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麻洛村隶属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捧当乡,位于贡山县的东北部,这一带被称为贡山的“藏区”。 迪麻洛村是一个以怒族为主,藏族、傈僳族、独龙族杂居的村寨,其中怒族占总人口的70%,藏族占25%。该村是贡山的酥油产地,酥油是这一地区的生活必需品。该村耕地坡度大都在35度以上,当地形成了以畜牧业为主,农业、林业为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以畜牧业为主的怒族人 迪麻洛村的怒族人在几百年的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与周围的自然资源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从中认识到了畜牧业与草场资源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一些有关牧场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习惯和村规民约。 怒族人把牧场分为三种类型,即为村寨周围的草地和耕地、半山腰地带的草坡(中间牧场)以及天然的高山牧场。村寨周围的草地和耕地是冬季牧场,中间牧场是春、秋季牧场,高山牧场是夏季牧场。按传统习惯,放牧一般采取轮牧形式。过去由于牲畜较少,牧场较多,因此,村民在一个牧场上隔一年放牧一次,以达到草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持牧草的质量和生产。近几年来,由于畜牧业发展迅速,牲畜大量增加,牧场出现了退化现象,尤其是最大的“斯瓦龙巴”等高山牧场退化严重。 半农半牧的生态文化体系被打破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迪麻洛村的怒族逐渐形成了与自然环境良性互动的、半农半牧的生态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农业、牧业、草场(森林)资源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具有同等的作用。 在外来文化未融入以前,该村人与自然的关系较为和谐,畜牧业的发展也一直保持在环境所能承载的范围内。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与变化,迪麻洛村的开发被列入议事日程,各种建设项目逐渐进入这一地区。在此背景下,该地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体系被打破,昔日和谐平衡的状态也不复存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建设项目和经济发展思想,不仅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该村怒族人的传统观念,也对生态资源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当地人出现盲目发展畜牧业的趋势。发展畜牧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当地人对土地的依赖,但随之而来的是草场等自然资源与畜牧业之间的矛盾,草食牲畜猛增,超载放牧,造成草场资源严重退化。同时,大型的开发和建设项目,如迪麻洛电站和斯哇龙巴电站的建设以及贡德(贡山至德钦)公路的修建,虽然为迪麻洛地区的发展带来诸多机遇,但库区淹没大片土地,使该地区也不得不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诸多移民问题。 此外,现代文明的冲击,尤其是外来宗教的传入和开发项目的引进,使当地人逐渐放弃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宗教信仰上,很多人放弃了原来的宗教,改信基督教和天主教。 笔者认为,该地区的发展应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观念和意识,以环境保护为主,适度发展畜牧业,对草场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实现草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资源利用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此外,该地区还应对大型工业项目的建设进行适度遏制,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民族传统和文化,合理解决在开发建设中出现的移民安置等民生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