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讲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第二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能不能站住脚、能不能存在下去?第三个是,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抛弃了《共同纲领》,抛弃了新民主主义,急于要搞社会主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可以从多方面来说,比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使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恣意宰割中国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从民国初年开始的长期战乱不断、四分五裂的情况下变成了和平统一的国家;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以前被人看做“劣等民族”的中华民族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尊重;等等。今天,我只想着重讲一个问题:“万事开头难”。开头的关系极为重大,它决定事物以后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起点,构成了前进的格局。 为什么在新中国开国的历史中要特别讲一下开头难呢?因为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变化,是要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着手建设一个新国家,一个新社会。 在新中国成立前,经过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的只有苏联。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也曾面对如何建国的重重困难。卢森堡1918年在《论俄国革命》中指出,当时列宁和他的战友面对的是一个荆棘丛生、陷阱遍布的环境,一切没有经验,纷至沓来的问题又必须立即做出决断。如果不能坚决地迅猛地前进,等待着的就是死亡。她称列宁和他的战友们把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勇气、意志和远见发挥到了极至,同时也指出在这种状况下做出决断的艰难,包括也会做出一些不正确的决断,这是不奇怪的。 同“十月革命”相比,新中国有着优越得多的条件,中国共产党是依靠人民军队先在一块块解放区建立政权、积累起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初步经验、培养出一批管理人才后,再夺取全国政权的。但这不等于一切都是现成的,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建立新中国。至少要注意两点:第一,建立一个新中国并不是把原来的解放区连成一片加以扩大就行了。事实上,从原来没有中央政府的、分散的、主要在农村的政权,到创建全国性的政权,并把新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民族关系、对外政策等基本格局确定下来,这是一次飞跃。第二,尽管独立、富强的新中国是中国人民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目标,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反动势力远远大于人民革命的力量,这种目标只是美好的远景,并没有被提到现实的议事日程上来。1947年是一个转折点,20年没有解决的谁占优势的问题解决了。胜利到来得比人们预期的要快得多,随着局势的迅猛发展,战略决战、土地改革、新区接管等等任务极端繁重,不能不占用中共中央绝大部分的精力。当面临全国解放的时候,需要对新的国家、新的社会绘制一幅比较完整而清晰的蓝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从十二月会议、九月会议、一月会议、七届二中全会、《论人民民主专政》到《共同纲领》,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完成了这一历史性任务,而且对一些基本问题做出的决断是正确的。这是极不容易的事情。 第一,关于新中国的国体 《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1] 新中国的成立,并不只是一个政权代替了另一个政权,一种政治力量代替了另一种政治力量,而且是一场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费正清在《美国和中国》中写道,“1949年以来的中国革命,以其牵涉到的人数或从其变革的广度和速度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对世界外部地区来说,这也是一次最少为外人所知的事件。”一向遭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这是怎么评价也不过高的社会变革。 费孝通在参加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后写道,“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服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一位戴瓜皮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而他们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平生第一次。这是什么意思呢?我望着会场前挂着大大的‘代表’两字,不免点起头来。代表性呀!北平住着的就是这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如果全是一个样子的人在这里开会,那还能说是代表会么?”这是整个社会大变革中富有象征性的一个缩影。 人民民主专政是最广大人民的民主,同时还有人民对敌对势力实行专政这一方面。现在有的人觉得提到“专政”就不那么理直气壮了。小平同志说,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谈专政。原因很简单,不这样,人民就会遭殃。专政机器包括军队、国家安全机构、警察等在内。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相当强大、并一直用各种手段来对付和破坏我们的情况下,更不能以为天下一切太平,轻易放下这个武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就有这一条,这是作为我们立国之本的一项原则,是要坚持一百年不动摇的。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又指出,“人民民主专政不能丢。”“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新兴阶级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本身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肯定弱于资产阶级,不靠专政就抵制不住资本主义的进攻。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叫人民民主政政。在四个坚持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条不低于其他三条。理论上讲清楚这个道理是必要的。” 第二,关于新中国的政体 毛泽东在九月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政权的制度是采取议会制呢?还是采取民主集中制?”“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是以人民代表会议产生的政府来代表它的”,[2],“不必搞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和三权鼎立等”。对此,在《共同纲领》中有了更具体的规定。 今天,“人民代表大会制”仍然是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反观非洲有些国家不顾自身的国情,搬用西方的多党制、议会制,至今连稳定也很难保持,更难以集中精力建设自己的国家了。 第三,关于社会经济构成和经济建设方针 〈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新中国的经济是由国营经济、农民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私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构成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是新中国整个社会经济的领导力量。又规定,“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1](P.7)。这些规定是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的。 有一种误解以为,新中国成立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事实上,当时除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三大运动外,主要工作是恢复国民经济和以“一五”计划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就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一体两翼,许多人似乎也忘了主体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左”的错误是以后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至于认为建国后党内领导层一直存在两条路线斗争,那更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第四,关于民族政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过去曾提过搞联邦共和国、民族自决权,那是从苏联搬来的。制定《共同纲领》时,周恩来说:“我们国家的名称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叫联邦。”“我们虽然不是联邦,但却主张民族区域自治。” 这符合我国民族历史和各民族间相互关系的特点,各民族间几千年经济文化密切交流,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易于搞民族区域自治制。从苏联解体的教训看,这个决策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第五,关于对外政策 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彻底改变了以往100多年来跪着办外交的屈辱历史。《共同纲领》中明确指出:“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1](P.13)这为后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打下了坚实基础。 “凡事起头难”。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动。许多事情正处在草创时期,没有现成的答案,也缺乏成熟的经验。它的基本格局一旦确定下来,对中国日后的发展就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如果当时轻率地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它所造成的恶果也将十分严重。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回过头来看,我们惊奇地发现,当年所做出的这些重大决策都是符合中国的国情、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它的影响不仅今天还能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而且还将延续到将来。这是新中国缔造者和奠基者们留给我们的一份丰厚遗产,是他们对中华民族做出的难以估量的贡献。 二 新中国成立了,它能不能站得住脚,能不能存在下去?许多同志也许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是存在的,而且很严峻。胡绳同志在写《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社会主义部分时,首先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新中国成立时摆在面前最突出的问题有三个:第一,军事上,国民党在大陆还有100多万军队,控制着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地区和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各地有200多万土匪武装,其中早的是从明代传下来的;第二,经济上,国民党留下的是财经总崩溃、物价飞涨失控的烂摊子。1948年时商店里的物价标签一天换一次,群众如潮水一样去抢购东西,新中国成立后半个月,又出现物价大幅度上涨的情况,许多人对共产党能不能把经济搞好还缺乏信心;第三,外交上,对新中国,美国敌视,苏联不完全放心、怀疑中国是第二个“铁托”,周边国家因缺乏了解而存在不少恐惧。如果外交上处理不当,就可能使新中国陷于孤立,或重新沦为别国的附庸。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年中,中共中央就有条不紊地顺利处理了这些问题,在不长时间内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使自己站稳了脚跟,这是十分不容易的。 军事上,国民党兵败如山倒,但它还想负隅顽抗或逃到边境外去。毛泽东采取了大胆的、远距离的、规模空前的大迂回战略。他在八九月间,一次致电:“不要采取近距离包围迂回方法,而应采远距离包围迂回方法,方能掌握主动,即完全不理白(崇禧)部的临时部署,而远远地超过他,占领他的后方,迫其最后不得不和我作战。”[3]另一次致电:“我对白崇禧及西南各敌均取大迂回动作,插至敌后,先完成包围,然后再回打之方针。”[3](P.670)加上政治攻势,争取起义。到1950年6月,共消灭国民党军队130万人,完成了除西藏外全部大陆的解放。同时,围剿各地土匪100万人以上,使社会秩序初步稳定下来。 经济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在陈云同志主持下,从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迅速地调运粮食、棉花、棉布、煤炭,在各大城市敞开抛售,使物价迅速下降;还实行了发行公债、增加税收、厉行节约三项措施。1950年3月,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及经济工作的决定》。5月以后,财政收支接近平衡,物价日趋稳定。在战争尚未结束、又遭帝国主义经济封锁的情况下,在短期内取得这样的奇迹,是值得自豪的。薄老说过:“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也不得不为之折服,说‘中共此次不用政治力量,仅用经济力量,就能稳住物价,是我们所料不到的。’”“毛主席还说过,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外交上,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项政策。这里着重讲一讲“一边倒”的问题。 有人曾提出这样的疑问,“当时为什么不推行‘全方位’的外交?”“美国停止对蒋援助时,中共为什么没有抓住这个‘机遇’改善同美国的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