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从抗日战争中全民抗日爱国主义的行为看爱国主义超阶级的全民性。中国有句古老的格言:“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人类历史的经验证明,外族的入侵,当亡国奴的滋味绝对不会好受。这已成为所有国家、民族、人民自爱自尊自信不可动摇的信念。近世中国人民为反对西方、东方列强的侵略,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1931年日本侵略我国东北,1937年七七事变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引起中华民族的激烈反抗和爱国主义高涨,只不过是这一类斗争的继续和重演。由于外来侵略的对象是整个国家,奴役的对象是全体国民,这就决定了对这种外来侵略的应急反应必然是全民性的。反对外来侵略和奴役、保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希望国家繁荣昌盛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这就决定了爱国主义的本质必然是超阶级、超党派的全民性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全民抗日的爱国主义行为也完全证明了这个真理。 首先从反对日本的侵略、保卫祖国这一大是大非的认知行为来看是不分阶级的全民性共同行为。以九一八事变为例,当消息传来,全国各地各界立即自发掀起空前规模的抗日救国大会,游行请愿,愤怒申讨日本帝国主义,要求政府立即组织抗日。23日,南京集会人数达二十余万。26日,上海集会人数二十余万,约八百多个团体参与。28日,北平又有二十余万人集会,二百五十多个团体参与。[13]其他城市虽规模略小,但群众的感情反应并无二致。七七事变后,八一三松沪抗战爆发,全国再次掀起抗日爱国高潮。从各地参加抗日救国集会的人员构成情况看,首先是知识分子、青年学生走上街头,宣传演讲,进行组织工作;其次是工商阶层积极参加罢工罢市;处在抗日第一线的沦陷区的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由于各种各样原因未能参加游行示威的党政军民,无不人同此心、心同此想,目标一致。 其次,从反对日本的侵略、保卫祖国的实践行为来看,也是不分阶级的全民性共同行动。在整个反抗日本侵略、保家卫国的抗日战争系统中,无论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是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爱国官兵,都英勇抗战,演出了许多悲壮的爱国抗日故事,有的在大后方发展经济、生产、交通运输,有的搞宣传文化教育。不同的战线,不同的系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分工,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支持抗战,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保卫祖国。在这一过程中的每一系统,都可能有不同阶级、不同党派的个人参与其中,共同完成集体的活动:为爱国抗日服务。例如在抗日前线作战的部队,从指战员到士兵,都有来自不同阶级的成员。例如为爱国抗日而进行发展经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更需要不同阶级或来自不同阶级的成员的通力合作。你能说激励他们努力工作的根本动力--爱国主义--有何本质差别?没有。如果一定要说有差别,只能是效果、程度上的数量差别,没有互相对立的本质差别。例如不管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只要出于爱国抗日的目的,他们只要能消灭日军的有生力量,其性质作用和意义就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全民族国家的最高利益。 再次,从反对日本侵略、保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最高爱国主义行为看,也是没有阶级性差别的。同是牺牲,同样具有全民性的意义。它并不因来自某一革命阶级而显得有特殊的作用、特别的意义;也不因来自某一剥削阶级而显得特别没有作用、特别没有意义。不论是谁,只要他是为抗日爱国而牺牲,他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纪念和尊重,“就会重于泰山”,就会产生他应该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全民族的抗日爱国主义行为受统一的思想指挥,按一定的规范行动,它的效果作用影响也是按同一规律体现的,并不因个人来自不同的阶级而使相同的爱国主义实践行为产生本质殊异的后果。 第四,从全民抗日爱国主义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后果看爱国主义超阶级的全民性。中国人民艰苦的八年抗战,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支援下,最终于1945年8月取得了胜利。从此,全国人民长期受害的日子结束了,他们无不感到欢欣鼓舞,并一起分享爱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为中国未来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生产、进行和平建设扫除了障碍,奠定了基础。当然,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鉴于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又接着想打内战,消灭共产党,这是后话,这跟抗日战争中共同抗日的爱国主义没有什么关系。总之,抗日战争中中华爱国主义取得的巨大胜利是全国人民包括所有阶级、所有党派团体群众(除汉奸、卖国贼以外)、所有人的幸福、希望所在,对所有人都有利,而不存在任何阶级的差异。 以上分析只是从几个方面说明抗日战争中的爱国主义是超阶级的全民族的爱国主义。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代表不同阶级的政党、团体以至个人在这一过程中,对抗日所持的态度、方针、路线、政策以至个人行为的差异呢?这不是说明他们的爱国主义有阶级性差别又说明什么问题呢? 本人在爱国主义研究中,将爱国主义分为三个层次,即感情层次、道德伦理层次和实践行为层次。对一个人来说,从具有爱国主义感情到坚持爱国主义的伦理原则进而付诸爱国主义的行为的全过程,是一个受传统文化、教育程度及个人秉赋素质、认知能力、行动决心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全过程。因此,这对每个人来说是有差别的。但还不是爱国主义本质的差别,而是个人感情理智、行为中的爱国主义有无、浓淡、深浅、程度数量上的差别。对领导人物、党派、团体形成的整体爱国主义实践行为来说还存在着路线、方针、政策、认知方面的差别,最后综合形成正确与错误的差别。当因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将个人集团党派利益凌驾于全民族国家利益之上--而形成的错误超越一定的界限,明显地与爱国主义的根本原则相背离时,就会使爱国主义逐渐丧失,最后沦为卖国主义、害国主义。个人甚至堕落为汉奸卖国贼。以抗日战争中的一些党派团体人物为例,可以生动地说明这一现象。 九一八事变后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之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你说他有爱国主义,他却放手让日本侵占了整个东北,坚持执行不抵抗主义;你说他完全是卖国主义的汉奸、投降派,却又和完全同日本勾结的汪精卫不同,最后还是和共产党合作,共同抗日,在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过程中起了一定的组织领导作用。如何理解这一现象呢? 本人认为作为这一时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不能说它是没有爱国主义的卖国政府,而是在爱国抗日与消灭共产党建立独裁政权这一关系处理上发生了严重的失误。也就是说,在处理日本侵略这一尖锐的民族矛盾和对待自成势力的中国共产党这一尖锐的阶级矛盾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蒋介石从建立独裁政权这一目的出发,认为中共是心腹大患,而日本在局部地区的侵略是肢体之患,前者较后者为烈。加之他还幻想国际调停以制止日本的侵略行为,故有“攘外必先安内”错误方针的出现。但这一错误方针或反动方针,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少数智囊人物的认知和决策错误,并不代表当时的整个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更不是这些阶级在爱国主义问题上的本质反映。相反,在当时的地主资产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工商阶层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反对“攘外必先安内”,要求“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支持中共爱国抗日主张的爱国主义人物。最后日本得寸进尺疯狂扩大侵略的野心和行为迫使蒋介石不得不在爱国主义的最高原则下放弃自己的错误做法,改弦易辙,同意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这不也进一步说明爱国主义的强弱、有无、正误不是以阶级划分的这一原则的真理性吗? 自古以来,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都有伟大的爱国主义英雄人物涌现,也都有汉奸、卖国贼存在,两者均由个人素养、行为、品质、意志所决定,和阶级没有必然联系。所谓某某阶级的爱国主义,纯粹是一种理论上的误会。在今天需要引起注意的倒是爱国主义作为一种超阶级的全民族国家的共识,并非天生的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的,而是需要通过对全民的教育、灌输、培养、发扬提倡,才能深入民心,形成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力量的源泉。这需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才能达到。所谓的“爱国主义有阶级性”,“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爱国主义”云云,把爱国主义当成是与阶级性连体共生的自在物,这是一种误导,其结果必然会削弱爱国主义的教育和宣传。因此,今天在大力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同时,对爱国主义理论方面存在的混乱与误导进行研究和清理就显得十分必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