府的距离等,都是最关军政需要的核心资料,表明了汉王朝的关切;而考古资料,则清楚显示了这片土地上,居民的种族、民族特点,农、牧业、手工业情形,沙漠深处绿洲的水利灌溉及用水、管水情形,园艺,尤其是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兴盛,在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巫教与佛教并存;汉文,曾是他们最早引入、使用的文字工具。东汉末期后,又使用了佉卢文;汉王朝的和亲、赂遗政策,在这里实施得十分成功;王公贵族穿绸着锦,许多丝锦均为文献所不录;精绝王子“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不仅揭明了汉王朝政府星占学在重要军政领域的实践,而且提示了西域绿洲小国与汉王朝紧密的军、政关联。汉王朝曾有力推行汉文化教育,以“仓颉篇”作为文字教育初篇;精绝王室成员间应酬、赠礼的简札上,是精妙的汉隶文字;王室接待丝路往来贵宾如大宛、康居使臣,宴会席次安排,用的也是汉文。丝绸贸易,在民间有赊销,定期再来收货款的办法。佉卢文书,表明了贵霜失国后,败亡贵族率领士兵进入了精绝,在精绝王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有不俗的地位。甚至,青年男女婚恋纠纷,也都具体表现在了佉卢文书之中。 文献记录与考古资料两相比较,后者,更鲜活、具体地表现着精绝王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产情形,人民的喜怒哀乐,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及现实的努力、奋斗。虽只弹丸之地,但居丝路冲要,中原大地与中亚西部经济文化交流的实在情形,也毕显在废址之中:贵霜的棉布、希腊神祇、东来的“琅玕”与汉晋王朝十分丰富的、许多从不见于文献、其他考古遗址的丝绸织锦、刺绣,仍然光可鉴人的铜镜、加工精细的漆奁,呈现在同一遗址之中。汉晋时段丝路古道上,曾有的经济、文化交流景象,沙漠绿洲上人与环境的矛盾,具体显现在两千年后今人的面前。科学发掘的考古资料,对历史研究的价值,是怎样估价,都不过分的。\r 这里只是说了精绝故址尼雅,而类似的考古成果,是举不胜举的:孔雀河青铜时代考古,揭示了当年居民们的种族、物质生活、观念形态;至今,在卫星遥感图像上,仍清晰可见的汉代伊循屯田水利灌溉渠系;古楼兰王国为发展农业生产而有组织地推行犁耕技术……这些措施,曾有力推进了汉代以来的西域农业生产,为丝路交通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吐鲁番考古,十分清楚勾勒出盆地内自青铜时代至回鹘高昌时段历史变革、王朝兴替、丝路交通、物质、精神文明发展的画面;哈密天山北路、五堡等考古资料,揭示了的青铜时代文明与甘青地区及周邻地区的关联;阿勒泰十分有限的考古,提示了它与欧亚草原古代游牧人的紧密联系的痕迹;数百处佛教石窟、沙埋古寺,显示曾灿烂一时的西域佛教文明,它与印度、阿富汗大地、中原大地的精神联系;较天山南北古代交通路线不稍逊色,在天山峡谷深处,存在又一古道,显示了古代游牧民族在西域与中亚、伊朗大地交往中,曾有的无可取代的贡献……类同的考古成果,难以一一枚举,它们,无一不是可以为古代新疆历史增色的新篇章。 再以大家关注的民族历史研究为例。同样,考古资料中蕴含大量、从未见于文献著录的鲜活素材,亟待进一步整理、分析、研究。 特定的地理位置,决定新疆大地也是研究人类文明史、民族发展史,难以比匹的理想舞台。 民族,是历史的存在,她也会在历史中前行、发展,展现新的个性。现有新疆考古文物遗存,表明这片地区的人类活动,早不过去今3万年以前。具体到人类遗骸,目前还没有发现早于去今4000年前的资料。对此,考古学、体质人类学、分子生物学分析,彼此可以统一:新疆早期居民,既有白种人,也有黄种人还有两者的混合类型。白种人中有北欧、地中海周围、伊朗—阿富汗高原的不同支系;黄种人中,同样具有蒙古高原、黄河流域、青藏高原等诸多支系特征。新疆大地,至今仍是印欧人种、蒙古人种接触、活动交融的前沿地带,古代居民具有如是不同种族特征格局,更属十分自然。 种族不同,民族就更为复杂。粗略梳理,仅见于古文献记录的就有塞、羌、乌孙、月氏、匈奴、汉、楼兰、乌揭、莎车、疏勒、于阗、龟兹、焉耆、车师、鲜卑、柔然、高车、铁勒、嚈哒、吐峪浑、粟特、突厥、吐蕃、回鹘、蒙古等等,他们都是有自我民族认同的、见于文献记录的古代民族实体。总之,因为特定的地理位置,在古代新疆大地上,曾经居住、活动,为新疆开发建设作出过贡献的古代民族,是相当复杂的。这是新疆大地独具、其他地区少见的研究民族发展史的可贵资料。 民族众多,语言不同,经济生活有别,宗教信仰殊异,彼此间的矛盾、冲突,自然不会少;但同处一个地理空间,彼此共存、交流、融汇、前行,又自然是历史的趋势。从古代走到今天,在民族历史发展一环,从考古资料遗存,可以汲取到的历史文化营养,是很丰富的。 在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河谷的山前台地上,曾发现、发掘时间为公元前1000年中期的香宝宝墓地,发掘的40座古冢,地表见石堆或石围,其下墓穴或椭圆或圆形,土葬、火葬共见。在有殉物的20座墓葬中,14座土葬、5座火葬。随葬陶器、串珠、铜饰片、羊骨、残铁器、耳环、铜镞、羊角形饰物等,略相类同。同一墓地中,入葬的人们,既有昆仑山中广布的羌人,也有帕米尔高原的塞人。初步观察,在东帕米尔高原十分有限可以容人活动的河谷绿洲地带,历史、地理因素使羌、塞不同民族,共处在了同一个狭小的空间内。他们族源虽不同,传统文化也有别。被视为十分神圣的埋葬习俗,也迥然殊异,但却又彼此认可、接纳,共处在了一个社会群体之中。日常生活用品、饰物、工具,彼此相同相若,说明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轻忽的一种趋同心理,实际走在了一条彼此融合的道途之中。 楼兰,雄踞西域与中原大地之间。其政治中心楼兰古城(LA),西汉后期东汉时段,成为汉王朝西域长史的驻节地。楼兰古城东郊的平台、孤台汉墓,时在东汉前期时段。英国学者斯坦因,1914年曾在此发掘,编号为LC。1980年,中国学者在这里,再次进行了清理。在平台雅丹,发现汉墓14座,在编号为MB1的一座长方形竖穴墓中,入葬8人,共分三层:上层两人,男女合葬;中、下层各3人,分别为两男一女,两女一男。随殉物品,除土著特征之陶、木器、弓箭、铁刀外,也见汉五铢钱、汉式梳篦、多件漆器,穿着在身的多是汉式丝绢、锦绣。浓烈的汉式遗物、传统楼兰风格文化遗物,共存于一墓。墓葬主人,发掘者取三层墓葬中的4具人骨,经体质人类学家进行测量分析,结论是既有蒙古人种的女性,又有印欧人种地中海类型的男性。同一个居民家族,成员具有不同的种族身份,彼此混融、前行,展示了汉代楼兰子民的社会生活图景。 汉晋南北朝时段的吐鲁番盆地,曾是众多民族共存共处、共同构建物质、精神文明的舞台。这里,最早的居民,见诸汉文史籍者为车师(姑师),具高加索人种特征;公元前2世纪,西汉王朝在盆地中部木头沟水尾闾,建设屯田基地;继后,中原王朝进一步在这里拓展屯田事业,设戊己校尉、高昌郡,来自中原大地的“汉魏遗黎”日众;北凉时,匈奴族系的沮渠氏以这里为基地,建立过北凉小王朝;以粟特为中心的昭武九姓胡,承商业贸易之功,也在这里定居、发展。当年居于丝绸之路贸易枢纽地位的高昌,不仅为本地各族居民带来了实际利益,而且成为了北邻游牧民族王国关注的吸金场。沮渠氏为称雄的柔然屠灭,阚伯周、张孟明、马儒相继登台,但背后都不难觅见柔然、铁勒、西突厥彼此的角力。 祖籍河西走廊之汉裔麹氏,主政吐鲁番盆地140年。既希望依附中原王朝,又无力对抗西突厥的军事、政治影响。麹文泰敢于以高昌弹丸之地,阻抑唐王朝进一步拓展丝路、强化对西域大地统治的努力,根本点就在西突厥的支持。这一页页的历史画面,说明盆地内虽民族众多,但200多年的政治风云,共同的经济利益追求,共同面对的外部军事、政治矛盾,才是他们心理文化趋同的核心因素,这一过程中地缘影响远远高于血缘。唐王朝一统吐鲁番、建置西州,不同祖源、族系的居民,无一例外,成为了唐西州属下具有同等地位的编户。这一民族历史发展进程,具颇多值得我们分析、思考的历史经验。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回鹘,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成员之一。原来雄据蒙古高原鄂尔浑河流域,是称雄漠北的彪悍骑士;9世纪中叶,面对无力抗拒的天灾、人祸,毅然决策西走,步入新疆及周邻地区。适应新的形势,不断革旧图新:借承粟特字母,创制了回鹘文;适应统治利益的需要,随时调整思想文化政策,变传统摩尼教信仰,改宗佛教;对其他如景教等不同信仰,也都可以容忍不拘。 在9世纪中叶,回鹘主体进入新疆,建立回鹘王朝时,面对的是塔里木盆地内不同族体、不同语言的诸多沙漠绿洲王国。在一个语言不同、传统文化殊异的地理空间内,求得统一、安定,消除排异心理、增进认同观念,关键当在语言一环。没有语言交流,隔阂、歧异、矛盾,甚至进一步的冲突,断难避免。回鹘王朝,在这一环上,采取了十分有力的措施,以回鹘语及回鹘文,逐步取代了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支的和田塞语、疏勒语、龟兹语、焉耆语、吐鲁番地区通行的主体语言——汉语等。以回鹘语、回鹘文为中心的语言、文字,成为了西域大地的主体语言、文字工具。考古资料中,汉语文逐步向回鹘语文转化的文物,在吐鲁番就多有所见。这就为建设统一的回鹘政治、思想文化架起了一个必须的、不可或缺的桥梁。它给我们的教益是:在多民族杂居的地区,以先进的主体民族文化为核心,在语言、文字、科技、文化诸领域,构建共同的思想文化殿堂,是形成共同民族心理的有力武器。它在推进不同绿洲地区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认同,构建新的统一的回鹘民族文化心理工程中,是怎样估量也不过分的成就,曾发挥的积极影响,十分巨大。 文化古今能相益,认识新疆地区民族发展史,在这里,可以汲取到许多有用的历史教益。而考古文化素材,于此,无疑也能提供既丰富、又极富说服力的资料。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 注释从略,完整版请参考原文。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宋国定:考古所见的殷商文明
- 下一篇:王巍:十年考古 成就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