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剪刀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10:11:12 中国考古网 杨毅 参加讨论
关键词:古代 交股剪刀 双股剪刀 剪刀古名铰或铰刀。《释名• 释兵》:“封刀、铰刀、削刀,皆随时用作名也。”王先谦补注:“王启源曰:铰刀本为交刀。剪刀两刀相交,故名交刀耳。”戴同《六书故》“铰刃刀也,判以剪”。孙机先生《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日用杂品,称之为“簧剪”[1]。但随用途的不同,又可有不同的名称。王琦注:“铰刀,今之剪刀也。”剪刀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具,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剪刀的质地、形制、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到目前为止,还缺乏对古代剪刀的形制及其发展演变的系统研究。据考古发掘资料可知,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剪刀为西汉早期,剪刀的演变经历了从交股剪刀到双股剪刀漫长的历史过程。本文拟对目前发现的古代剪刀加以收集和整理并做初步研究。 一 剪刀的类型及年代 考古发现的剪刀,分布地域广袤,迄今在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吉林,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都有所发现。其中在上百件考古发现的剪刀中,多数质地为铁质剪刀,个别为铜质、银质、铅质和陶质剪刀(见附表)。 (一)铁剪刀 依据剪刀两股中部的连接方式,可分为二型。 A型:交股剪刀。两股中部无固定连接。依据柄部和刃部的变化,可分为二亚型。 Aa型:“γ”字形。依据柄部和刃部长短的变化,可分为二式。 Ⅰ式:短柄,长刃。广州市淘金坑出土1件M17∶25,直背,斜肩,刃部为扁条形, 尖端平直。长12.8厘米。为西汉早期[2](图1-1)。陕西杜陵陵园出土1件K1∶18,刃前端残。长5.7厘米。为西汉早期[3](图 1-2)。阳高古城堡墓出土1件M15∶T6-2,直背,直刃,整器细长,刀体扁平,尖端斜抹,形制较小。长10.2厘米。为西汉中晚期[4](图1-3)。河南巩义市新华小区出土1件M1∶26,椭圆柄,长刃,压式。长17.7厘米。为东汉中期[5](图1-4)。山西夏县王村出土1件,刃部锋利。长11厘米,刃长5厘米。为东汉晚期[6](图1-5)。河南洛阳市南昌路出土1件92CM1151∶128,刀后双刃并行,尖端残。长13厘米,刃宽3厘米,股宽3.5厘米。为东汉晚期[7]。陕西商州市陈塬汉墓出土1件M1∶16,长19厘米,刃长9厘米。为东汉晚期[8]。河南郑州市东史马村出土1件M308,长26厘米,刃长12厘米。为东汉晚期[9]。河南南阳市妇幼保健院出土1件M∶19,椭圆柄,折肩,弧背,尖刃。残长17.5厘米。为东晋时期[10](图1-6)。广东始兴县出土 9件。大小不一,形制均为交股回环,出土时多残断。柄椭圆,弧背,折肩,且经锻造。为东晋时期[11]。辽宁朝阳市十二台乡出土1件M118∶1,残,锻造。长22厘米。为十六国时期[12](图1-7)。黑龙江海林市羊草沟出土,圆柄,折肩,折背,两刃尖端均残。刃部残长9.2厘米。为唐代晚期[13](图1-8)。 Ⅱ式:长柄,短刃。陕西咸阳市马泉镇出土1件M2∶3,直背,短刃,柄断面为圆形,剪已锈蚀。长9.3厘米。为西汉中期[14](图1-9)。湖南资兴县出土1件M385∶16,一端刃部残。刃长7.5厘米,股长13厘米。为南朝时期[15](图1-10)。 Ab型:“8”字形。河南洛阳烧沟出土1件M160∶038,弧背,圆形柄,刀体较宽,柄较细。长26.2厘米,刃部长11.5厘米。为东汉晚期[16] (图2-1)。辽宁朝阳市单店家乡出土1件,位于人骨头部。长19.7厘米。为十六国[17](图2-2)。湖北宜城市皇城村出土1件。长32厘米,刃长15.2厘米。为唐代早期[18](图2-3)。河南偃师市杏园墓出土1件M1008∶16,已残朽。长24厘米。为唐代早期[19](图2-4)。辽宁朝阳市双塔区出土2件M2∶4,锈蚀严重。长20.4厘米。M3∶8,长22.4厘米。为唐代中期[20](图2-5、6)。湖南安陆县王子山棺床南部出土1件,刀背饰错金花纹,腐蚀严重。长7.3厘米。同墓出土银剪刀1件。为唐代中期[21]。江西瑞昌市人民公园出土1件M1∶11,[22](图2-7)。河北邢台市出土1件95QXM47:7,环柄曲,环呈扁圆形。锈蚀严重。长36厘米。为唐代晚期[23](图2-8)。陕西西安市西郊枣园出土1件M6∶2,柄为圆柱体,刃尾相参,斜刃,至尖渐尖。长35.2厘米,刃长16.2厘米,刃宽3.2厘米。为唐代晚期[24](图2-9)。天津市蓟县营房村出土1件M1∶31,出土于草编盒内,两股交叉为弹簧式,短刃呈三角形,中部不用轴心固定,利用铁条本身的弹力开合剪用。刃长9.6厘米。为辽代早期[25](图2-10)。辽宁喀左北岭墓出土1件M2∶4,长40厘米。为辽代中晚期[26](图2-11)。山东沂水县出土1件。尾部相连成环状。长25.5厘米,刀长11.5厘米。为金代早期[27] (图2-12)。 B型:双股剪刀。两股中部用铆钉钉连,双环形把。依据刃部和柄部的变化,可分为三 式。 Ⅰ式:长柄,短刃。河南洛阳涧西区墓出土1件[28],刃宽。为北宋时期(图3-1)。河北省迁安市开发区出土1件M2∶1,长柄,弧刃,尖端尖。柄呈弯钩状。为金代时期[29](图3-2)。 Ⅱ式:短柄,长刃。辽宁康平县出土1件。直肩,平头。剪把环勾形。长27厘米,身宽2厘米。为辽代晚期[30](图3-3)。 Ⅲ式:柄部和刃部长度大致相同。内蒙古察右后旗种地沟出土1件,弧肩,尖端弧。长22厘米。为金代晚期[31](图3-4)。河北磁县南开河村出土1件M3∶9,长15.8厘米。为元代早期[32](图3-5)。江苏扬州市毛纺织厂古漕河出土1件YCM∶26,两片式,剪把勾形。长25厘米,刃长14厘米,刃宽1.9厘米。为元代[33](图3-6)。 (二)铜剪刀 仅发现一种形式, 形制与B型Ⅲ式铁剪刀相同。吉林农安县窖藏出土1件NAj50,残。长9.2厘米。为金代晚期[34]。湖北武昌市龙泉山出土1件LQ北:36-1,厚背,长直刃,“S”形把。长8.4厘米,把宽4.1厘米。为明代早期[35]。南京市M1∶4,双环形柄。长10.8厘米。为明代[36]。 (三)银剪刀 发现数量不多,但形制多样。湖北安陆县王子山墓出土M1件1∶215,形制与Ab型铁剪刀相同。直背。长7.3厘米。为唐代中期[37]。内蒙古四子王旗红格尔地区出土1件,形制与B型Ⅲ式铁剪刀相同。双环形把。残长8厘米。为金代时期[38]。河北省迁安市开发区出土1件M3∶50,形制与B型Ⅰ式铁剪刀相同.双环形把,刃部较短。长7.3厘米。为金代[39](图4-1)。 另外,国外展览馆收藏的5件唐代时期的银剪刀(没有列入附表),形制与Ab型铁剪刀相同。日本国大和文化馆收藏1件,两股一股錾刻破式海棠纹,一股錾雀鸟及小回旋式唐草纹。长14.8厘米[40](图4-2)。拉斐扬莫特德收藏1件,两股,一股錾破式海棠,一股錾忍冬卷草,股根均刻飞鸟一只。长15厘米(图4-3)。卡尔凯波收藏2件,两股,一股饰破式海棠,一股饰小回旋式卷草,刃尾部錾刻飞鸟一只。一件长14.3厘米,一件长14.6厘米(图5-4)。美国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收藏1件15.239号,两股皆饰破式海棠瓣,柄部残留链环一节。长14.8厘米,宽4.3厘米(图5-5)。剪刀的做工非常精致,表面刻有精美的花鸟图案。 (四)铅剪刀 仅发现1件,其形制 与Aa型Ⅰ式铁剪刀相同。新疆吐鲁番出土1件79TAM383∶11, 交股,做工精致。长11厘米。为北魏时期[41]。 (五)陶剪刀 形制 与Ab型铁剪刀相同。北京大兴县青云店出土1件M1∶15,泥质灰陶。涅制成仿 实物的“8字形柄,圆柄,弧背,弧刃,刃前部呈开口状。通长19.5厘米,宽6厘米。为辽代早期[42](图5-1)。河北宣化市辽墓出土3件,均为泥质。其中M10∶52,用泥条捏塑而成。长18厘米[43](图5-2)。M5∶29,用泥条盘筑成“8”字形,再将两端压成片状。通长24厘米,宽3.8厘米(图5-3)。M2∶33,长18厘米。为辽代晚期(图5-4)。 A型交股铁剪刀从西汉时期开始流行,经过了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金代早期还在延续使用。Aa型铁剪刀从西汉早期开始出现,直到宋代还有发现。Ab型铁剪刀从东汉开始出现,直到金代早期还有出土。B型双股铁铁剪刀从北宋时期开始出现,直到明代仍在流行,与现代的剪刀大致相同。 二 剪刀的发展与演变 广州淘金坑发现的铁剪刀时代为西汉早期,是目前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剪刀实物,自此以后,剪刀经历了从交股剪刀到双股剪刀的演进。早期的交股铁剪刀为短柄长刃,双刃并行,没有明显的刃部。制作非常简单,仅用长条形铁片弯曲而成。而到北宋时期,双股铁剪刀开始出现。这种形制的剪刀是在剪刀的两股中部用铆钉钉连,双环形把,其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交股铁剪刀的出现至少应在西汉早期,由双刀交叉而成,极为简洁。最早的剪刀直背直刃,刃与剪柄之间没有明显的过渡,浑为一体。其后剪刃逐渐突显,形成肩部,并由斜肩渐弧肩,刃部也由直渐弧,剪柄由扁长渐成圆形,形成变化,此类剪刀数量较多,成为中国古代剪刀的主流,其流传时代自西汉直至魏晋南北朝、隋唐、辽金,延续时间较长。 西汉时期的剪刀体现了剪刀较早的形制特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剪刀形制也稍有变化。 西汉早期流行Aa型Ⅰ式剪刀,呈“γ”字形。以广州淘金坑出土1件M17∶25为其代表,刃部为扁条形。到了西汉中期,山东莱西县岱野西汉木椁墓出土1件和[44]和阳高古城堡墓出土1件M15∶T6-2的剪刀直背,直刃,整器细长,刀体扁平,尖端斜抹,形制较小。保留着此种形制的剪刀还有东汉中期河南巩义市新华小区出土1件M1∶26和河南巩义市新华小区2号墓出土1件M2∶43[45]。东汉晚期的剪刀,河南商州市陈塬村出土1件和河南郑州市东史马村出土6件,还有山西省夏县王村出土3件和河南洛阳市南昌路出土1件92CM1151∶128的剪刀,为此种形制。在西汉中期,同时存在的另一种形制的剪刀,虽与Aa型Ⅰ式剪刀同属交股剪刀。但刃部较短,为Aa型Ⅱ式。如陕西咸阳市马泉镇出土1件M2∶3。 到东汉晚期,剪刀已经从“γ”字形演变为交股,趋于“8”字形。形制较原始的“γ”字形有所变化,开始出现突显的刃部,刃口也逐渐增长,剪柄圆形,弧背,此种形制的剪刀出土数量最多,流行的时间从西汉中期直到金代早期还在延续,其形制仍未有太大的变化。如东汉晚期洛阳烧沟出土7件,刀体较宽,柄较细。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开始出现呈“8”字形的剪刀,如西晋时期,在山东省诸城县出土1件M1∶21。到隋代,河南安阳墓出土8件[46],湖南襄樊市檀溪乡出土1件。唐代早期,有浙江余杭市闲林墓出土1件[47]和宁夏固原县出土1件[48]。到唐代中晚期,安徽南陵县出土1件M4∶6,柄曲呈环状[49]。在河北邢台市出土1件95QXM47∶7,弹压式,环柄曲,环呈扁圆形。锈蚀严重[50]。背厚刃薄[51]和江西瑞昌市人民公园出土1件M1∶11,端部平直[52]。到唐代晚期,有湖南益阳市大海圹墓出土1件M2∶2和安徽合肥西郊出土1件。同时期还有河南偃师杏园墓出土1件M2901∶16,与同时期还在延续出土Aa型Ⅰ式的剪刀,此式剪刀仍然保留着原始的形制。如甘肃敦煌出土1件晋代早期的剪刀,此剪刀当时在甘肃敦煌首次发现,可能是从内地传去的 [53]。南朝时期,在湖南耒阳城关镇出土1件M199∶2[54]和福建政和县出土1件M832∶9[55],同时期湖南长沙市南郊出土1件。[56]到了唐代,黑龙江省海林市羊草沟出土1件118∶1均属于此式剪刀。到了南朝,还有Aa型Ⅱ式的剪刀出土,如湖南资兴县出土1件M385∶16为此种形式。 宋辽金时期“8”字形的剪刀还有少部分的发现,此形剪刀还基本保持着早期剪刀形制的特点。如江西昌夏公路广昌段出土1件M9∶3[57]和湖北襄樊市油坊岗出土1件,厚背薄刃。刃部饰浅浮雕图案,形状与湖北宜城市皇城村出土的剪刀相同[58]。辽代早期,天津市蓟县营房村出土1件M1∶31,在草编盒内发现。两股交叉为弹簧式,短刃呈三角形,中部不用轴心固定,利用铁条本身的弹力开合剪用。辽代中期,内蒙古林西县小哈达村出土1件LXM∶17[59]。辽代中晚期,辽宁阜新南皂力营子1号墓出土1件和辽宁喀左北岭墓出土1件。金代早期,山东沂水县城南出土1件M2∶4,刀后双股交叉,尾部相连成环状。此时期还有个别Aa型Ⅰ式的剪刀的出土。如宋代的南京张家库墓出土1件[60]。但Aa型Ⅱ式到此时已不复存在。至金代早期以后Ab型剪刀也不复出现。 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另一种新形制的双股剪刀,即B型剪刀,此型剪刀在两股中部用铆钉钉连,双环形把。随着时间的推移,剪刀得柄部出现了从短柄到长柄,刀首从平头到尖头的变化。最后与现代的剪刀形制相同。 北宋时期,河南洛阳涧西区墓出土的1件铁剪刀为最早出现的双股剪刀,属于B型Ⅰ式,长柄,短刃。两股相交处加轴,双把环勾形[61]。属于此式的剪刀还有金代,河北省迁安市开发区出土1件M2∶1。江苏江阴县长泾公社出土2件[62]和湖北武昌龙泉山出土1件北:36-2为明代早期[63]。此种形式的剪刀到明代晚期还在使用,如江苏徐州市富庶街出土1件L1∶1,前端为两个半圆形片状合成圆形稍内凹的刃部,后端弯曲,两两对称[64]。北宋时期与B型Ⅰ式同时存在并在延续出土的还有B型Ⅱ式的剪刀,为短柄,长刃。如河南方城盐店村出土1件。辽代晚期,辽宁康平县出土了属辽代晚期的此式铁剪刀。到金代早期,开始出现了另一种柄部和刃部长度大致相同的剪刀,为B型Ⅲ式。如金代早期吉林德惠县后屯子乡出土1件F1∶23[65]和吉林农安县出土1件j50[66],属于此种形式还有内蒙古察右后旗种地沟墓出土1件M6∶1,为金代晚期。辽代晚期的此式剪刀,有辽宁康平县出土1件和河北磁县南开河村出土3件,内蒙古元上都城南砧子山区出土1件M1∶4[67]和江苏扬州市毛纺织厂古漕河出土1件YCM∶26,为元代早期。此种形式的剪刀到元代时期还在流行,如四川西昌市杨家山出土1件[68]。角形,正锋,后部有一个三角小孔,柄部由二个连在一起的弯曲铁棍组成[69]。 中国古代剪刀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从西汉早期、到东汉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交股的铁质剪刀为主,其形制有呈“γ”字形和呈“8”字形。到宋代开始是剪刀发展过程中的转折点,开始出现双股剪刀,剪刀在两股的中部用铆钉钉连,双环形把。此型剪刀一直延续使用到宋辽金至元明时期,成为剪刀形制的主流。目前我们使用的剪刀,就是从古代双股剪刀的形制发展而来。但在生活中也还保留有交股剪刀的痕迹,如长夹、镊子等应该是古代交股剪刀的雏形。 三 剪刀的使用 考古发现的剪刀不仅形制多样,而且有的制作粗糙,有的做工精致。同一时期不同形制的剪刀反映着不同的用途。如用于生活中的剪刀有剪裁衣物的和女工修饰的,主要功能是利用锋刃剪裁和修饰,铁剪刀是人们生活中的实用品。一般说来,柄长刃短的铁剪刀是剪裁较硬的物品时使用,柄短刃长的剪刀是剪裁较软的物品时使用的,我国的铁剪刀目前已知最早出现于西汉。到东汉时期,剪刀用铸铁脱碳钢锻制而成,使剪刀的刃部锋利而柄部富有弹性。如郑州市博物馆藏东史马村出土的剪刀,经金相鉴定观察为锻制品,经柔化处理而成,至今保持一定的弹性[70]。 剪刀是剪裁缝纫的主要工具,实际用途是剪裁衣物的用具,在墓葬中经常与熨斗同时出土。如白沙宋墓的墓室中一幅壁画上就同时出现有剪刀和熨斗。用于缝制和剪裁的剪刀,多出于主室中厢。宋尧臣《宛陵集》引《依韵和宣城张主薄见增》:“君方佐大邑,美锦同翦铰。”以铰剪物。陕西西安市杜陵陵园遗址出土的剪刀位置在主室中厢。洛阳烧沟墓出土8件剪刀,其中4件被后世扰乱,其他未经扰乱的4件出土于人头骨左右。浙江余杭市闲林墓出土的1件剪刀,出土于棺床之北端,反面附有布帛痕迹,可知是棺内的东西。四川昭化县保伦镇出土4件,柄部双股相连成环状,出土时皆在人头骨附近。江苏徐州市富庶街出土的1件剪刀,前端为两个半圆形片状合成圆形稍内凹的刃部,后端弯曲,应该是剪裁较厚较硬物品的用具。还有柄长刃短的铁剪刀是剪裁较硬的物品时使用。 形体较小型的剪刀应该是女工用具,其多出土于女性墓中,与女性装饰用品同出。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引《东宫旧事》:“太子纳妃,由龙头、金缕交刀四。”广东淘金坑出土的剪刀与镊子和铜镜锈蚀黏连在一起,上面有绢、绳残留,推知原来用绳缚连,再以绢帛包裹盛于漆盒中,其结构上与缝织用的剪刀相同,但实际上是美容用具。陕西咸阳市马泉镇出土的剪刀,出土时上黏附出竹丝痕迹,其上黏附一层褐底红彩漆皮,剪背面留有细密的布帛类朽痕,可见,铁剪刀是用布帛类织物包裹置于漆盒内,同出的还有镊子、耳勺、铜镜。漆盒为竹胎,外髹褐色漆,又以红漆描绘出精美的图案,应该是做女工用具随葬于墓中。四川昭化县保伦镇出土4件剪刀,皆在人头骨附近,同墓出土了髻饰、银环和各种颜色的琉璃珠及炭精饰品。河南南阳市妇幼保健院墓与剪刀同出土的还有手镯、银钗和银指环等饰品,这也是东晋时期大中型墓中常见的饰品。十六国时期辽宁朝阳市出土剪刀的墓主为女性,随葬有铜镜、指环和鎏金饰品等。河南巩义市新华小区M1出土剪刀的墓主是女性,同墓出土了铁镜、漆盒、漆耳杯和水晶琥珀项链等女装用品,同墓还出有一件用纺织物扎束的小扫帚。河北邢台唐墓中与剪刀同出土的还有银钗、骨钗、铜镊和象鼻形铜饰等。湖南襄樊市檀溪乡与铁剪刀同出的有玉簪、丝绸护头、铜镜等女装用品。辽宁阜新南皂力营子1号墓主为女性,墓中同出的随葬品有鎏金的银戒指和鎏金银手镯,还有玛瑙管、玛瑙珠和鎏金小铜坠等。从以上可以看出,剪刀的功用与美容装饰有着密切的关系。 铜质、银质和铅质的剪刀,造型美观,线条圆滑,没有锋利的刃部。但和铁剪刀的样式相同。新疆吐鲁番出土铅剪刀,做工精致,与铅质的尺、熨斗同出,虽为冥器,但确是现实生活中一套女工用具的缩影。宣化市出土的1件陶剪刀圆弧背、圆弧刃,明显是作为冥器随葬于墓中的 。 剪刀虽小,但它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一直延续到今天。古代的剪刀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我们祖先的生活。 附表 古代剪刀统计表 (长度单位:厘米)
注释 [1]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第36页,文物出版社,1991年。 [2] 广州市文物管理处:《广州淘金坑的西汉墓》,《考古学报》1974年第1期第145页。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杜陵陵园遗址》第78页,科学出版社,1993年。 [4] 白云翔:《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第268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 [5]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巩义市新华小区汉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1年第4期第33页。 [6]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夏县博物馆:《夏县王村东汉墓地的勘查与发掘》,《文物季刊》1995年1期第5页。 [7]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市南昌路东汉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95年5期第 17页。 [8] 王昌富:《商州陈塬汉墓清理简报》,《文博》2003年第1期第3页。 [9] 郑州市博物馆:《郑州近年发现的窖藏铜、铁器》,《考古学集刊》第1期第177页,中国社会科出版社,1981年。 10 南阳市文物研究所:《南阳市妇幼保健院东晋墓》,《中原文物》1997年第4期第56页。 [11] 广东省博物馆:《广东始兴晋——唐墓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2期第113页,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12] 李宇峰:《辽宁朝阳两晋十六国时期墓葬清理简报》,《北方文物》1986年第3期第23页。 [13]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省海林市羊草沟目的的发掘》,《北方文物》1998年第3期第28页。 [14]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咸阳马泉镇西汉空心砖墓清理简报》,《文博》2000年第6期第10页。 [15]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资兴晋朝墓》,《考古学报》1984年第3期第335页。 [16]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洛阳烧沟汉墓》第188页,科学出版社,1959年。 [17] 同注(12)。 [18] 张乐发:《湖北宜城市皇城村出土唐代文物》,《考古》1996年第11期第84页。 [1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偃师杏园唐墓》第16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 [20]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朝阳市博物馆:《朝阳双塔区唐墓》,《文物》1997年第11期第51页。 [21] 孝感地区博物馆、安陆县博物馆:《安陆王子山唐吴王妃杨氏墓》,《文物》1985年第2 期第83页。 [22] 瑞昌市博物馆:《江西瑞昌丁家山唐墓群清理简报》,《南方文物》1995年第5期第17页。 [23]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河北邢台市唐墓的清理》,《考古》2004年第5期第38页。 [24]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西郊枣园唐墓清理简报》,《文博》2001年第2期第3页。 [25] 赵文刚:《天津市蓟县营房村辽墓》,《北方文物》1992年第3期第39页。 [26] 武家昌:《喀左北岭辽墓》,《辽海文物学刊》1986年创刊号第32页。 [27] 孔繁刚、宋贵宝、秦搏:《山东沂水县金代墓葬》,《考古学集刊》第11期第308页,中国大百科书出版社,1997年。 [28] 蒋若是:《洛阳古墓中的铁质生产工具》,《考古》1957年2期第81页。 [29] 唐山市文物管理处、迁安市文物管理所:《河北省迁安市开发区金代墓葬发掘清理报告》,《北方文物》2002年第4期第26页。 [30] 张少清:《辽宁康平发现的契丹、廖墓概述》,《北方文物》1988年第4期第36页。 [31] 乌兰察布博物馆:乌兰察布博物馆 察右后旗文物管理所:《察右后旗种地沟墓地发掘简报》,《内蒙古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1期第73页。 [32] 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南开和村元代木船发掘简报》,《考古》1978年第6期第388页。 [33] 扬州博物馆:《江苏扬州市毛纺织厂古漕河遗址调查》,《考古》1992年第1期第55页。 [34] 吉林省博物馆、农安县文管所:《吉林农安金代窖藏文物》,《文物》1988年第7期第74 页。 [35] 湖北省考古研究所 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武汉市江夏区博物馆:《武昌龙泉山明代楚昭王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2期第4页。 [36] 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两座明墓的清理简报》,《华夏考古》2001年2期第6页。 [37] 同注(21)。 [38] 田广金:《四子王旗红格尔地区金代遗址和墓群》,《内蒙古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1期 第102页。 [39] 同注(29)。 [40] 韩伟:《海内外唐代金银器萃编》,三秦出版社,1989年第167页。 [41] 吐鲁番地区文物保管所:《吐鲁番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夫人彭氏墓》,《文物》1994年第2期第75 页。 [42]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兴区青云店辽墓》,《考古》2004年第2期第18页。 [43]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宣化辽墓》第41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 [44] 烟台地区文物管理组 莱西县文化馆:《山东莱西县岱野西汉木椁墓》,《文物》1980年12期第7页。 [45]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巩义市新华小区二号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3年第3期,25页。 [4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安阳隋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1年第3期第369页。 [47] 牟永抗:《浙江余杭闲林唐墓的发掘》,《考古》1958年第6期第54页。 [48] 沈仲常:《四川昭化宝轮镇南北朝时期的崖墓》,《考古学报》1959年第2期第109页。 [49] 石谷风 马人权:《合肥西郊南唐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3期第65页。 [50]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河北邢台市唐墓的清理》,《考古》2004年第5期第38页。 [51] 同注(23)。 [52] 同注(22)。 [53] 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古组:《敦煌晋墓》,《考古》1974年第3期第191 页。 [54] 衡阳市文物工作队:《湖南耒阳城关六朝唐宋墓》,《考古学报》1996年第2期第237页。 [55] 福建省博物馆、政和县文化馆:《福建政和松源、新口南朝墓》,《文物》1990年第5期 第46页。 [56] 湖南省博物棺:《长沙南郊的两晋南朝隋代墓葬》,《考古》1965年第5期第225页。 [57]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江西省广昌县博物馆:《昌夏公路广昌段墓葬发掘简报》,《南方文物》1990年第4期第1页。 [58] 襄樊市博物馆:《湖北襄樊油坊岗七座宋墓》,《考古》1995年第5期第407页。 [59] 王刚:《内蒙古林西县小哈达辽墓》,《考古》2005年第7期第92页。 [60] 华东文物工作队 南京博物院:《华东区两年来生产建设中出土文物简介》,《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4期第13页。 [61] 同注(28)。 [62] 江阴县文化馆:《江阴县出土明代医疗器具》,《文物》1977年第2期第40页。 [63] 同(35) [64] 徐州博物馆:《徐州富庶街明代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2004年第3期第357页。 [65] 同(34) [66] 吉林省博物馆、农安县文管所:《吉林农安金代窖藏文物》,《文物》1988年第4期第74页。 [67]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锡林郭勒盟文物管理站、多伦县文物管理站:《元上都城南砧子山区墓葬发掘报告》,《内蒙古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2期第92页。 [68] 刘世旭、王兆琦:《四川西昌市杨家山墓葬》,《文物资料丛刊》第10集第51页。 [69] 韩汝玢:《郑州东史马东汉剪刀与铸铁脱碳钢》,《中原文物》1983年特刊。 [70] 宿白:《白沙宋墓》第27页,文物出版社,1957年。 本文原载于《探古求原》。 详图点击下载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关中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规模的统计分析
- 下一篇:考古档案的建档工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