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总前委辨析(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8:11:01 《史林》 洪小夏 刘俊平 参加讨论
那么,究竟是谁指挥了淮海战役呢?笔者认为:淮海战役是在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由华野和中野分别指挥的。即淮海战役的战略指挥和战役决策权在中央军委,战役和战斗指挥权在各野战军,即华野和中野的指挥员分别行使了对各自部队(包括交叉配属的部队)的指挥权。和一般战役不同的是,淮海战役由于开始条件不成熟,变化很多,因此中央军委在行使战略指挥和战役决策权时,较多地听取和吸收了前线将领的合理意见,即由统帅部和战区指挥员协商、共同行使战役决策权。而总前委有其名无其实,实际是中野的代名词,最多只能算是11月16日成立后在淮海战役大半时间内名义上的指挥者。 不过,粟裕建议由"陈邓统一指挥"和毛泽东决定成立总前委的目的,是实现华野和中野两大野战军的战役协同,而这个目的是完全实现了。这也许是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最大功绩。 注释: ①参见该书编委会《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分册》(上),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219页。 ②所有涉及淮海战役的论著,都会提到淮海战役中间成立过一个总前委;但对总前委的具体活动,则均语焉不详。研究淮海战役总前委的专著没有,论文也不多。最近30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主要有:(1)姜华峰、王永宁:《淮海战役总前委的由来及其历史贡献》,《军事历史》2004年第1期;(2)胡兆才:《邓小平为书记的五人总前委》,杨国宇、陈斐琴编《二十八年间(续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42-259页;(3)王成斌:《淮海战役总前委的高超指挥艺术》,南京军区司令部编研室编《淮海战役研究》,南京出版社1989年版,第28-39页;(4)苗冰舒:《淮海战场上的总前委》,《红旗飘飘》第26辑,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第1-10页。这些文章都认为淮海战役是由总前委指挥的,但均缺乏对总前委活动的具体研究和详细分析,笼统地以中野首长等同于总前委。个别文章还有史实错误,例如苗冰舒文说总前委全体会议是在中野指挥部小李家召开的。 ③《粟裕关于举行淮海战役致中央军委的电报》(1948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编:《淮海战役》第1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版,第48页。 ④《中央军委关于淮海战役部署的几点意见致饶潄石、粟裕、谭震林的电报》(1948年10月11日),《淮海战役》第1册,第63-64页。 ⑤10月11日,中央军委同时另电中野,要求"即速部署以攻击郑徐线歼敌一部之方法牵制孙兵团。否则孙兵团加至徐州方面,将极大妨碍华野的新作战"。转引自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粟裕年谱》,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363页。 ⑥《中央军委关于中野攻克郑州后全军东进致陈毅、邓小平的电报》(1948年10月22日子时),《淮海战役》第1册,第75页。 ⑦《中央军委关于修改淮海战役部署等问题致饶潄石、粟裕、谭震林的电报》(1948年10月22日13时),《淮海战役》第1册,第76-77页。 ⑧《中央军委关于要设想敌可能变化的几种情况与我对付的办法致饶潄石、粟裕、谭震林的电报》(1948年10月27日20时),《淮海战役》第1册,第95页。 ⑨《中央军委关于应在同一时间发起攻击致饶潄石、粟裕、谭震林的电报》(1948年10月30日寅时),《淮海战役》第1册,第101页。 ⑩《粟裕关于请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致中央军委的电报》(1948年10月31日晨),《淮海战役》第1册,第103页。陈军长,是新四军老同志对陈毅的称呼。 (11)《陈毅、邓小平关于钳制邱清泉、孙元良兵团的作战方案致中央军委等的电报》(1948年10月31日亥时),《淮海战役》第1册,第104-105页。 (12)《中央军委关于淮海战役统一指挥问题致陈毅、邓小平、粟裕的电报》(1948年11月1日),《淮海战役》第1册,第107页。 (13)《陈毅、邓小平关于钳制邱清泉、孙元良兵团的新方案致中央军委等的电报》(1948年11月2日午时),《淮海战役》第1册,第110-111页。 (14)军委1948年10月22日致华野电报说:"陈毅、邓小平二同志现用陈谢电台在郑州附近指挥作战"。11月5日毛泽东询问陈邓:"你们现到何处?"《淮海战役》第1册,第76、122页。 (15)参见《粟裕、陈士榘、张震关于孤立徐州截断敌南撤退路致谭震林、王建安并报陈邓、军委、华东局、中原局的电报》(1948年11月7日午时),《粟裕文选》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5-617页。 (16)《粟裕、张震关于敌可能采取的方针及我之对策致中央军委、陈邓并报华东局、中原局的电报》(1948年11月8日辰时),《淮海战役》第1册,第131-132页。 (17)《中央军委关于勿使徐州敌人南窜致粟裕、张震的电报》(1948年11月9日亥时),《淮海战役》第1册,第138页。 (18)《中央军委关于成立总前委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的电报》(1948年11月16日18时),《淮海战役》第1册,第165页。 (19)1948年5月9日,中央决定:陈毅在华东野战军的党、政、军职务,由粟裕代理。《粟裕年谱》,第314页。还可参见《陈、粟致华东局、中原局、陈唐电》(1948年5月14日),《粟裕文选》第2卷,第463页。 (20)但淮海战役期间谭震林不在野司。因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生病休息,谭在山东兵团和副司令员王建安一起指挥该兵团作战。 (21)参见《中原野战军及中原军区部队淮海战役参战兵力统计》(1949年1月),原件藏军事科学院图书馆;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全国解放战争史》第4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8-249页。 (22)《淮海战役中我军参战兵力》(1949年1月),原件藏军事科学院图书馆;刘瑞龙:《我的日记--淮海、渡江战役支前部分》,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以下简称《我的日记》),第151页。 (23)华野先派第7、13纵队和特纵一部,后又增派第3、11、鲁中南纵队和特纵主力,增援中野,合计将近6个纵队。其中第11纵队后撤回,鲁中南纵队作为预备队未直接参战,实际参加围歼黄维兵团的为华野第3、7、13纵队和特纵炮兵,共约三个半纵队。参见南京军区《三野战史》编辑室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以下简称《第三野战军战史》),第293-294页。 (24)第二阶段华野消灭杜聿明集团8万余人。过去为突出第二阶段中野的战绩,这8万人被算在华野第三阶段的战绩里(参见《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战绩统计表》,《淮海战役》第1册,第337页)。实际第二阶段华野歼敌至少10.8万,至多11.8万余人,中野第二阶段歼敌7.9万余人,出处详见下注。即华野比中野第二阶段约多歼敌3至4万人。 (25)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敌我伤亡统计》,原件藏军事科学院图书馆。42.5万是最保守的统计数字,还有其他数字。例如,第一阶段共歼敌17.8万(《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战绩统计表》,《淮海战役》第1册,第337页),其中中野第一阶段歼敌约2万(出处详见下注),则华野第一阶段歼敌约15.8万。第二阶段华野歼杜聿明集团8万,歼刘汝明、李延年兵团1.3-1.5万(《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关于淮海战役经过概述》(1949年1月),《淮海战役》第1册,第302、305页),略取中间数1.4万,歼黄维兵团2.4万余人(中原野战军:《歼敌十二兵团战果统计》(1948年12月25日),原件藏军事科学院图书馆),合计华野第二阶段歼敌11.8万左右。加上第三阶段歼敌17.6万,则华野淮海战役歼敌总数为45.2万。还有华野歼敌共44万余人之说,参见汪维懋《功勋卓著,永垂史册》,《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 (26)《第二野战军司令部关于歼灭黄维兵团作战经过等问题的总结》(1949年9月1日),《淮海战役》第1册,第311页。 (27)第二阶段歼黄维兵团总数为10.2万,减去其中华野歼灭的2.4万(参见中原野战军:《歼敌十二兵团战果统计》(1948年12月25日)),则中野歼黄维兵团约7.8万人。 (28)《淮海战役阻击李延年兵团歼敌统计表》,原件藏军事科学院图书馆。 (29)人员伤亡,华野10.5万余人,中野3.1万余人,华野是中野的3.4倍;炮弹消耗,华野57万余发,中野10.9万余发,华野是中野的5.2倍;枪弹消耗,华野1560万余颗,中野454万余颗,华野是中野的3.8倍。其中还把华野三个步兵纵队双堆集作战弹药消耗算在了中野头上。参阅《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伤亡、损耗统计表》,《淮海战役》第1册,第338页。 (30)转自《粟裕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第725页。 (31)《对今后作战方针的意见》(1948年12月12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383页。 (32)刘陈邓三人17日晚离开中野指挥部,驱车前往华野指挥部,当晚到达,即连夜开会,会期一天,从17日晚开到18日黄昏。那张唯一的总前委五人合影即摄于18日白天。19日,刘伯承、陈毅驱车北上,前往西柏坡向中央汇报,至淮海战役结束后才返回。邓小平回永城小李家中野指挥部,但中野在第三阶段转入休整,基本停止了作战行动。谭震林回山东兵团指挥部;粟裕、陈士榘、张震继续指挥华野第三阶段作战。参见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粟裕年谱》,第421页;刘树发主编:《陈毅年谱》上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3页。 (33)除此之外,还有一封中央军委给总前委五人的电报,建议总前委召开一次研究后勤的会议(详见下文)。起草人不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选集、文集均未收。 (34)例如12月1日给华野的电报,指示渤海纵队应迅速集中于大许家一线,第二、六、十、苏十一等纵队应立即开往双沟之线。参见《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300页。 (35)前者参见《淮海战役》第1册,第246页。后者参见《邓小平军事文集》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36)本段的统计数字,部分参考了闻实(温镜湖)文章《尊重历史,首重真实--淮海战役若干史实考证》,未刊稿,2008年。 (37)邓小平:《对二野历史的回顾》(1989年11月20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2页。 (38)初叫华东局支前办公室,后叫华东局支前委员会。11月4日,调整班子,以傅秋涛为华东局支前委员会主任。参见《第三野战军战史》,第301-303页。 (39)参见《淮海战役支前机构一览表》,《淮海战役》第3册,第357页。 (40)参见《淮海战役支前机构一览表》,《淮海战役》第3册,第358页。 (41)杨国宇:《战役后勤的动脉》,《淮海战役》第2册,第470-480页。 (42)转自《周恩来年谱1989-1949》(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804页。 (43)《周恩来军事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39-440页。细节参考刘瑞龙、俞缦云回忆文章。 (44)转自《周恩来年谱1989-1949》(修订本),第806-807页。 (45)刘瑞龙:《人民全力支前,保证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淮海战役》第3册,第173-187页;俞缦云:《回忆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的后勤工作》,《淮海战役》第2册,第460-469页。 (46)李达:《回顾淮海战役中的中原野战军》,《淮海战役》第2册,第1-26页。 (47)粟裕:《关于战区粮食供应情况简报》(1948年12月15日),《粟裕文选》第2卷,第698-701页。 (48)《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召开联合支前会议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电》(1948年12月20日),《淮海战役》第3册,第19页。 (49)淮海战役50天,已消耗粮食2.2亿斤。其中华东提供1.5亿斤,中原提供0.65亿斤,华北冀鲁豫提供0.05亿斤。 (50)当时在前方服务的民工约50万人。其中华东提供42.8万人,中原提供8至10万人。 (51)《刘瑞龙关于徐州联合支前会议情况向总前委的报告》(1949年1月3日),《淮海战役》第3册,第20-23页;刘瑞龙:《我的日记》,第136-137页。 (52)与会人员及会议细节参见联合支前会议的几份《会议记录》、《简报》等文献,刘瑞龙编《第三野战军后勤文献资料选编》中卷,第652-668页;刘瑞龙:《我的日记》,第54、115-116页。 (53)《邓小平关于徐州联合支前会议报告给刘瑞龙的复信》(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第3册,第24页。
|
- 上一篇:金代捺钵研究(下)
- 下一篇:近臣与外官:试析北宋初期的枢密院及其长官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