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若干问题的再探讨兼与魏宏运教授商榷(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0:11:27 《军事历史研究》 余子道 参加讨论
三、淞沪会战期间汉奸起了怎样的作用魏先生的文章中,以“上海地区汉奸知多少”为题,论述了自八一三事变至上海孤岛时期的汉奸活动及其危害。在这里,对淞沪会战结束以后上海地区的汉奸活动和日伪政权问题,笔者暂且不论,先就会战期间的汉奸活动问题做些探讨。日本侵略者在进行淞沪战争期间,竭力实行“以华治华”和“以战养战”政策,以种种卑劣的手段和阴谋活动,笼络收买汉奸亲日分子,组织操纵汉奸团体,扶植汉奸傀儡政权,为其所用。沪战三月,随着日军占领地的日渐扩大,日敌先是在一些地方纠集汉奸和形形色色的社会反动势力,拼凑“维持会”一类的汉奸组织,继而在市区的闸北、南市、浦东以及宝山、嘉定、川沙、南汇、奉贤等郊县组织名目不一的汉奸组织和傀儡政权。汉奸活动和傀儡组织的作用主要是:为日军刺探军情,搜集情报;在战地为日军探路、开道、架桥;为日本空军轰炸扫射指引目标;破坏我军的工事设施和武器粮秣;在居民区投毒、放火,散布谣言,扰乱后方;拉拢社会上各种反动、黑暗势力与日敌勾结,拼凑伪政权充当日方代理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对此,在与日军展开生死交战的同时,京沪地区的中国军警部队、地方政府、民众团体和广大群众,持续不断地开展了反奸肃奸的斗争,给了汉奸势力以狠狠的打击,汉奸黄浚父子通敌叛国案的侦破就是其中一个显例。 然而,记叙这一史事,也必须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加以说明。近几年来,一些抗战史论者不顾事实地任意夸张汉奸的作用,甚至把少数汉奸的破坏作用夸大为决定某些重大战役胜败的关键,而误导读者。虽说任意夸大汉奸的作用与蓄意抹煞汉奸的罪恶,两者的出发点和本意是不同的,但都是有违于历史事实。因而,是不可取的。笔者以为魏文对于汉奸在淞沪抗登陆作战中的活动及其作用的叙述和论断是很值得商榷的。因为它大大的夸大了汉奸的作用,有的说法甚至以讹传讹,与客观事实相去甚远。以下,我们以魏文着重论述的日军先后两地登陆作战为例进行讨论。 魏文说道:“考察上海战争,日军抵沪时,屡次登陆,均未得逞。后来得到汉奸之助,突破了中国的防线,日军获得了立足点,其援军不断开来,战争形势因而逆转。”如果我们实事求是地“考察上海战争”,那么不能不说,魏文的上述叙述和论断是没有根据的子虚乌有之说,是完全不能成立的。综观淞沪会战的全过程,历次日军登陆作战,可以说没有一次是因为“得到汉奸之助,突破了中国的防线”。无论是日本上海派遣军的登陆战,包括1937年8月下旬第十一师团和第三师团在宝山县境长江沿岸川沙口、石洞口、狮子林和吴淞、张华浜等地的登陆;9月间第九师团、第十三师团、第一零一师团在吴淞、张华浜、虬江码头等地的登陆;同年11月上旬日本第十军所属第六师团、第十八师团、第一一四师团和国峙支队在杭州湾北岸金山卫一带的登陆;以及11月中旬第十六师团和重藤支队在常熟附近长江白茆口、浒浦口的登陆,都从未发生过如魏文所说的“屡次登陆,均未得逞”的情形,更没有出现过什么“得到了汉奸之助,突破了中国的防线,日军获得了立足点”,从而导致中方“战争形势的逆转”的战况。不知道魏文的上述说法根据何在?而拿来说事的史料是否可靠。 魏文在作出上述判断之后,着重以日军在宝山川沙口、石洞口登陆和杭州湾金山卫登陆这两次登陆作战为例证,用以说明由于汉奸的作用遂使日军登陆得逞。然而这两次日军登陆与中国军队抗登陆作战的真实情况,都证明魏文无论在史料上和论断上于历史事实完全不符,其说法根本不能成立。关于8月下旬日军在宝山川沙口等地登陆的战况,70多年来已披露过大量的各种不同来源、不同样式的史料。中日双方的史书都有明确的记载,其基本情况已得到真实的再现。笔者以为,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著的《大本营陆军部》一书的有关记载,总的来说是符合史实的。它写道:第三、第十一师团于8月20日前后在舟山群岛西北的“马鞍群岛集结,为了登陆时容易靠岸,都改乘了小舰艇”;“第十一师团于23日零时进入川沙河口海上锚地,5时在川沙镇以北地区开始了强行登陆,击退江岸敌人,于午后占领川沙镇附近,并准备攻击罗店镇”;“在第三师团方面,登陆掩护队于22日半夜在海上分乘汽船,由驱逐舰前行,以舰炮射击压制敌军,23日3时,在吴淞铁路栈桥附近强行登陆,驱逐江岸之敌,进入军工路一线,师团主力跟随登陆,逐次向西南方扩大战果。”以上“两师团的第二梯团继第一梯团之后,于23日午后至24日登陆参加了战斗。”[11]348-350 中国军队为什么没有击退敌军而让日军登陆得逞呢?其时,张治中指挥的第九集团军正倾注全力在虹口、杨树浦围攻区,战局艰险而陷于僵持状态,陈诚指挥的第十五集团军刚前出太仓、罗店之线以西地区,离宝山长江沿岸尚远,以致并无有力部队防守江岸。从浏河口、川沙口、杨林口、石洞口、狮子林至宝山城一线几十公里的沿江防地,仅仅部署了战斗力较差的第五十六师分兵把守,无以形成坚强的抗击力量。在日军第十一师团登陆的要点地带川沙口、石洞口、狮子林,防卫兵力十分薄弱,据张治中回忆:“那里的守军仅有第五十六师步兵一个连(因兵力不够支配,这里只配了一个连)。”[7]25同样,在吴淞和张华浜也只部署了从未打过仗的上海市保安总团之一部担任防守。中国守军江防如此虚弱,对日军登陆行动事先又毫无觉察,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状态。日军武器精良,配置有各种登陆装备,又经过充分准备,以重兵集结突击抢滩。更为重要的是日方拥有海空军的绝对优势,舰炮的猛烈轰击和空军的轰炸扫射,对岸上守军造成致命的威胁。由此可见,当时守军要在长江沿岸拒止日军登陆、打退日军的进攻是不可能的。历史的真实情况,完全不是像魏先生说的那样“日军抵沪时,屡次登陆,均未得逞”,而是相反,每次登陆无不是一举得逞。 然而,在魏先生的笔下,日军之所以登陆成功,被说成为汉奸的配合协助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魏文说道:“日军于8月25日以石洞口即(小川沙口)为孔道登陆成功了②。石洞口江水距岸三、四里,平时泊有渔船140余艘。渔民对江边水陆交通极为熟悉,他们的民族和国家观念淡薄,受当地汉奸的煽惑,由日方维持其生活,全部渔船资敌利用,乘潮水大汛,水岸相接时,沙船登陆方便,乘夜里偷渡登岸,随即向罗店镇进犯。”照此说法,沙川口、石洞口一带在汉奸的煽惑之下,有多达140余艘渔船及其渔民受日方收买,渔船全部资敌利用,遂使日军登陆得逞。此说的根据何在?据笔者调查,魏文此说依据的史料是上海《申报》1937年8月28日《夕刊》发表的一则消息。这是一则并无确切来源的消息,其开头称“本报记者视察战区……据某军官言”云云,随后披露了魏文引用作为依据的材料[21]。其中为申报记者提供信息的“某军官”也是无名无姓的,但不论这位记者和军官披露这条消息是出于何种目的,这则消息所说的宝山140余艘渔船协助日军登陆是子虚乌有之事,这是确定无疑的。 据笔者了解,迄今为止的几十年来,没有任何一份可靠的史料记载宝山川沙口一带有140余艘渔船资敌,协助日军登陆之事。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市宝山县(今宝山区)地方史志机构、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等单位以及许多上海抗战史的研究者,作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包括对各类文字材料的查阅和当地亲历者的访问,绝无发现有魏文所说川沙口、石洞口渔民在汉奸的煽惑下为登陆日军效劳之事,在狮子林,张华浜等登陆地也未有类似情形发生。而且,当时川沙口,石洞口几个小村的渔船总共只不过20艘上下,所谓140余艘云云纯属虚构;而所谓当地渔民由“日方维持其生活”云云,更是无中生有的无稽之谈。同时,由日方的史料也可以证明,第十一师团和第三师团在宝山、吴淞登陆时,并未利用过当地渔民的渔船。据日本《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的记载,“两个师团……为了登陆时便于靠近陆地,乘坐大舰艇的部队都换成小舰艇”[22]13,靠近江岸后,士兵涉水抢滩上陆的。 魏文着意叙述的所谓得到汉奸的协助,遂使日军登陆成功的另一战例是金山卫登陆战。魏文写道:1937年“11月5日,日军由杭州湾北岸金山卫附近之全公桥(系全公亭之误--引者注)、金丝娘桥、金山咀、柘林等地登陆,袭击淞沪战场侧背,造成上海成为孤岛,也是得力于汉奸的帮助。当地耆绅为敌通风报信,敌扣留利用大小流船(系沙船之误--引者注)数百艘为其运输始能得逞。”历史事实果真是如此吗?非也。日军第十军3个师团又一个旅团,在金山卫及其东西一带海岸登陆成功,从敌我两军的基本要素对比和战场环境而言,是因为敌我双方力量对比高度悬殊,日军在兵力、武器、火力等各方面无不占有压倒性的绝对优势。登陆作战开始时,杭州湾北岸金山、平湖沿海中国守军总兵力不足1个团,他们面临的日本第一梯队登陆部队就达2个师团又一个旅团,共约50000人的兵力;日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而守军则是战斗力较差、装备简陋的地方部队。而且,日军拥有强大的海军舰队为依托和强有力的空军作掩护,中国守军既无海军又无空军,在近30公里的海岸线上能够参战的炮兵也只有区区1个连队。日军登陆作战经过1个月左右时间的准备和组织,中国守军直到日军登陆上岸战斗打响时还蒙在鼓里,事先毫不知情。依战场地理而言,金山卫及其东西一带岸线硬滩居多,适宜于登陆日军抢滩推进;向内地势平坦且开阔,利于敌机械化部队的快速运动和兵力展开,而对于守军则无任何天然屏障可资凭靠。在上述诸方面条件之下,中国守军绝无取胜的可能,抗登陆战斗的失败快速而不可避免。当时的实际情况就是如此。我们论析这一史事,如果置敌我双方互相对立的基本条件于不顾,却毫无根据的突出强调汉奸的作用,这不但有违历史真相,而且也不可能从中引出真正的经验教训而启迪后世。 |
- 上一篇:史书,当以真实示天下
- 下一篇:地方社会孕育的习俗传说以明清湘潭食槟榔起源故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