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丹珠昂奔:不断推进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近三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论述已广为流传、深入人心。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任务仍然繁重。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首先要把握精神规律的一般性;其次,要深刻认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结构及特点;再次,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重在“构筑”,重点要解决建设的方法问题。
    一、精神规律的一般性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要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哪一方面的问题解决不好都会出更多问题。还要认识到,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各有各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互相替代的,物质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物质力量来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精神力量来解决。”显然,解决精神问题,就要研究精神的一般规律,这是基础,也是根本。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目标所及是“精神家园”,因而首先要把握的是“精神”。其一,“精神”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piritus”,意思是“轻薄的空气、轻微的流动、气息”,是与“物质”相对、与“意识”相统一的哲学范畴,表现为人们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思维、感情、意志、理论等。在一定的语境下,“精神”还是“实质”、“本质”的同义语。其二,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精神是物质的反映,任何形式的精神都是由物质派生的,是第二性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产物,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人脑产生的观念、思想的成果。人们的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是人们改造社会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的反映。但是,精神又具有极大的能动性,不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物质世界,而是能动地、积极地反映物质世界。通过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精神的东西可以转化为物质的东西。
    有精神才有精神家园。精神家园是灵魂的家园、思想意识的家园、情感的家园,是人类文明神山上最神圣、最神秘、最精美的殿堂。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点在于,人有思维能力、有精神世界、有感情和信仰的归宿,而动物没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