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的游击战之所以有这种情况,与其总的战略指导思想密切相关。蒋介石虽然提出了“游击战高于正规战”的口号,但他却把游击战看作一种辅助战法。1941年10月,在第三次南岳军事会议上,他训话说:“步兵战,当然是现代战争的主干,但补助步兵战的战法更多,即如‘第五纵队战’、侦探战、突击战、奇袭战、伪装战、反间战、游击战与‘国民组织战’等都是。”[32]此处很明显地表露了他把游击战当作一种补助正规战的手段的观念。正是基于此种认识,国民党军的游击战较多地注重与正面战场的配合,而独立性与主动性却显得不足。 第二,国民党的游击战主要是依靠正规军,轻视人民的力量,不相信地方上非正规的民众武装。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游击队的主力就是由正规军构成的。在抗战相持阶段中,国民党通令所有战区均以1/3的军队用于敌后,更提高了正规军的比重。 对地方武装,国民党则加强整顿,力求使其正规。1939年5月,军委会公布了“游击队调整办法”,以后又陆续制订了补给、训练、奖励、纪律等20多项命令办法。游击队调整的原因,何应钦是这样解释的:“关于游击部队,本年增编甚多……除由正规部队改充者外,其余均非正式队伍,素质多非优良,现正设法整理。”[33]整顿的对象是非正规部队。整顿的内容主要有四项:“甲,规定游击队调整办法,统一名称编制,确定指挥系统与军费……乙,派员分组赴各战区,校阅各游击部队,按照规定核发军费,严禁征发扰民。丙,禁止收编土匪民枪……丁,禁止擅自扩充。”[34] 1940年7月,国民党五届七中全会上,何应钦的军事报告总结了关于游击队调整的八项办法,还是强调划一编制、“核定指挥系统”、加强纪律、加强训练等。他再次强调:严禁“任意收缴落伍官兵或地方团队枪枝自由扩充。”[35] 1941年3月至4月,国民党五届八中会全上,何应钦再次强调“严明纪律,限制收编”,并且报告说,已开始对某些质量较高的游击队转为正规军的工作。[36] 1941年6月,军委会颁布“整理全国游击队提高敌后游击效能实施方案”,命令各区游击队裁减1/4,约14万人。何应钦总结说:整编之后,“大部分均属正规军参战,颇收奇正相应之效。”[37]他并且表示:遵照蒋介石的手令,“将配属完成之挺进部队,逐渐归编正规军”,而且“此后即不再事增编,以节军费”。[38]尔后,至1943年6月,敌后游击队又削减16万多人。[39]至1944年4月,又削减约8万人。至此,国民党游击官兵约为27万人。[40] 从上述整编过程中,我们看到,国民党非常重视游击队的正规化。因为他们把游击战看作正规战的一种形式。蒋介石曾说:“所谓游击战,实在是正规战之一种,一定要正式的部队,尤其要纪律好、精神好、战斗力强的正规部队才能够担任。”[41]何应钦也曾说:“自第二期抗战后,游击战重于正规战,但担负游击战之主要部队,仍为开入沦陷区之正规军,并非依赖民众组合之游击队,惟对于民众组织之游击队,有加强调整必要。”[42] 国民党注重游击队的整顿,还暗含着一种私心。因为国民党中央害怕地方势力发展会形成尾大不掉、枝大披心的局面,更害怕共产党力量壮大后会危及他们的统治,所以在整顿过程中,不断强调限制扩充,还多次限制共产党军队的活动范围,并尽量把地方部队收编为正规军,纳入自己的指挥系统。在抗战后期,日本败局已定,国民党为与共产党争夺势力范围,命令收编的地方部队维持治安,为国民党抢占了很多地盘。 另外,国民党游击军的正规化整顿,有加强纪律的积极意义,也产生了消极影响。由于强调正规化,敌后国民党军往往不十分注重发展军民关系,不努力于根据地的建设,这大大限制了其综合功能的发挥。斯诺曾批评国民党的游击队:“没有独立的军事的、经济的以及政治的基础,所以多有瞬息之间即被歼灭。”[43] 综上所述,我们一方面应对国民党抗日游击战发挥的作用加以肯定;另一方面,我们在评价其作用时,不可过于夸大。刘凤翰先生的文章否定中共领导的游击战的贡献,说“敌后战场是国军与国军游击队打出的天下”。[44]他对国民党抗日游击战的效果未免估计过高。我引用《华北治安战》中的一句评论做为本文的结语:“国民党系统军队的政治工作和游击战,与中共方面相比较,则相形见绌,不够熟练和妥善。”[45] 注释: [1]参见:韩信夫:《试论国民党抗日游击战场》,《民国档案》1990年第1期;赵万钧:《国共两党的两种抗日游击战》,《党史理论》1994年第10期。 [2]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以下简称《作战经过》),第二册,第182页。 [3]吴伯卿,林养志:《中国现代史资料丛编》第十集《蒋委员长中正抗战方策手稿汇辑(一)》,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22页。 [4]秦孝仪:《作战经过》第一册,第51页。 [5]转引自韩信夫《国民政府抗战的战略思想论纲》,见《军事史林》1989年第4期。 [6]秦孝仪:《作战经过》第三册,第147页。 [7]蒋纬国:《国民革命战史(三)--抗日御侮》第三册(以下简称《抗日御侮》),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8年版,第120页。 [8]《白崇禧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279页。 [9]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五册(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4页。 [10]赵万钧:《国共两党的两种抗日游击战》。 [11]蒋纬国:《抗日御侮》第四册,第53页。 [12]蒋纬国:《抗日御侮》第四册,第53-54页。 [13]蒋纬国:《抗日御侮》第四册,第59页。 [14]蒋纬国:《抗日御侮》第三册,第110页。 [15]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天津市政协编译组译:《华北治安战》(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3页。 [16]蒋纬国:《抗日战争指导:蒋委员长领导抗日艰苦卓绝的十四年》,香港远流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311页。 [17]《白崇禧回忆录》,第280页。 [18]《白崇禧回忆录》,第279页。 [19]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台北金文图书有限公司1982年版,第92页。 [20]《白崇禧回忆录》,第289页。 [21]蒋纬国:《抗日御侮》第五册,第202页。 [22]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五册(上),第463页。 [23]蒋纬国:《抗日御侮》第四册,第76页。 [24]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五册(上),第464页。 [25]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五册(下),第10页。 [26]蒋纬国:《抗日御侮》第六册,第63页。 [27]蒋纬国:《抗日御侮》第六册,第214页。 [28]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五册(下),第45-46页。 [29]蒋纬国:《抗日御侮》第七册,第156页。 [30]蒋纬国:《抗日御侮》第七册,第158页。 [31]蒋纬国:《抗日御侮》第六册,第63页。 [32]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572页。 [33]浙江省历史学会现代史资料组:《抗日战争军事报告集》(上),第189页。 [34]《抗日战争军事报告集》(上),第189页。 [35]《抗日战争军事报告集》(上),第245页。 [36]《抗日战争军事报告集》(下),第22页。 [37]《抗日战争军事报告集》(下),第134页。 [38]《抗日战争军事报告集》(下),第135页。 [39]《抗日战争军事报告集》(下),第211页。 [40]《抗日战争军事报告集》(下),第250页。 [41]转引自赵万钧,前引文。 [42]浙江省历史学会现代史资料组:《抗日战争军事报告集》(上),第245页。 [43]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天津市政协编译组译:《华北治安战》(上),第201页。 [44]刘凤翰:《论抗战期间国军游击队与敌后战场》,《近代中国》第90期,1992年8月,第59页。 [45]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天津市政协编译组译:《华北治安战》(上),第20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