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顾颉刚先生对边疆问题的实践和研究(4)

三、“禹贡学会”和边疆史地研究
    禹贡学会是在顾颉刚先生的领导下于1934年2月开始筹办的,并且创办了著名的《禹贡》半月刊,欲借“中国地理沿革史的第一篇”《禹贡》来命名。
    《禹贡》半月刊共7卷82期,包括大量边疆史地论文、考释、译作、考察记录等,是禹贡学会边疆研究的主要阵地。从地域而言,包括东北、西北、北方、西南以及东南沿海;从朝代而言,涉及周朝、秦汉历代直至民国;从研究的内容而言,则包括疆域沿革、地名、民族、考古遗迹、有关边疆的文献研究、边疆与中原的关系、对边疆的管理政策、边疆古代近代人物、近代人的考察和游记、外国人对我国边疆的研究等等。1934年顾先生从绥远考察归来,对《禹贡》半月刊办刊的宗旨有所改变,更加重视对边疆现实问题的研究,而发展到号召全体会员集中对边疆的关注和研究,则在于1936年《禹贡学会研究边疆计划书》的发表到边疆调查专号的不断刊出。从研究的内容而言,此前主要是关于古代边疆问题的考释和研究,比如地理、民族、疆域等问题,此后则偏重于时下对边疆问题的现实考察,唤起了大家对研究民族演进、边疆史地和边疆考察的热情,甚至刊载国外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说《禹贡》边疆研究已不再只限于沿革地理的范畴,进而又由史地研究拓展到政治、经济、国防、宗教、民族关系,以及一些社会现实问题,由纯学术的研究担负起了抗日救亡的重任;从地域而言,前几卷多冯家升的东北史地的研究,后来重视北部蒙古部落和西北及其他边疆地区的研究。
    《禹贡》所出专号共十一号,关于边疆的就有八号,包括西北研究专号、回教与回族专号、东北研究专号、后套水利调查专号、南洋研究专号、康藏专号、察绥专号、回教专号,边疆专号占所有专号的十一分之八,可见比重之大、问题之急切。此外,《禹贡》从4卷1期开始,刊登“国内地理界消息”,从《大公报》、《申报》、《上海晨报》、《北京晨报》等当时重要的报刊上摘录关于各地交通、水利、生产、人口、行政区划变更、贸易、通讯、农矿业、古迹古物等重大的社会事件的发生以及发展进展。半月刊的这些转变,无疑增强了刊物的时代感,也体现了《禹贡》对现实问题的重视,表明半月刊的确不仅关心“古代”,也心系着“现代”,同时也是科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在学术上的实践。
    除《禹贡》半月刊对边疆的研究之外,自1936年起,禹贡学会还开始有计划的出版边疆丛书,由顾廷龙和有边疆家学渊源的吴丰培二人主编。我们从《边疆丛书》(甲集)“凡例”可以看出他们的工作计划,拟以未经付梓之稿为甲集,已刊而传本绝少者为乙集,已入他种丛书者为丙集,而且以收得先后为次每十种为一集。“边疆丛书目录”则就择优入选的书名、卷次、作者、编印版本都作了简略的说明,并附编者按和简略的评说。吴丰培先生后来回忆到:“一年之内,编印了《西域遗闻》等六种,我又赓续了《续编》六种,以至近年为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编印的《中国民族史地资料丛刊》已出了30种,也是遵循他(顾先生)的设想而进行的”,(注:吴丰培:《顾颉刚先生和所著西北考察日记》,《西北史地》,1983年4期。)也就可以说这项工作仍是禹贡学会时期边疆丛书编纂的继续。此外,还在顾先生的积极督导下,吴先生编成了《清代西藏史料丛刊》第一集和《清代筹藏奏牍》三策,在禹贡边疆研究中作出了重要的努力和贡献。
    顾先生和禹贡学会的工作在当时的学术界和社会上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得到了许多志同道合朋友的支持,《禹贡》半月刊受到读者欢迎、发行量猛增。然而先生领导下的《禹贡》对边疆的贡献,远远不止于这些论著本身,源远流长的贡献在于,培养了大批边疆研究的学人,包括谭其骧、翁独健、白寿彝、侯仁之、史念海、顾廷龙、吴丰培等具有权威性的著名学者,他们为我国的边疆史地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也如杨向奎先生所言,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中的大家、名家几乎全出自顾氏家门。
    四、边疆史地研究之于顾颉刚先生学术研究、社会关怀的意义
    一方面,对边疆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是顾先生学术贡献和社会关怀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边疆生活使他积累了大量的实践资料,对民生社会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多裨益于日后的学术研究。抗战结束后,先生从重庆回到北平,拟恢复禹贡学会,后作《<禹贡> 周刊发刊词》,曰:抗战已还,本会集体工作虽休止,然“个人之工作决未因此而停顿。况播迁所及,随地有考察机会,故西南西北,貊国羌乡,咸多创获,远迈前修,他日整理成书,必可开拓知识之领域”。正如先生所言,边疆的经历在他古史辩论和民俗学方面都受到不少启发,一流的学者必有一流的见识,对社会深切关注也必是多棱的,不论从哪个角度审视,都折射出斑斓的色彩。在考察边疆期间,他积累了大量的读书笔记、日记和论文,后经整理均收在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为先生出版的十卷本中,比如《皋兰读书记》、《兰课杂记》,还有在综合历史、地理、民族、民俗等知识而写成的《朗口村随笔》(以后修改为《史林杂识》)等等,还将几十年古史研究成果整理成目系,成绩斐然,也正是先生抗战流离奔走中的一点欣慰吧。
    可以说,边疆研究与古史研究、歌谣收集整理以及抗日通俗刊物的编印,共筑了顾颉刚先生的学术大厦。这些科研成果,是我国历史地理和边疆问题研究的珍贵资料,同时还构成了20世纪前半期边疆研究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顾颉刚先生的女儿顾潮女士在整理先生年谱的基础上,客观的评说:先生出生于晚清,经历了近、现代史上多次战争及政治动乱;他一生治学,终身以发展祖国学术事业为己任。知人论世,他亟欲通过自己的一生描述出所处的大变革、大痛苦的时代,为这八十年的学术史、社会史留下真实的记载。从本文对顾颉刚边疆学术和社会活动的回顾上,我们也看到,在这个巨大变革的时代,从“到民间去”的学界意识的崛起,到“到西北去”全社会呼声的高涨,顾先生一直热衷于热爱的学术,并且将学术研究与救国热情结合起来并运用到民生社会中去,可以说,其贡献既是学问上的,又是社会性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