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性别考古与玉璜的社会学观察

一、性别考古学概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考古学进展中,一项新兴的探索领域是性别考古学(genderarchaeology)。其要旨是从性别研究来进行社会考古学的研究,并对考古学中主要侧重男性的作用和忽视女性的倾向进行纠偏。这项研究并非限于从骨骸的鉴定来区分墓主的性别和年龄,这是属于生物学范畴的体质人类学观察。性别考古是试图从物质文化来探究男女成员在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中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宗教活动的情况和所发挥的作用。这些现象与性别有关,但是它取决于社会因素,而非生物学因素。
    虽然考古文献中不乏对史前社会中性别问题的论述,比如推断父系和母系社会的特点、男女的婚配形式、男女劳动分工、男女地位差别,但是总的来说考古学还缺乏对性别问题的系统研究,因此考古学需要建立一种系统的分析框架和清晰的理论概念来有目的地研究考古现象中所反映的性别问题①。
    目前性别考古的研究主要采取以下几条途径。
    1. 民族学的类比,也就是从民族学中观察到的具有普遍性的性别差异现象来推断和解释史前物质文化所反映的男女差别。比如,狩猎、祭祀、战争、伐木、营造祭祀建筑和房屋、复杂的手工业如制陶、开矿、冶炼等活动被普遍认为是属于男性的工作;而采集、食物加工、炊煮、家庭制陶、纺织、皮革处理等活动普遍属于女性的工作。因此,发现与上述不同活动有关的物质现象都可以从性别的劳动分工来予以解释。比如从考古学观察,我国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墓葬中,男性常用石锛、石凿随葬,而女性则用石质和陶质纺轮随葬。同样,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中男性墓多随葬石斧、石锛、石凿,女性多随葬纺轮等生活用具。
    2. 骨骼与葬俗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往往是考古学分辨性别的主要途径,而不同的葬俗也被用来分辨史前社会的性别关系和男女地位,比如同性埋葬习俗、两性比例、随葬品的多少和等级的区别等等都可以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来分析当时社会中的性别关系。现在的人骨分析可以了解食谱、病理学、营养状况、体质状况、疾病感染、伤残、暴力和战争、幼儿的夭折率以及男女的相对寿命,并以此来了解男女从事不同活动对身体的影响②。比如,在澳洲某些地区和英国的奥克尼郡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男女性别的比例为7比1。在我国大汶口文化大墩子遗址和第二次发掘的结果表明男女比例为3比2,而王因遗址出土的885具人骨,男女比例为2.5比1,这究竟是杀婴导致的结果还是地位差异所致,显然是值得探讨的社会问题。根据北美普韦布罗印第安人遗址中女性分别埋葬和随葬品相同的特点,朗格克里认为这和史前社会从母居的社会形态有关③。男女分别埋葬也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十分常见的现象。
    3. 早期文献,古老文献中有关男女地位和活动差异的记载可以提供有用的线索来探讨早期文明社会中的性别问题。比如苏美尔的文献中记载了妇女和妻子的合法权利地位;较晚的文献还会有妇女政治权利和地位记载。但是文献所涉及的时间范围比较有限,而且不可避免掺杂着当时史官和作者个人的偏见。
    4. 艺术品和神话传说,早期艺术品如人物雕塑、绘画和陶器上的人物造型对不同性别人像的刻画很可能反映了许多不同的含义。但是,目前还有一种普遍接受的原则来检验对这些艺术品含义所做的解释。大部分着眼于这些物质现象的性别研究还缺乏严谨的方法论,主要依赖于主观的印象。一项别出心裁的研究是对旧石器时代晚期女性雕像的肖像学研究,麦克德莫特将她对自己所摄的照片和女性雕像的照片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雕像的造型代表了史前女性艺术家对其自身体型的看法④。这项研究被认为是代表了一种创造性途径来分析史前考古学中的性别问题,并对旧石器时代艺术品的研究具有革命性影响。
    5. 生理学研究,雄性和雌性激素会影响到人的第二性征、行为差别和攻击性程度。因此,男性往往在体力运动方面如狩猎、格斗能力上表现更为突出,而女性则比较擅长耐心细致的工作,比如采集、食物加工和纺织等。有学者认为,男女大脑结构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视觉空间功能,并会在不同的行为上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由于男女大脑结构和荷尔蒙的差异,使得男性生理特征更加具有攻击性、竞争性、主宰性和主观倾向、数学演算上更为机敏。而女性则表现为擅长细腻的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从进化和选择的角度来研究男女性别之间内在生理差别成为未来性别考古学重要的课题⑤。
    此外,一些学者非常重视社会复杂化进程和早期国家形成中的性别关系。在从平等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社会向等级分化为特点的复杂社会演化中,血缘关系的变化直接与男女性别关系和地位的重大转变有关。因此,在早期文明和国家探源的考古学观察中,我们很可能获得大量有关性别重组和变化的信息⑥。琼·杰罗对秘鲁高原中间阶段初(前200年-公元600年)魁亚什·阿尔托遗址的研究,从共生的铜制别针和纺轮出现频率判断,并参考陶器肖像学中男女独立表现的特点,说明当时妇女拥有很高的、绝不亚于男性的社会地位。而性别考古的先驱玛利亚·金布特斯认为,欧洲东南部新石器和铜器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女性塑像表明了女性在当时的重要地位,这种地位后来随青铜时代好战的男性等级制度的崛起而消亡⑦。根据放射性碳同位素和考古遗存的综合分析,南美印加帝国建立之前,男女的食谱基本一样,但是到了印加帝国时期,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少数男性更多的参与聚会、祭祀和义务性工作,使这些男性在玉米和肉食消耗上明显多于女性。并使妇女为男性服务的作用趋于专门化,她们专门从事酿造玉米酒的工作,供少数男性消耗⑧。
    性别考古在我国的考古研究中尚未涉及,本文尝试采用这种后过程考古学的方法对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的玉璜做一番另类的观察,以期为我国习见的玉器研究提供一种与传统方法不同的社会学视角,尝试从器物分析来探讨史前性别差异所反映的社会结构问题并提炼社会复杂化进程的信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