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钱大昕与20世纪历史考证学(7)

如果说,钱大昕运用金石文字考史,以现存碑刻实物与文献互相参证,是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治学的新观念、新思路,那么,他在《元史》这一范围长期辛勤耕耘,发现了大量问题,则是为近代学者开辟了新的有发展前途的研究领域。
    段玉裁对钱大昕的学术曾有过中肯的评论:“生平于元史用功最深”。而研治元史,难度是很大的。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其特有的语言、文字很难理解,人名、地名佶屈难记,常易混淆。元史的基本史料《元朝秘史》、《元典章》连训诂学家都感到棘手,所以对《元史》的考订一向更少有人问津。而《元史》由于修撰时间匆促,错误、缺漏很多。洪武元年(1368),元朝灭亡的当年,明太祖就下令编撰《元史》。第二年,设局第一次修撰,仅用188天便修成除元顺帝一朝以外的本纪、志、表、列传共159卷。第二次设局修撰在洪武三年(1370),用143天续修53卷。然后将前后两次合并整理编排,共成210卷。全书的修撰,总共只用331天。正如钱大昕所批评的:“时日促迫,则考订必不审”,“本纪或一事而再书,列传或一人而两传;宰相表则有姓而无名,诸王表或有封号无人名”,(注:《十驾斋养新录》卷九“元史”条。)如此等等,错误百出。钱大昕就选择这一困难的领域深入钻研,抱着求真的目的,对《元史》的错误详加抉摘考证。《廿二史考异》100卷中,《元史考异》占有15卷,为各部正史之冠。他还补撰了《元史艺文志》、《元史氏族表》,在《诸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中还有为数可观的有关元史的条目。
    钱大昕对元史的事件、人物活动、地理、氏族、兵制等项都提出许多创见。他指出,《元史·地理志》叙述自唐到元地理的沿革,存在两大错误。第一,唐朝天宝年间曾经一律改州为郡,十余年后又恢复州名。而《元史》中只记载“某地,唐时为某郡”,随意删掉后来又改郡为州的事实。第二,在宋代,每州又附有郡名,郡是虚名,作为王公封爵之用,州才是实际的地方建置。《元史》又误认为州在宋代升为“郡”。由于“明初修史诸臣昧于地理”,几乎“涉笔便误”。(注:《十驾斋养新录》卷九“元史不谙地理”条。)钱大昕补撰的《元史艺文志》是对元朝一代文献的综合考订整理。他吸收了焦《国史经籍志》、王圻《续父献通考·经籍考》等的研究成果,又纠正了他们的错误。有一书两见的,有因书名错字将一书的作者和作序者都看成作者分为两书的;书的作者,有误以宋人为元人、元人为宋人的;有因译音不同而误分为二人的,一概予以纠正。钱大昕作的《元史氏族表》也是一篇名作,此表从起稿到完成,前后历三十年,取材于正史、杂史外,兼及文集、题名录、碑刻和各种史料。这个表,解决了《元史》中同名甚多、无人辨别的难题。因为,元朝任官,一般以蒙古、色目人为正副,中书省、御史台、枢密院的长官,必须由功臣世家子弟充任。他们虽属不同氏族,但平时只称名,不带姓氏,故史籍中人物同名甚多。钱大昕认为:“非以氏族昕之,读者茫乎莫辨。”所以他汇集了各种史料,凡蒙古、色目有族姓可考的,皆顺序胪列。似异而实同的,加以归并;似同而实异的,则加以厘正;同一族姓之下,每支按世系分列成表,使读者一目了然。后来魏源撰《元史新编》,柯劭忞撰《新元史》,都袭用钱大昕这篇表,成为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钱大昕有大量关于元史的考证成果:有考证《元史》中年代、人名、地名错误的;有考证其官制或史实错误的;有用其他正史、杂史与《元史》互证的;有纠摘《元史》其他严重舛误的。他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元史是一个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晚清及本世纪的一批学者,除魏源、柯劭忞外,还有李文田、洪钧、沈曾植、屠寄、王国维、陈垣、陈寅恪,都闻风而起,长期致力于元史、蒙古史的研究,使之成为学术史上的新热点。而究其开辟创始之功,则应归功于钱大昕。有关钱大昕考证元史的具体成果,已非本文所能容纳,笔者已另撰有专文论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