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西北三马”后半生:马步芳与侄女姨太太对骂(4)


    马鸿逵没想到死心塌地跟着蒋介石当殉葬品,亦会落到这般田地,好不伤心,但聊以自慰的是抢先告自己恶状的马步芳,也被困在这个弹劾案中。不过马步芳比自己有远见,早已溜到了埃及,自己也不妨学他一回,三十六计走为上,免得夜长梦多。
    主意既定,马鸿逵先以治病为名,把四姨太刘慕侠打发去香港。而后,她拍来急电,慌称病危,要马鸿逵飞港见最后一面。马鸿逵手拿电报,亲自去找“副总统”陈诚,谈及夫妻情份,老泪纵横。陈诚还算开通,特批假期一月。
    马鸿逵携六姨太赵兰香等飞速离台去港,再不回来“销假’。马鸿逵到香港后,住进早先购置的英皇道辉浓台继园1号。次年,五姨太邹德一和马敦静一家人也先后以种种借口飞到香港,一起生活。
    居港期间,继弹劾之后,台湾当局行政院又以“放弃职守,擅自撤兵”正式给马鸿逵“撤职查办”的处分。国民党“中央党部”也先以“附匪”,后改“未报到归队”为由,将马鸿逵“褫除党籍”。当然最后也不了了之,马鸿逵补交了5张照片,算是恢复了党籍。至于撤职,马鸿逵早已无职可撤,只是在国民党中央改组时,将马鸿逵的“中央执行委员”改为新设立的纯属荣誉性的“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而马鸿逵对于台湾当局也不抱什么希望,所以后来蒋介石来电召他回去,他也不予理睬。
    鉴于香港有台湾军统特务活动,马鸿逵觉得香港也不安全,决定到美国去。1950年2月,在陈纳德的帮助下,马鸿逵从台湾驻澳门办事处领到“中华民国护照”。但只达到一半目的,即携带在港眷属赴美,一共是6张出国护照。陈纳德又请在美国国务院的朋友帮忙,将邹德一填表为“秘书”,赵兰香填表为“表妹”,刘慕侠填表为“夫人”等名义,办好了赴美签证,于1950年10月飞赴美国旧金山居住,后迁至洛杉矶,在郊外购置房产定居。
    为了办理出国护照和签证,马鸿逵可以说是大出血,不仅花了大量的黄金、美元,马鸿逵还暗地里给陈纳德送了1只翡翠西瓜。这是他父亲的结拜兄弟、刘慕侠的干爹、慈禧太后身边的宠爱太监小德张从宫中偷出来的。原来1930年马鸿逵部驻防山东泰安时,小德张游览泰山得到马鸿逵的殷切接待,还请他阅兵。清政府灭亡后,小德张这个“遗太监”在社会上处处受歧视,马鸿逵对他礼遇有加,使他很感动,于是把这件稀世珍宝送给了马鸿逵。
    马步芳担任沙特阿拉伯王国“大使”之后,也曾传出要任命马鸿逵担任土耳其“大使”,但终无下文。
    抵美后,马鸿逵先住旧金山,后来迁居洛杉矶郊区,办起一家“普马拿”牧场,以养马为业。想到还有“人质”在台湾,马鸿逵不但不敢在任何公开场合对蒋介石有所抱怨,偶尔还要唱几声呼吁美国政府援助蒋介石集团的高调。然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须臾未离马鸿逵的内心深处。随着年岁的增大,这种感情愈加笃厚,他甚至在私下里对人掩面而泣,哽咽道:“恐怕此生回不了大陆了!”
    马鸿逵后半生漂泊异国他乡,虽然钱财不缺,生活富裕,但由于妻妾争吵、子孙不孝,家庭很不幸福。1956年,五姨太邹德一为了结束在这个是非家庭中的痛苦生活,要求离婚。马鸿逵无奈,只有同意离婚。刘慕侠只知把持家政,对马鸿逵并不关心。惟一对他如往常的,只有六姨太赵兰香,仍像丫环一样地侍奉着马鸿逵。
    到了1960年,马鸿逵的儿子马敦静和孙子马家骅又因财产问题对簿公堂,后竟将马鸿逵也告到了美国法院。马鸿逵一辈子从未受过这样的窝囊气,悲愤交集,倒卧病榻,从此一病不起。
    1962年,马鸿逵抱病撰写了《给马步芳的一封公开信》,揭露马步芳父子当年在青海及西北地区种种劣迹。到1970年1月,马鸿逵的生命已经快走到了尽头。他命令孙女马爱玲将他口述的生平经历和感受编辑整理,取名《马少云回忆录》,赠送亲朋好友作为纪念。1984年1月,香港文艺书屋将其正式出版。
    1970年1月14日夜,洛杉矶上空飘起了少有的凄凄细雨。此前动过心脏病手术才出院未久的马鸿逵,自感“归真”的时限已在迫近,于是挣扎起床,让家人帮他端坐室中,等候真主的召唤,并谆谆叮嘱刘慕侠,一定要把他的遗骸送回祖国。临终前,马鸿逵反复吐着含糊不清的话语:“我死也要回去……”是夜,马鸿逵病逝,终年78岁。
    马鸿逵留居美国期间,蒋介石曾数电召他回台湾,但马鸿逵不为所动。而美国移民局劝他加入美国国籍时,他对身边家属们说:“你们入不入美国国籍由你们,我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死了要埋在祖国土地上。”
    遵照他的临终遗言,在其去世后,六姨太赵兰香只身护送马鸿逵的遗体去台湾。1月14日,运送马鸿逵遗体的飞机在台北松山机场降落,马鸿逵在台湾的长子马敦厚和孙子马家骅以及甘肃同乡等人,在机场迎候,将尸体送至台北新生南路清真寺内停放两日后,埋葬于台北县三张犁回教墓地。台湾当局因马鸿逵生前为国大代表,拨付新台币30万元作为安葬费,并组成了以谷正纲为主任委员的治丧委员会。
    儒将马鸿宾,关键时刻选择了光明,受到党和人民的敬重
    马鸿宾,字子宽,甘肃河州(今临夏)人,1884年生。他11岁起即过行伍生活,后升迁至清军管带。辛亥革命后历任宁夏镇总兵、甘肃新军司令、宁夏镇守使,后率所部参加冯玉祥的国民军,任第二十四军军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宁夏省政府主席、甘肃省政府主席、第十七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八十一军军长、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945年5月,当选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
    在马家军阀生死存亡的关头,西北长官公署副长官马鸿宾认清形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选择了与其堂弟马鸿逵完全不同的道路,率由其儿子马■靖、马■信担任正副军长的国民党陆军第八十一军和平起义,回归到人民的怀抱,从此走上了一条崭新的为人民服务的光明大道。
    但是,马鸿宾迈出这历史性的一步,也绝不是偶然的、轻松的,而是有其客观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根源的。所以这一步的跨出,是必然的归宿,同时也是相当迟疑与沉重的。
    西北群马的实力,数马鸿逵和马步芳最强,但是论资历声望,马鸿宾身历清朝、北洋和国民党统治三世,是西北马家世系中的元老。论“群马”的宗亲辈份,他是马鸿逵的兄长,是马步芳的“老爸爸”(叔父)。
    马鸿宾的父亲马福禄是清朝的武进士,官至简练军统领,在北京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战斗中英勇献身,为马家后来的荣华富贵奠定了基础。其弟马福祥是以继承兄长的基业才发展到左右西北、逐鹿中原的一支回族军阀集团的,所以他把对家兄的缅怀崇敬之情都倾注在马鸿宾身上,一直将这个侄子带在身边。马鸿宾自幼过着军旅生活,各方面都经受到严格的锻炼,文武兼备,一路青云直上。
    相比之下,马鸿逵就处处不如他,早期在职位和荣誉上都在其下,所以青少年时期两兄弟就一直不和睦,马鸿逵嫉恨马鸿宾,甚至为此而离家出走。马鸿宾虽有叔父无微不至的关怀,但弟弟如此排斥的行动,使他内心很痛苦,总有寄人篱下、仰承鼻息,靠人施舍为生之感。长期以来,马鸿宾形成了性格内向、孤僻凝重,不苟言笑和讲求实际、奋争自立的精神特质。
    另外,马鸿宾受叔父马福祥的影响很大,也常以儒将自诩,故能突破狭隘的民族和宗教观念,既潜心于伊斯兰先哲著述的研究,又对孔孟之经典广泛吸取。马鸿宾所到之处以“保境安民”为原则,反对暴政,主张“以德服人”和“谦受益”。他虽然出身名门,少年为官,步步迁升,但个人生活一直比较俭朴。他在银川的家称“五亩宅”,在中宁的住宅叫“旅国”,都只不过是几间土木结构的平房和几间土窑洞。他招待贵客的饭菜也十分简单,往往是手抓羊肉和面片,在中宁驻防时,日常饮食常由妻女自做。所以马鸿逵提到他的老兄时,往往总以“我们家的圣人”相讥讽。社会上更有些人称他为“道学先生”、“谦谦君子”和“马善人”。马鸿逵对他的评价是:“国学基础甚厚,中国古书读得不少,为人处事老成统达,稳健持重,讲求圆通。”“做人稳稳重重,讲求中庸之道,明哲保身”是马鸿宾的处世哲学。
    马鸿宾听说彭德怀司令员曾肯定过他。彭德怀说:“当年红军长征到宁夏同心县时,当地群众说马鸿宾是个好人。”所以马鸿宾在对共产党的肤浅了解中,自认为自己的哲学同共产主义哲学是不矛盾的,因此他相信共产党不一定会害他。至少到海外去过流亡生涯,是不符合他一贯的哲学思想的,他认为祖坟在家乡,人都要落叶归根,自己年事已高,怎能背井离乡呢。而且部属跟随自己出生入死几十年,也不能只顾个人一走了之。当然,由于马鸿宾平时为官比较清廉,没有多少家产和积蓄,家庭人口多,如果真的到了国外,生活也无法维系。马鸿宾是不具备像马鸿逵、马步芳那样携带金条到国外去继续过着阔绰生活的条件的。据说,马鸿逵曾当面劝他夫妇一同逃走。马鸿宾对马鸿逵说:“去香港、去外国,什么都需要黄金,我哪有如此多的黄金?”
    马鸿逵答:“你和新姐(按:指继室夫人李蓄贞)的费用我包了,子女们丢下。”马鸿宾大笑说:“子女们丢下,我就永远不‘无常’?(按:死的意思)命就这么贵吗?”
    马鸿宾心想,靠任何人也不能靠你马三元(马鸿逵小名)。自己从小就不为马鸿逵所接纳,兄弟分掌兵权后,又屡受其排挤。他不愿意糊里糊涂跟着马鸿逵跑到国外,再去接受他的施舍而重新回到寄人篱下、苟且偷安的境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