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考古学 > 中国考古 >

山西盂县出土春秋时期尖首刀币及相关问题


       一、盂县出土尖首刀概况
    1996年山西盂县出土一批尖首刀青铜钱币,总数约300枚左右,盛于陶罐之内。这批尖首刀保存完好,形制基本相同,为尖首孤背凹刃圆环,刀面铸文字或符号一至三个不等。刀身宽长,刀柄窄短,通长15.6-17.6厘米之间,重量以20克以内者居多,最重者22克,最轻者14.4克。铭文可辨识者多为地名,有“    ”,经考证应是今河北藁城西南之“肥”;“鼓”,其地在藁城东、晋县西;“□”读为“方”,在河北高邑西南;“九”和“   ”,与春秋时期小国“仇由”有关,在山西盂县;“   ”,在河北永年县西南;“壬”,在河北任县东南;“勺”,在河北定州北、望都县东,与鲜虞所建中山国早期都城“顾”相近;“力”,在山东商河县东北,等。此外,类似的尖首刀在河北藁城、平山灵寿故城等地也有出土。
       二、尖首刀的国别和年代
    学术界一般认为,尖首刀是燕国早期铸币,无固定的钱文,具一定的原始性。燕下都遗址出土尖首刀共1854枚,完整的1196枚,分四批出土。其中,军营村出土1843枚。郎井村、高陌村的刀币窖藏均以明刀为主,另有尖首刀11枚。尖首刀铸行的年代,学术界争论不一。近年来普遍认为于春秋中期至战国初年铸行。1996年,易县郎井村东出土一件尖首刀五刀背面范,泥质,范面平整,上刻五枚刀面铸腔,侧面有二道阴线合范记号,浇注口及浇注槽道均残缺。
    山西盂县出土尖首刀300枚,刀面上所铸地名,多在河北保定、满城以南,邢台以北的石家庄地区,其东的山东与河北交界地带,以及山西与河北交界的阳泉地区。从而为尖首刀铸造的国别和年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据文献记载和相关学术研究,盂县出土尖首刀上铭文涉及的地域,正是春秋时期白狄人活动的主要地区。肥、鼓、仇由、鲜虞皆为春秋时期白狄人所建之国,鲜虞最强,其余三者均从属之。目前所知铸地名的尖首刀也大体出土在这一地区。如河北灵寿春秋晚期鲜虞文化遗址和墓葬即出土此类尖首刀。所以推断上述铸地名的尖首刀当为狄刀,是白狄诸国所铸行的货币,其铸行的年代当在春秋中晚期。
        三、结语
    战国时期,燕国铸“明”字折刀,“明”亦释“   ”。折刀按型制可分为弧背刀和折背刀两种。早期弧背刀与尖首刀型制相似,二者承袭关系明显。上述观点在学术界已成共识。山西盂县等地出土铸地名之尖首刀,为燕国所铸弧背明刀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线索。出土资料表明,春秋中晚期,不仅燕国铸行尖首刀。中山、仇由、肥、鼓等小国也铸行尖首刀。战国时期,燕国铸行明刀,出土范围广泛,在河北、北京、山西、河南、陕西、辽宁、吉林,以及内蒙古等地均有数量不等的发现,是流行北方,乃至中原地区重要的金属货币。出土资料表明,弧背明刀的起源,是多源而非单源的。春秋中晚期,不仅燕国铸行尖首刀,而且白狄诸小国亦铸行尖首刀。从而以实物资料丰富了学术界对春秋时期白狄诸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相关文献记载的不足,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