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皇帝逝去,意味着一个王朝自然段的终结,逝去的人与事便都成为历史,对终结后自然段的整理也随即开始。这种整理,不仅有政策的继承与调整,还包括对人物的评价。 先皇乘鹤西去,或者说是飞升天庭,一去不返。活着的君臣担心他过于孤寂,让他生前过从最为亲密的过世大臣也陪伴在身边,构筑起一个冥界的政体,这就是功臣配享。不过,选择谁来配享,并非是先皇在世时的指定,而是后来君臣的意志。这里,便有一个对历史人物评价的问题。功臣配享所体现的历史人物评价主要是朝廷官方的认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普遍的客观认识。这种认识也影响到后世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功臣配享皇帝,是官方对该大臣予以的最高评价,泽被大臣家族子孙,引以无尚荣耀。然而功臣配享如果仅止于此,那么意义就过于狭小了。 功臣配享的人物选择,还反映了现朝廷对先朝政治的取舍,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多数的功臣配享可以说是盖棺论定,异议甚少。但也有一些功臣配享,却在配享当初便有争议,还有的功臣配享在过后出现变动反复。这些都透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反映了当时朝野的政治认知,折射了当时的政治风波。 在今人看来,功臣配享似乎是一个不足关注的小问题,但小问题有时亦可揭示大认识、大变化,甚或是大秘密。因具论如下。 一、宋朝功臣配享之发轫 功臣配享之礼俗仪制,古已有之。《尚书·盘庚》载“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周礼·夏官司勋》载:“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大常,祭于大烝。”实际实行,可从《三国志》的记载中看到。① 宋朝也继承前代的传统,建立有功臣配享制度。 本来,前朝君主过世,在继任君主的在位其间,应当在进入太庙的先朝君主旁边指定功臣配享。不过,这种事情在第二代君主太宗皇帝在位时期并未进行。这大概也折射出非正常即位的太宗的一些政治异常。当然,这也反映出忙于政权建设的太宗朝君臣未遑务虚的一面。 宋朝的功臣配享,发轫于真宗即位改元的第二年。咸平二年(999)二月十二日,真宗发出一道诏书: 朕听政之暇,观书益专,遂见国初始经王业,我太祖皇帝将膺帝箓,已肇人谋。当或跃之秋,属艰难之际,周微吕望,安能定不拔之基;汉匪萧何,无以佐勃兴之运。时则有故太师、赠尚书令、追封韩王、谥忠献赵普,蕴负鼎之雄才,畜经邦之大略。首参密画,力赞沉机。辅弼两朝,出入三纪。茂岩廓之硕望,分屏翰之剧权。正直不回,始终无玷。播为巨美,勒在丰碑。实千载之伟人,庶九原之可作。烈魄未陪于严祀,彝章曷称于有知!遂俾缙绅,详求典故。考行既闻于余裕,出纶必叶于通规。义着幽明,道符今古。宜以普配飨太祖庙庭,仍遣官奏告本室。② 是为宋朝配享功臣之始。赵普以一介小吏,风云际会,辅佐太祖、太宗两朝,结束五代战乱,完成宋朝中国主要区域的再度统一,其功甚伟。在功臣如林的太祖朝,以赵普配享太祖,亦属当之无愧。不过,在真宗即位风波消弭、政权走向安定之后,宋朝君臣发为此行,当亦有其隐微。 是时主政者,已由顾命元老吕端转为新任宰相李沆。李沆受知于太宗,在真宗为太子时曾担任太子宾客,是真宗名副其实的老师,也是其最为信任的心腹大臣。真宗朝为后世的创制,大多出于李沆之手。李沆行事,多在深思熟虑之后。太宗在位二十一年。太宗的逝去标志着一代人的离去。由于太宗是在“烛影斧声”下不清不楚即的位,在太宗在时,便有大胆如王禹偁之辈发出异样的声音,为太宗所压制。③当太宗去世后,沉默的记忆会再度泛起。出于为太宗回护,受知于太宗的李沆,便想起了赵普。 赵普在太祖、太宗两朝任相,主要作用发挥于太祖时期,与太祖关系密切,拥有通家之好。太祖在世时,与太宗的关系颇为微妙。当太祖去世后,赵普遭受过太宗的打击。审时度势,赵普转而投靠太宗,设计了子虚乌有的“金匮之盟”,来证明太宗承继大统的合法性,并为保证太宗子孙的继统出谋献策。所以,当历史的记忆再度泛起之际,能为太祖、太宗两朝所共同认同的上层人物,还非赵普莫属。因此,在冥界的赵普,便担负了新的使命,沟通太祖、太宗两兄弟,再顺其自然地连接到正常继统的真宗。这是以赵普配享太祖的一个政治隐衷。 选择赵普配享太祖,还有另一个政治目的。受惠于太宗朝科举规模扩大,李沆、寇准、王旦等一批科举官僚的精英,在太宗末、真宗初终于攀上政界的金字塔顶峰,开始大展拳脚,有所作为,终于在真宗一朝,让前所未有的士大夫政治得以形成。太庙中,有先主太祖皇帝,但那只是皇帝的偶像,士大夫政治要求有自己的偶像,这也使以李沆为首的执政集团选择了位极人臣的文人宰相赵普。 此外,选择赵普配享太祖,李沆还可能有自己的偏爱。对赵普,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由此亦可见赵普对《论语》一书的重视与喜爱。④尽管许多人质疑“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真伪,⑤但战乱后的重民与安民的认识,的确让《论语》再度获得了实用意义。李沆没有发为大言“半部《论语》治天下”,但史籍也记载李沆“常喜读《论语》,或问之。沆曰:为宰相,如《论语》中‘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两句尚未能行,圣人之言,终身诵之可也。”⑥是否李沆是受赵普的影响已无从考证,但完全两人异语同工的言说中,可以窥见他们共同的思想倾向。这也可以视为李沆选择赵普配享太祖的个人因素。顺便指出的是,李沆的言论也可以成为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真实性的一个旁证。 此例一开,便成创制。在同一年咸平二年的八月,翰林学士承旨宋白等又提案,“请以故枢密使、兼侍中、赠中书令、追封济阳郡王曹彬配飨太祖庙庭”。这一提案也得到了落实。除了竖立文臣的偶像,还有必要竖立武将的偶像,这不仅是为了对承五代余绪尚犹强盛的武将加以安慰,还有面对北方契丹的军事压力,显示重视军备的需要。尽管有学者认为曹彬是“庸将负盛名”,⑦但选择不滥杀的曹彬配享太祖庙庭,无疑也是奉行和平主义的宋代士大夫们的抉择。 在真宗朝,宋朝终于与相互厮杀数十年的辽朝通过缔结“澶渊之盟”而达成和解,为两国带来百年和平。宋朝君臣的这一举措,从配享曹彬的行动中也可观察到一脉相承的必然性端倪。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