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一位历史知识渊博的政治家。他谆谆教导人们学习历史,而自己则身体力行,孜孜不倦地学习和研究历史。我们只要翻开《毛泽东选集》第1至5卷,在这130多万字的著作中, 他旁征博引了大量历史典籍,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他亲自动手对中国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的特征作了简洁而明确的概括,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动力、对象、前途作了历史的分析;凡经他阅读过的史籍,圈点批注,有的一语中的地阐发精神实质,有的妙语连珠,孕含着极其深刻的哲理,启发人们思考。毛泽东同志在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历史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史学理论和治史原则、方法。对于我国史学的指导、推动、繁荣起到重大的作用,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将加以论述,以求教于方家,挂一漏万之处,尚希提出批评。 一、谆谆教导人们学习历史 历史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它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全面地、深刻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科学地、具体地为人们提供历史的经验教训;真实地、生动地对人们以思想教育,陶冶和培育一代青年。发展历史科学对于推进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毛泽东深深了解学习中国历史的深远意义,每当历史发展的转折关头,他总是向全党发出学习历史的号召。1938年,抗日战争的第二年,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写道:"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1958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全党面临着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任务。毛泽东再次提出全党都要"学点历史"的号召,并把它做为培训干部的工作方法之一。 那么,怎样学习历史呢?毛泽东强调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下研究历史。他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写道:"现在我们党的中央做了决定,号召我们的同志学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对每一问题要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然后引出理论性的结论来。这个责任是担在我们的身上。"在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列主义作指导,研究中国历史的号召下,我们全党开展了学习历史运动。就我国史学界来说,学习马列、毛泽东思想形成热潮。如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他已经是69岁高龄了。古稀之年,才有可能系统学习马列、毛泽东思想,力求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治学方法。他说:"我常常想,解放后全国人民都得到幸福,而史学工作者的最大幸福,就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陈垣史学论著选·史学工作的今昔》)又说:"不能掌握真正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对史学家来说,实际上是最大的苦恼和不幸,思想局限、目光狭隘,脑子里常常萦绕着很多'不可解'的问题。因为没有指路明灯,纵然苦心孤诣地千思万想,还会惶惑不解,最后只好不了了之。"(同上)又如吴晗先生,他写了《朱元璋传》,送给毛泽东审阅。毛泽东挤出时间读完书稿后,特地约他谈了一个晚上,指出书中许多不正确的观点,建议吴晗再作考虑。过了几天,吴晗又收到毛泽东的信,指出吴晗尚未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吴晗诚恳接受毛泽东意见,感到理论上得到启发。从这以后,吴晗认真学习马列,用以指导历史研究。在毛泽东同志用马列主义观点指导研究历史的言传身教下,史学工作者从切身经历中体会到学习马列,指导史学研究的必要性,在史学界,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历史,蔚然成风。写出了诸如艾思奇的《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裴文中、贾兰坡的《劳动创造了人》、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郭沫若的《奴隶制时代》、《中国史稿》、吕振羽的《史前中国社会研究》等等一大批史学论著,并开展了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近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形成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等号称"五朵金花"的大讨论。史学界精采纷呈,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毛泽东的史学理论 毛泽东谆谆教导我们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历史研究,他身体力行,在研究中国历史中,形成一套完整的史学理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无产阶级史学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历史。 自从原始社会瓦解以后,全部阶级社会的历史,都是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只是由于资产阶级蓄意掩盖、抹杀、使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形成混乱。因此,研究历史不能离开阶级斗争观点,不能离开对社会各阶级经济地位的分析,不能离开对各阶级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分析,否则就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写道:"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又在《实践论》一文中写道:"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如果不能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不能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历史,就会是非颠倒,人妖不分。 毛泽东同志用阶级斗争观点研究历史,指出中国从秦末陈涉大泽乡群众暴动起,到清末义和拳运动止,二千年中,大规模的农民革命运动,几乎没有停止过。同全世界一样,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他把中国封建社会里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看成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在毛泽东运用阶级观点,阶级分析方法研究历史的理论指导下,我国史学工作者在历史研究中,注意深刻地分析各阶级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分析他们不同的意识形态,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也实事求是地评价他们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和阻碍作用,从浑沌迷离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取得了巨大成就。例如郭沫若对奴隶制与封建制的分期问题,前后有三种不同说法。最早定在西周与东周之交,即公元前770年左右;后来又定在秦汉之间,即公元前206年左右;直到一九五二年,写《奴隶制时代》一文,才断然把奴隶制的下限划在春秋战国之交,即公元前475年。 他说:"就是运用毛泽东关于阶级矛盾和阶级分析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历史发展各个阶级的社会生产关系,研究其社会形态得出的结论。"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还是英雄创造了历史,这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毛泽东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写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又在《多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一文的按语中写道:"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在延安,毛泽东看了杨绍萱、齐燕铭编导的以林冲为主题的《逼上梁山》以后,称赞他们做了很好的工作,在给他们的信中写道:"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 毛泽东同志赞扬司马迁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能在"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封建伦理下,敢于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作传,立为"世家",置于《孔子世家》之后,汉代诸家之前,以表示陈胜、吴广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体现了一位正直史学家的胆略和才识。在毛泽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史学理论指导下,史学工作者在自己的研究中,贯彻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反映人民群众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以及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的伟大贡献。也加强对农民起义、农民战争史的研究,科技史的研究,与任何形式的英雄史观划清界线。 当然,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等于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摆正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在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前提下,不仅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而且对这一作用赖以发挥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与杰出人物个人特点的联系,给予科学的说明。 3.必须尊重唯物辩证法,研究事物的矛盾和矛盾的发展变化。 人类历史是一个川流不息、万古常青的运动过程,是在充满着矛盾中螺旋式地前进。矛盾形成历史运动,因此研究历史必须善于分析矛盾运动的规律,把握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才能揭示出历史的本质特征。这就是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所强调的。史学工作者在毛泽东唯物辩证法和矛盾变化法则的史学理论指导下,认识物质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活动的基础,科学地分析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从历史的社会存在,解释历史的社会意识。分析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推进历史科学的研究。 综上所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用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劳动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历史,构成毛泽东历史研究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促使中国历史科学的研究,健康地向前发展。 三、毛泽东的治史原则和方法 毛泽东在理论上对史学以指导外,还对治史原则、方法作了周密的论述。一九五○年,毛泽东给研究过少数民族历史的陈寄生写信说:"惟觉中国的历史学,若不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去研究,势将徒费精力,不能有良好结果。"毛泽东的治史原则和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历史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为现实政治服务,古为今用。 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习历史也是一样,毛泽东一贯主张研究历史的目的,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历史的优秀遗产,为现实的革命斗争服务,而不是信而好古,迷信过去。一九五六年,他在与音乐工作者谈话中指出:"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古为今用,是为革命斗争服务这一思想更高的概括。无论在民主革命,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都很重视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汲取营养。毛泽东爱读《资治通鉴》,就是因为《资治通鉴》"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可"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如毛泽东读《史记·陈涉世家》,指出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一误,是功成忘本,脱离了本阶级的群众;二误是任用坏人,偏听偏信,脱离了共过患难的干部。其结果是众叛亲离,归于失败。毛泽东指出的"二误"经验教训,于古于今都有极为深刻的意义。如《南史》载《韦睿传》,他是梁武帝时的名将。毛泽东读了他的传记后,赞扬韦睿会打仗,善于调查研究;赞扬他豁达大度,能团结干部;赞扬他作风好,谦虚朴素,廉洁克己等等。因此他号召:"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一九四四年为纪念明末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三百周年,郭沫若写了一篇《甲申三百年祭》的史论,叙述起义军进北京后,因为若干首领生活腐化,发生宗派斗争,导致起义军失败的过程,并论述其成败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在党的高级干部进行党的历史讨论时推荐此文,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以为戒。"后来又决定把《甲申三百年祭》作为整风文件,供党内学习。毛泽东同志就是这样坚持古为今用原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