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宋朝功臣配享概观 综合《宋会要辑稿》礼11-1、《宋史》卷一○九《礼志》“功臣配享”与《文献通考》卷一○三《宗庙考》“宋配享功臣”记载,现将有宋一朝功臣配享列为表1。 按,宁宗以后之南宋理宗、度宗、恭帝以及流亡二王之配享均不见上述诸书记载,亦不见载于其他文献,因付之阙如。此外,上表所示功臣人名为最终配享,其间变动情况详见后述。 三、宋朝功臣配享解析 太宗庙庭配享为薛居正、石熙载、潘美三人,是在咸平二年(999)八月追加曹彬配享太祖庙庭的同时,由翰林学士承旨宋白等提案而获通过的。⑧不过,这三人均业绩平平。太宗朝长期连续任相的官员不多。以任相时间看,达六年以上,与薛居正相仿佛的尚有卢多逊。不过在与赵普的政治角力中,卢多逊被冠以交通秦王廷美的叛逆罪名败北,失去了得以配享的资格。潘美为武将,官至宣徽使。选择潘美,只是作为武将的代表。石熙载在枢府不过五年,远远少于同样担任过枢密副使、枢密使将近十年的楚昭辅。但石熙载是以进士出身的文人。选择石熙载,则反映了翰林学士承旨宋白等士大夫精英的重文轻武倾向。 选择潘美配享太宗庙庭,也可以窥见当时官方对潘美的正面评价甚高。这种正面评价,完全不同于杨家将故事流传之后以民间戏曲为主的负面评价。 史籍记载赵普配享是直接出于诏令,因此可以推断,在制度形成的初期,功臣配享只是宰相等少数人与真宗商议的结果。不过,是年八月的太宗庙庭功臣配享,则是记载为“翰林学士承旨宋白等议”。这表明功臣配享一事已经纳入集体讨论的日程。而集体讨论的背后,则反映了在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如何树立政治偶像上士大夫掌控话语权的事实。 真宗庙庭配享的李沆、王旦、李继隆,则人望甚佳。按照太宗庙庭配享的商议惯例,真宗庙庭配享也是由翰林学士的首席翰林学士承旨李维等人提案。《宋会要辑稿》礼11-2载有提案的奏议原文: 伏以真宗文明章圣元孝皇帝绍隆景业,驯至治平。睿圣之功,诚超踰于邃古;忠贤之佐,亦协赞于大猷。爰举礼经,用陪庙食。有若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太尉、中书令李沆,往以硕望,宾于东朝;洎翊天飞,首登宰府。咸平之治,实总着嘉谋。以方正端朝,以严重镇俗。始终待遇,冠于一时。太尉、赠太师、尚书令王旦,践历台枢,将二十载。赞弭兵之论,兴旷世之仪。纪律用张,方夏咸。蔼然令德,洽于民瞻。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中书令李继隆,旧勋之门,克嗣前烈。沉毅有勇,倜傥好谋。从幸澶渊,实总兵要,奋威却敌,厥功茂焉。并宜列大室之庭,预大烝之享。冀昭盛烈,允协旧章。伏请并配享真宗皇帝庙庭。 对于这一提案,仁宗“诏礼官参议”。这表明功臣配享制度已走上由礼官集体讨论的正常轨道。经过礼官参议后,仁宗“诏可”,批准了这一提案。 真宗朝是宋代士大夫政治开始真正形成的时代。同为太宗朝进士、又同在真宗朝前后担任宰相的李沆、王旦,正是引导士大夫政治的正面典型代表。由这两个人来配享真宗庙庭,正可反映出这一时代的特征。奏议中对这两个人的评价,亦多中肯綮。如说李沆“咸平之治,实总着嘉谋。以方正端朝,以严重镇俗”。我们看一下《宋史·李沆传》之后的元人论赞:“宋至真宗之世,号为盛治,而得人亦多。李沆为相,正大光明。其焚封妃之诏,以格人主之私;请迁灵州之民,以夺西夏之谋,无愧宰相之任矣。沆尝谓王旦,边患既息,人主侈心必生,声色、土木、神仙祠祷之事将作。后王钦若、丁谓之徒,果售其佞。又告真宗不可用新进喜事之人,中外所陈利害,皆报罢之。后神宗信用安石变更之言,驯致纷扰。世称沆为‘圣相’,其言虽过,诚有先知者乎?”⑨以如此圣相来配享真宗庙庭,不亦宜乎?重要的是,李沆的言行还极大地影响了在他之后担任执政和宰相长达近二十年的王旦。这两个人的行为,再加上其他如寇准等士大夫的作为,为宋代皇权重新造型,引导士大夫政治下的皇权走向,意义极为深远。 选择的李继隆,是武将的代表。从提案看,“从幸澶渊,实总兵要,奋威却敌,厥功茂焉”,则是看重李继隆在澶渊之盟的作用。而评价王旦,提案中也有一句“赞弭兵之论”。可见宋人对给宋朝带来百年和平的澶渊之盟是多么重视和欢欣。这也与后世的人看待澶渊之盟有着视角上的差异。 仁宗庙庭配享为王曾、吕夷简、曹玮三人。仁宗在位时间为宋朝皇帝之最,达四十一年之久。因此名臣辈出。光是宰相,除去再任、三任的重复,亦达二十一人,枢密之臣则更是多达数十人。从位极人臣的近百人中选出这样三个人,也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朝廷的评价立场。对此三人配享,翰林学士王珪等在议案中述说了理由: 准诏,下两制定议,仁宗祔庙当以何人配享。臣等伏以仁宗享国长久,励精政治。以知人之明,得驭臣之体。是以豪英材杰,乐为之用,外宣威灵,内经庙略。臣主感会,驯致太平。辅相则有故尚书右仆射、赠尚书令、谥文正王曾,忠允清亮,履德经哲,致位上宰,燮和大政。乾兴之初,辅翊两宫,仗正持重,中外以安。所谓以道事君,无愧前哲。故太尉、赠尚书令、谥文靖吕夷简,聪明亮达,规模宏远。服在大僚,历登三事,左右皇极,勤劳王家,二十余年,厥功茂焉。将帅则有故彰武军节度使、赠侍中、谥武穆曹玮,敦诗阅礼,秉义经武。参谋帷幄,折冲万里,镇绥方面,隐如长城。加以恂恂循道,有古名将之风焉。皆有功迹,见称于世,伏请并配享仁宗庙庭。 对于王珪等的提案,史籍记载英宗皇帝“从之”,予以认可。⑩ 奏议中评价王曾“乾兴之初,辅翊两宫,仗正持重,中外以安,所谓以道事君,无愧前哲”,与事实相符。科举状元出身的王曾,当章献太后临朝听政之仁宗初年非常时期,以智谋翦除权臣丁谓,取代其为相,顺利将政权过渡到仁宗亲政。十余年间,拔擢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一大批名臣,为仁宗朝的士大夫政治积蓄了人才资源。在其去世后,仁宗创例题写神道碑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