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上海靠什么一步步成为金融重镇(2)


    传统向现代转型中中外银行展开激烈市场竞争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近代上海金融业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传统的钱庄。
    对于传统的金融业,北方叫“票号”,南方叫“银号”或者“银楼”“钱号”,但历史最久远的叫法还属钱庄。早在清代中叶,钱庄就在上海成为一种行业。到19世纪70年代,也就是光绪初年的时候,加入钱庄业的会馆已经有一百多家。辛亥革命发生前后,大量外国银行涌入,许多中国银行也相继产生,金融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
    钱庄由于机构属性,主要做信用放款,并采取无限责任制,较适用于那些小规模和比较熟悉的客户。一旦规模扩大,尤其是当社会时局动荡的时候,钱庄的生存就会面临很多危机。但钱庄了不起的地方在于,虽然经营方式比较传统,但当传统遇到近代化的时候,它并没有停止自己前行的脚步。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钱庄也开始签发支票,成立联合准备库,共同承担行业风险,甚至也采取了股份制形式。例如,近代著名企业家荣德生投资钱庄业,帮助钱庄业从原来的合伙制变成股份制,规范发行股票,实行账目公开,以取信于新一代的城市居民和工商业者。
    当时,不同地区的商贸需要资金服务时,不时会找上钱庄来。早期的出口和进口行业甚至外国公司在中国买货、出口等,都不排斥钱庄的帮助。作为上海资格最老的金融机构,钱庄的作用依然是不可忽视的。
    第二类是外商银行。
    从全国范围来看,上海是外国银行进入最早、数量最多的地域。鼎盛时期,申城曾有30家外商银行同时开业。早期的外商银行有东方银行、汇隆银行和阿加拉银行,它们在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都停业了。这说明,无论是中国银行还是外国银行或者本土的钱庄,都要经历市场的竞争考验。在上海,并不是说只要带个洋字头,就可以保赚不赔。一方面,外商银行之间的竞争本身就非常残酷;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民族工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外商银行的发展并不如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
    在外商银行中,不得不提的是英国渣打银行和汇丰银行。它们和一般的英商银行、外国银行不一样。一方面,这两家银行资本非常雄厚。另一方面,它们的经营方针非常明确——坚持发行钞票占领市场份额。这是很多外商银行不敢做、不能做的。此外,这两家银行还愿意向同行贷放,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获得商业上的主动。
    近代中国的战争赔款,很多是通过外商银行的借款来偿还的。由此,导致中国的财政、海关等被外国势力所控制。在抗日战争期间,外商银行对中国政治和市场的依赖性也使其遭受到了惨重的损失。新中国成立后,很多西方银行都走了,但这两家银行始终不走。到改革开放后,这两家银行又率先在中国内地开展业务、扩大规模。
    第三类是华资新式银行。
    1897年,上海成立了由中国人和中国资本开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我们熟知的中国银行则于1912年在沪挂牌,交通银行成立于1908年,都比中国通商银行要晚。
    中国通商银行的章程效仿汇丰银行,因为汇丰银行在这方面代表当时先进的水平。中国通商银行的建立,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在筹建的过程中,也曾有过各种不同的意见。要不要办?怎么办?官办还是商办?办在哪里?当时,主事者盛宣怀在倾听不同意见的时候,几次陈述说:“我们要办这家银行,名义必须是商办,第二地点必须是上海。”直到今天,他的相关见解也体现出一种超前的、开放的、国际化的意识。
    除了中国通商银行,陆续还有一些新的银行在上海设立。比较知名的有“南三行”,即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和两家浙江银行。北方有“北四行”,即盐业银行、金城银行、大陆银行和中南银行。华资新式银行在上海的诞生和发展,标志着中国新式现代化银行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近代金融业的起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