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时期从三十九岁(699年)调京任职到六十一岁(721年)贬安州别驾卒,为修史与 著述时期。这段时间,知几“三为史臣,再入东观”,除最后一年贬安州外,一直都在 京城修史。先后官定王府仓曹、著作佐郎、左史、风阁舍人、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 令、秘书监等职,参修《三教珠英》、《唐史》及实录。 从表层看,知几这段时期是任当其职,偿其修史夙愿了。其实却大谬不然,武氏掌权 后,曾爆发过徐敬业匡复庐陵王,讨伐武后的战争,以后宫廷政变不断,武韦庶族与李 氏贵族斗争激烈,直到唐玄宗在斧声烛影中平定太平公主,才重又出现开元之治。如果 说贞观之治与开元之治是马蹄形的两端,那末知几一生正好处在它的底部。入京奉职后 ,武氏党人垄断志局,对修史工作横加干涉,胡乱指挥,致使史馆成为“素食之窟宅, 尸禄之洲薮”。这就引起了知几的极端不满,深感“任当其职而吾道不行,见用于时而 美志不遂”,郁怏孤愤,无以寄怀,故上书萧至忠,指陈史馆弊病,要求罢退,并发愤 总结自己多年史学心得,将超越之理想化为具体之著述,以私家之力撰写《史通》一书 。 知几在史馆深感一家之言的学术不能自由发展,超越的价值理想与现实秩序之间始终存在着紧张。这是决定他政治态度的一大重要因素。在李氏贵族与武韦贵族的倾轧中,有两件事可证明他是忠于李唐王室的。一是讳嫌历来只避皇帝、皇后,从不避太子,而玄宗(隆基)在东宫,他以音类其名改子玄,可说是比较特殊的做法;二是景龙二年(711 年)太子隆基亲奠国学,有司草仪注,令从臣都乘马著衣冠,他上《衣冠乘马议》,认 为博带褒衣,草履高冠,是车马之服,非马上所施,用心如汉司马相如《谏猎赋》,怕 长裙广袖,鸣珮纡组,太子稍有不慎,容易马惊人坠,有损威仪。由此二事可知,他对李唐政权是维护的,或者说玄宗对他是有向心力的。有人说他二哥知柔曾参加平定徐敬业,自然他也属于坚决维护武氏统治之列。此说显然不能成立。而文化革命中,史学沦为政治任意使唤的婢女,知几也被胡诌为法家学者,是武氏政权的吹鼓手。事实上他在史馆二十年颇不得意,后半生完全站在李唐一面,是一个道地的尊重儒家经典的历史派儒家学者。 开元九年(721年),知几六十一岁,因长子贶犯事流配,上疏诉理,触怒玄宗,贬安州别驾。他到安州后,抑郁孤愤,不久苦闷而死。他的不幸很有代表性或象征性,这是那个时代多数杰出学者的通常命运。 知几一生著述很多,除参修过《三教珠英》、《唐史》及各种皇家家录外,尚有《文集》三十卷,虽已亡佚,但尚有部分诗文保存至今。主要代表作则是他一生惨淡经营,象征我国古代史学成就高峰的《史通》。 二 《史通》是知几屡移寒暑,倾毕生心血撰成的系统史学理论著作。全书二十卷,分内外两编,上帙三十六篇,下帙十三篇,共四十九篇。现在流传的各种版本都注内编《体 统》、《纰谬》、《驰张》三篇,目存文佚,王应麟《玉海》卷四十九加《文质》、《 褒贬》两佚目,计五篇。《新唐书·本传》称“著《史通》内外四十九篇”,与今本一 致,则五代或北宋初五篇已亡。惟王应麟所加两篇是否可靠,尚难定论。 透过目录学史之有关专书,我们可以看到,历代对《史通》的归类及看法都非常混乱 。《旧唐书·本传》谓“知几著《史通子》二十卷,备论史策之体”,但《经籍志》未予著录;《新唐书·艺文志》列《史通》入集部文史类,次于《文心雕龙》、《诗品》之后;《崇文总目》载杂史类,郑樵《通志》入正史通史类,都误其性质而错置。只有晃公武《郡斋读书志》、纪昀《四库总目》录入史评类,尤袤《遂初堂书目》置于史学类,较为允当。张之桐《书目答问》将史评分为两类,一类论史法,如《史通》与《文史通义》;一类论史事,如《唐史论断》与《读通鉴论》,已觉史法、史事有异。近代梁启超大倡“史界革命”,认为“批评史书者,史学所赖以建设也,自有史以来,得三 人焉。在唐则刘知几,其学说在《史通》;在宋则郑樵,其学说在《通志·总序》、《 艺文略》、《校雠略》、《图谱略》;在清则章学诚,其学说载《文史通义》”。又说 “自有左氏、司马迁、班固、荀悦、杜佑、司马光、袁枢诸人,然后中国始有史;自有 刘知几、郑樵、章学诚,然后中国始有史学”。并以《史通》、《文史通义》为理论, 以区别于事论(如《历代史论》、《读通鉴论》)、杂论(如《十七史商榷》、《二十二 史 札记》)。可说是历经千余年,才明确了《史通》的性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