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先生的煌煌八百余万言巨著,在他生前未能给他带来显赫的声名,但在他逝后 却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赞誉(注:严耕望在他的《通贯的断代史家--吕思勉》一文中 指出,吕氏史学博通周密而不够深密,其史料多取材于正史,鲜有其它史料和新史料, 吕思勉本人又长期枯守于上海光华大学,默默耕耘,不求闻达,与当时作为学术中心的 北平无声气相通,这些便是他的学术成就被忽视的主要原因。严耕望将之与陈寅恪、钱 穆、陈垣并立为前辈史学四大家(见《蒿庐问学记》,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85页)。) 。今天,我们在考察新史学的发展轨迹时,不能忘记这位前辈史学家的开创之功。先生 不仅留下了“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严耕望语)的丰厚史学遗产,而且他的“经世 致用”的史学观念,他的“为当世效实用,寄希望于未来”的良好愿望,也是我们后学 的典范。本文拟由此入手,谈一谈吕思勉先生“经世致用”的史学观念和实践活动。 一 吕思勉史学的构成背景丰富多彩。他在23岁立志治史时,已经系统地阅读了《四库全 书总目提要》、《段注说文解字》、《十三经注疏》、正续《古文辞类纂》、三通、二 十四史、《日知录》及《廿二史札记》等书,具有了相当的目录学知识、小学与经学的 基础、文学的修养和史学的训练。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史学是建筑在国学,尤其是清 代朴学基础上的[1]。然而,吕思勉不仅仅是乾嘉考据学的传人,更是新史学的开创者 之一。20世纪初,中国的思想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史学界也不例外。梁启超发出了 “史界革命”的最初呐喊:“史界革命不起,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当时“史界革命”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摈弃旧史学琐碎和脱离实际的弊病,恢复顾炎 武等人提出的经世致用的史学传统,关注现实时政,让史学真正做到服务于国家与社会 。吕思勉受其影响,他后来自述道,“至于学问宗旨,则反以受莫不相识的康南海先生 的影响为最深,而梁任公先生次之”;“确信世界大同之可致,这种见解,实植根于髫 年读康先生的著作时,自今未变。至于论事,则极服膺梁先生”。如果说康有为给他以 世界观的熏陶的话,那么,在具体论事,高唱经世致用方面,他则私淑于梁启超,“染 任公在杂志中发表的论文影响最深”[2]。 时代的步伐在不断前进,吕思勉自己也讲:“近代世界大通,开出了一个从古未有的 新局面。”他以兼收并蓄的气度,随时代而进,自觉地融西学入国学。西学为中国传统 学术提供了崭新的思想方法、审视角度与研究手段,具有相应的互补性。吕思勉认为, “学术本天下公器,各国之民,因其处境之异,向所发明者各有不同,势也”;“瀛海 大通,远西学术输入,自可借资于人以为用”[3]。吕思勉意识到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 社会科学对于构建新史学的重要性。他说:“治史学的人,对于现代的科学,都不能不 略知大概。否则用力虽深,也和一二百年前的人无以异了。安足称为现代的学问家?” 他在研读吴理(C.L.Wolly)的《考古发掘方法论》时指出:“历史的年代,是能追溯得 愈远愈好,所以锄头考古学,和史学大有关系。”他对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也有相当的了 解,称赞黑格尔发挥了历史进化论的见解[4]。令吕思勉最感兴趣的是社会学,他对于 马林诺夫斯基的《两性社会学》、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等名著都有过深入研究,并指 出:“能明乎社会学,则研治历史,若探骊而得珠。”“引社会学以解释历史,同时即 以历史证明社会学的公例,二者如辅车之相依也。”[5]“治史学第一要留意的,就是 社会学。”[4]吕思勉对于西学的自觉的吸纳,尤其是对社会学超乎寻常的关注,扩大 了经世致用的史学观念的理论空间,并使他超越了前人,成为新史学大师。 1930年前后,吕思勉的思想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他后来所讲的思想的第三期变 化:服膺马克思主义。其实,早在20年代,他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已经有了初步的接触, 并开始赞同唯物史观的“非意识决定生活,实生活决定意识”的理论,指出:“这一观 点,无论受到怎样的非难,它总包含着更多的真理。”(注:1920年,吕思勉所写的《 沈游通信》、《南归杂记》以及在沈阳高等师范学校所作的题为《士之阶级》的讲演会 上,都曾提及这一观点,并认为,“马克思之说,虽受人攻击,然以中国史事证之,可 见其说之确者甚多,大抵抹杀别种原因则非,然生计究为原因之最大者”。他还具体分 析了唯物史观遭人非难的原因,这里不再赘述(张耕华《史学大师吕思勉》,上海教育 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对于这段经历,他后来回忆说:“马列主义初入中国,予 即略有接触,但未深究,年四十七,偶与在苏州时之旧同学马精武君晤,马君劝予读马 列主义之书,余乃读之颇多。于此主义,深为服膺,盖予夙报大同之愿,然于其可致之 道,及其致之之道,未有明确见解,至此乃如获指针也。”[6]吕思勉觉得,对马列主 义深入了解后,就发现唯物史观与其治史当经世致用、服务国家与社会的史学观点,不 仅冲突甚少,甚至还有众多的契合之处,可逐步解决他以往思想上的问题,比如,他以 前认为“超阶级之观点”,“亦不过两阶级可以勉强相安”,“而即此区区,仍有人亡 政息之惧。今知社会改进之关键,在于阶级斗争……且其改革可以彻底,世界乃真能走 向大同”。又云“旧时之见解,爱国爱民族易与大同之义相龃龉,得马列主义,乃可以 平行不悖”。对于社会改革,“至巨公(即王莽--笔者注)失败后,言改革者,不敢作 根本之图,乃皆欲从改良个人入手。玄学时代已然,承之以佛学而益甚。宋儒虽辟佛, 于此见解,亦未改变。然历史事实,证明此路实为绝路。故今日之社会主义,实使人类 之行动,转变以新方向也”[6]。这一思想转变,对他的史学研究影响很大,以1940年 出版的《吕著中国通史》为例,其编次先社会经济制度,次政治制度,最后学术文化, 以后的《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莫不如此。他后 来所写的读史札记,社会经济方面的条目相当多,这在没有政治色彩的前辈史学家中是 比较特别的[7]。可以说,马列主义使得吕思勉的“经世致用”史观的理论,更趋于成 熟和完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