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通史》总前言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6:11:00 中华文史网 朱诚如 参加讨论
历时4个寒暑,由全国数十位清史专家学者辛勤撰写的《清朝通史》12卷14册即将付梓,作为全书的总主编,谨赘数语,以为前言。 自清末迄今,近代的清史研究已经走过90多年的风雨历程。经过几代清史学者的辛勤耕耘,清史研究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学术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传统史学、实证史学中的唯心主义成分被抛弃,在继承中国史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史学界全面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地位,清史研究随之进入一个更加科学、更加理性的新时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学者们高度重视从经济形态和阶级关系的角度考察清代历史,学术界关于满族社会形态的研究、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对清代阶级关系的分析,从根本上改变了清史研究的面貌,使人们对清朝历史的认识,从历史的表象进入到深层,从上层建筑深入到经济基础。这一历史性转变,不但扩大了人们的学术视野,而且加强了清史研究的科学性。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既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清史研究取得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思想在解放,研究方法在更新,研究领域在扩大,研究水平在提高,清史研究逐渐形成充满朝气和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引人注目之处就在于断代史著作的大量出现,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郑天挺《清史简述》、鄂世镛《清史简编》上编、戴逸主编《简明清史》、李文海主编《清史编年》、戴逸和李文海主编《清通鉴》、李洵、薛虹主编《明清史》、郑天挺主编《清史》上编、王戎笙等《清代全史》等。这些著作尽管风格不一,观点也不尽一致,但学风严谨、勇于创新是其共同特点。此外,一些中国通史的清史部分,资料翔实,结构完整,也可以说是高水平的清史断代史著作。如蔡美彪主持撰写的《中国通史》第8、9、10册,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编《中国史稿》第7册,等等。上述这些断代清史著作都能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从综合性的角度,全面把握清史发展的脉络,探寻治乱盛衰的根源,反映了当代清史研究的水平(参见高翔:《五十年的清史研究》,《清史论丛》1999年)。 我们这部《清朝通史》,基本上借助于传统纪事本末体的体例。不同之处在于我们采用专题的形式,以史论结合的方法,对于清代自兴起到灭亡300余年历史中所发生的、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军政大事,逐一进行比较翔实的述论,既考订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又有专家学者的点睛之评,目的在于以这批学者积年所得撰写的这部著作,使读者清晰地了解清代历史的盛衰之变,从中受到启迪,并推动清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清代历史,如果从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人关代明而立,到辛亥革命1911年清朝被推翻,前后有268年;如果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算起,前后有328年;即使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建元称汗算起,前后也有295年的时间。在这段历史时期中,清朝经历了孕育、发展壮大、鼎盛和衰落的过程;在这段历史时期中,中国历史也经历了由古代到近代、由独立的封建主权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过程。为了充分展示清代历史的盛衰之变,揭示其经验教训,本书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写起,直到辛亥革命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 作为《清朝通史》附录的《清史图典》12册已经先行付梓。《清史图典》收录了近5 000幅与清朝历史相关的图像,其中有l/3是第一次见诸出版物。这些图像,或藏之于皇宫,或散失在民间,或流落于海外,我们尽力予以搜集和筛选,意在通过文字和图像相结合,使读者对清朝历史有一个感性认识,加深对清朝历史的理解。 全书由朱诚如教授任总主编,并负责总体设计、规范体例、撰写总序、全书终审。各分卷实行分卷主编负责制。具体分工如下:第一卷主编朱诚如教授;第二、第三卷主编阎崇年研究员;第四卷主编李治亭研究员;第五卷主编王思治教授;第六卷主编为冯尔康教授;第七卷主编周远廉研究员;第八卷主编张玉芬教授;第九卷主编喻大华教授;第十卷主编马东玉教授;第十一卷主编余同元教授;第十二卷《大事记》主编孟宪刚教授。对于参与全书撰写工作的各分卷主编和其他学者的通力合作深致谢意。 为便于读者核对资料,本书的注释采用篇目和页码相结合的方式,每卷在首次使用某种史料时均注明版本,如“《清史稿》卷一四三,《洪亮吉传》,中华书局,1977年”、“《清高宗实录》卷一四八四,第833页,中华书局,1986年”等。 本书中的数字表述一般采用阿拉伯数字表述方式,但也有某些篇目为庄重计保留了汉字表述方式。谨做此说明。 由于清史时间跨度较长、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又头绪繁多,真正动手写作的时候颇觉踌躇,好在及时得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南开大学、北京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等学术单位众多学界前辈和师友的支持和鼓励,从而使我们有信心把这一工作进行到底。在此我们深表谢意。同时,由于该书体例目前还只是一种尝试,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因此希望得到诸位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 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我们还得到文化部、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著名学者启功先生为本书和图典题写了书名,在此一并谨致谢忱。 朱诚如 2002年10月于北京 (资料来源:《清朝通史》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1月版)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四库全书>纂修研究》序
- 下一篇:《西藏外交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