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浙赣战役,日军劳师折将,所获甚微。 1942年4月18日,美国轰炸了日本东京、横滨、名古屋、和歌山、神户等地,返航至中国浙江境内的机场降落。这是日本自发动战争以来第一次遭空袭,上下一片惊恐。为防止盟军以这些机场为基地再次轰炸日本本土,日本大本营命令中国派遣军尽快“击溃浙江方面之敌,摧毁其主要航空根据地,遏止敌利用该方面空袭帝国本土之企图[(12)]。”日本大本营的本来意图是以第13军为主力,配合其它部队共40个大队进行以摧毁浙江航空基地为目标的简单的浙江作战。可是中国派遣军此时正因南洋战场捷报频传而中国方面却不断失利而处焦急之中,得大本营命令后,为邀战功,擅自改变了原计划,动员了比原来多一倍的兵力,以82个大队15万人发动了旨在歼灭第三战区主力,打通浙赣路的大规模的浙赣战役。 浙赣战役是日军自1939年至1943年5年间使用兵力最多,作战时间最长的战役。经过了半个月的苦战,日军虽破坏了浙江的机场,但并未达到消灭第三战区主力的目的,反而损兵折将,死伤官兵29000余人,军马2600余匹。 5.解放区战场的英勇抗战,使日寇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太平洋战争前期的1941、1942年是解放区战场最为困难的时期。日本为了达到“以战养战”、把占领区建成“大东亚战争”兵站基地的目的,将在大陆的主要进攻目标对准了我敌后战场,对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较以往更频繁、更残酷的反复“扫荡”和“清乡”,并实行了野蛮的“三光”政策,使我解放区军民蒙受了极大的困难和牺牲。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地的人民不但没有被吓倒,反而内外线结合,以更加巧妙灵活的游击战打击敌人,创造了麻雀战、破袭战、围困战、地雷战、地道战等多种前所未有的战法,打起了一场陷敌于灭顶之灾的人民战争。 解放区的敌后游击战不仅在战术上是成功的,更具有战略意义,它在广大的范围不分白天黑夜每日每时地大量消耗着日军的有生力量,积小胜为大胜,使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依靠这种游击战,我们不仅顺利渡过了最困难的1942年,而且粘住了日军的主力。 四、太平洋战争后期的中国战区 1943年以后,世界各反法西斯国家的人民先后扭转了劣势,向敌人展开反攻,中国人民也在广大的中国战区对日寇发动了规模浩大的攻势,给敌人以重大的杀伤,不但鄂西、常德的防御战打得英勇顽强,滇西和缅北的反攻战及解放区的战略大反攻,也都打得极为出色,为世人瞩目,对打败日本法西斯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1.鄂西、常德会战,歼敌5万,战况惨烈。 1943年为配合太平洋上的战争,日军在正面战场连续向湘鄂交界第六战区发动进攻,分别于5月和11月发起了鄂西、常德会战,妄图消灭六战区主力,攫夺粮源,威逼重庆。守军同仇敌忾,不惧牺牲,顽强抗战,仗打得相当惨烈,最终以伤亡75000人的代价取得了歼敌5万的战绩,歼敌总数相当于5个台儿庄战役。 2.第二次缅甸战役,远征军攻坚夺隘,锐不可挡,占领缅北。 早在1942年4月缅甸行将陷落时,史迪威即制定了一个反攻缅甸的计划,中、美一致赞同,惟英国态度消极,他不希望过多的军队涌入印度和缅甸,只希望中美在别处打败日本,它坐享其成。由于英军作梗,攻缅计划延宕下来。1943年1月罗斯福、邱吉尔在卡萨布兰卡达成了收复缅甸的“安纳吉姆”计划。嗣因英第15军在若开遭惨败,该计划没有立即实施。在8月的魁北克会议上美国督促尽快实施攻缅计划。英国为了把反攻缅甸的义务推给中国,坚决反对“南北水陆夹击”的两栖战计划。在11月的德黑兰会议上,美国为使英国全力投入欧洲作战,免除了英国在南缅夹击日军的任务,攻缅任务基本上都落在中国军队肩上[(13)]。 1943年10月底,中国驻印军按预定计划向山高林密、有死亡溪谷之称的胡康河谷进攻,大大小小的战斗,一直打到次年1月27日,与驻印军在芒友会师,第二次缅甸战役以我军全胜结束。此次战役,中国军队在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下毙敌48850人,俘敌647人,缴获步枪11644枝,轻重机枪601挺、炮160门、战车12辆、飞机3架、汽车606辆、军马1430匹及其它大量军用物资[(14)]。歼灭和消耗了日军的重要力量,有力地配合了盟军反法西斯战场的作战。 3.解放区战场的反攻对日寇的败亡起了不可或缺的、决定性的作用。 1943年是解放区军民逐步渡过最困难的时期,战略上由守势转入攻势,由被动应战逐渐转变为积极、主动寻敌作战,作战次数明显增加,成为日军的主要作战对手,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部1943年度的综合战报说:“敌大半为中共军,与蒋军相反,在去年交战15000次中,和中共作战占七成五。在交战的200万(人次)敌军中,半数以上也是中共军……因此,华北皇军今后的任务是更增加其重要性了。只有对于为华北致命伤的中共军的绝灭作战,才是华北皇军今后的重要使命”[(15)]。 1944年春到1945年夏我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利用日军忙于太平洋、缅甸及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后方守备薄弱的良机,积极主动地向日军发起了由局部到全面、攻势愈来愈猛、规模愈来愈大的战略反攻,作战方式也逐渐由游击战向运动战发展,平均每战歼敌人数较前有较大增加。依照中央“削弱敌寇,发展我军,缩小敌占区,扩大解放区”的战略方针,我军对日伪占领区也用“蚕食”战法不断进攻,将敌原来星罗棋布的据点纷纷拔掉,只留下一些中心城市和大的交通点。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们甚至还对敌人的一些大的据点和县城发动了攻击。经过艰苦奋斗,1945年夏,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有了极大的发展,党员激增至120万,正规军和骨干民兵分别发展到91和220万。各人民军队共作战11万次,歼敌124万,收复国土300余万平方公里,创建了北起内蒙南至海南岛的19块抗日根据地,日军处在我全线包围之中,共产党的军队成为抗日的主力,成为“配合同盟国作战、驱逐日本侵略者、解放中国人民的主要力量。”1944年底日本一些元老重臣已认识到“败局已将必至”,1945年2月近卫磨也在奏折中说,“战败虽属遗憾,但已无可避免”。解放区的反攻也曾极大地支持苏军对关东军的进攻,1945年6月日本大本营已判断出苏军将于8月进军东北,此时的关东军战备未充,没什么战斗力,日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要求冈村宁次迅速抽调4个师团和1个军司令部转运东北。恰在这时解放区军民发动了大反攻,日陆军主力被分割牵制于关内各敌后战场,无力回援,关东军迅速败亡,日本随即投降。 太平洋战争后期中国战区内部的解放区战场和正面战场在对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有显著变化,前者地位明显上升,后者急剧下降。在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中,由于部分高级将领腐败无能、消极避战,国民党军队在日寇的大举进攻面前丧师失地,表现得毫无抵抗力,600万同胞遭日寇蹂躏。但若从总的方面看,这种局部性的失利并未影响中国战区抗日的大局。因为日军虽然打通了大陆交通线,却并未能挽救其迅速恶化的总体态势,其在印缅战场和解放区战场的失败远远超过了它在豫湘桂作战中所取得的战役性胜利。一时的获胜不过是大败前的回光返照。 五、总的评说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已经和武装到牙齿的日本法西斯搏斗了4个年头,中国以其孱弱的身躯独自承受强敌的打击,使日本长期陷在中国战场分身乏术,不仅为苏联免除了最严重的威胁,也为英美争取了备战的时间,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从此中国的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为一体,并成为东方战场的主要组成部分。战时,中国战区是对日陆战的主战场,抗击着日本陆军的主力。其对手日本是法西斯集团的第二号强国,军队战斗力之强雄居东亚之首,不但英国不敌,美国也有怯战之心。独有中国军队以其不屈的民族精神为支柱,英勇抗战,在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战役、鄂西、常德会战中屡挫敌锋,予敌重大消耗和杀伤。在两次缅甸战役中,中国军队与英美并肩作战,更于对比中显示出了中国军队强大的战斗力。 解放区战场是中国战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得不到公正评价;早在战争年代蒋介石即出于政治目的诬蔑共产党“游而不击”,后来这成了港台史学界甚嚣尘上的传统论调,这种观点流传到国际上影响很坏。中国的抗战是一个整体,解放区战场是整个中国战区的一根台柱子,在八年抗战中起着一天比一天重要的作用。说共产党“游而不击”、“不打日军专打友军”,不仅是对共产党的诬蔑,更在实际上贬损了整个中华民族抗战的业绩。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日本法西斯是中华民族的公敌,谁不抗日,谁不保家卫国,就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在敌后根本就站不住脚。国民党也曾在敌后留下许多部队,但要么被消灭,要么投降当了伪军,很少能发展起来。而中国共产党却在抗战时期发展很快,声誉、威信也非常之高,不抗日就根本做不到这一点。1944年夏美军观察组到延安及若干个抗日根据地进行考察后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已成为一支具有显著生气的进步的抗日力量。” 在对太平洋战后的中国战区的研究中,不但有对正面战场估价不足的问题,更有对解放区战场估计偏低的缺陷,合在一起就大大低估了中国战区在太平洋战争以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有一种带有普遍性的观点认为战时中国跻身四强与美英苏并列,是美国大力抬举的结果,是罗斯福抑制苏联的手段。其实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各国最推崇的是实力,大国地位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哪个国家可以随便安排的。中国的大国地位是几百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打出来的,中国是抗日的主力,离开中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局将不堪设想。当年领导美国人民抗战的罗斯福曾对其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坍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它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日本历史学家伊豆公夫也承认,中国的民族解放斗争对日本的败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说中国不是“四强”之一,那么在当年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又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有资格进入“四强”呢?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也许比苏美稍差,但绝不会低于英国,从两次缅甸战役即可看出,英军的战斗力远不如中国,若再加上国大人多等因素,中国列入“四强”是绰绰有余的。 (原文较长,发表时有删节。--编者) [本文特邀审稿孙宅巍] 注释: (1)崛场一雄《中国事变战争指导史》,时事通迅社1962年版,第85页。 (2)(15)转见《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版,第51、91页。 (3)崛场一雄《日本对华战争指导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50~454页。 (4)《大东亚战争全史》第1册,第162页。 (5)转见宋平《蒋介石生平》,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16页。 (6)外交学院编《现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料》(1939~1945),第221~222页。 (7)李守孔编《八年对日抗战真相》第78页。 (8)《薛岳致蒋介石密电》,1941年12月30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9)台《安澜遗集》1942年3月6日日记。 (10)日防卫厅战史室《缅甸作战》上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4页。 (11)《亚历山大将军关于缅境战事之来电译文》1942年4月15日,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12)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大本营陆军部〉摘译--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中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4、329~330、774页。 (13)《远征军印缅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114~115页。 (14)何应钦《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台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版,第25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