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祥]现代化对彝族土掌房的冲击(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6:11:52 《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李永祥 参加讨论
二、丕且莫村彝族的居住环境与土掌房的特点和功能 (一)丕且莫村彝族的居住环境 丕且莫村位于扬武镇鲁奎山上。鲁奎山因古代彝族部落首领鲁奎鲁克而得名,海拔2389米,一直是彝族人民的聚居地。然而今天,鲁奎山上的彝族村子已经不多了,在政府的扶贫工作中,很多村子都因为贫困,在政府的帮助下搬迁到河谷地带,村民的生活因此得到了改善。但是,仍旧居住在鲁奎山上的彝族村民则保持了原来的贫困状态。从扬武镇到丕且莫村有17公里,公路大多是狭窄的土路,每当天阴下雨时,公路就无法通行。山高坡陡是丕且莫村的特点,村子四周的山坡非常陡峭,除了村子下面有一小块凹地,几乎没有平地。耕地不仅距离村子远,还非常贫瘠。由于缺水,村民必须到很远的地方挑水。 村子后面是一片神林,人和牲畜都不能随意进入。每年的祭龙活动都要在神林中举行,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同其他彝族地区一样,丕且莫村祭龙时,只有男人才能上山,女人不得进入神林。此时,村内无论是谁都不得进行田间劳动,只有在祭祀活动全部结束后才开始劳动。 丕且莫村周围除了种植蔬菜瓜果之外,还种植玉米、土豆、高粱等高山作物,水稻则种植在距离河谷较近的地方。这里的环境资源包括了各种动植物,动物有麂子、野兔和各种鸟类,植物有丛生草类、各种野果和野花。据丕且莫村的老人介绍,这里的彝族过去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虽然技术落后,但大自然为他们提供了很多野生食物,再加上田间耕耘的收获,使他们得以顽强地生存下来。 丕且莫村地下还蕴藏有铁矿资源。鲁奎山铁矿就是依托丕且莫村的铁矿资源建立起来的。地方政府曾希望通过开发这里的地下矿藏资源,招收当地村民为矿工,使农民的收入得到增加,以此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曾一度被命名为“鲁奎之路”,作为云南省乡镇企业的成功范例在省内推广。鲁奎铁矿作为昆明钢铁公司的主要矿源之一,也曾取得过辉煌的业绩。然而,“鲁奎之路”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由于矿藏有限以及其他一些问题,鲁奎铁矿进行了改制,工人下岗,农民回村劳动。后来的矿老板仍然持续不断地开采铁矿资源,并过上了非常富裕的生活,但丕且莫村的村民依然贫困和落后,该村今天仍然是云南省28个最为贫困的行政村之一。由此看来,“鲁奎之路”并没有像原来设想的那样让当地农民富裕起来,相反,他们除了保持原来的贫困状态之外,还承担了露天矿开采所带来的环境后果。 丕且莫村的居住环境如同别的彝族地区一样,也与高山峡谷有密切的联系。当地彝族使高山峡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而高山也塑造了彝族人的性格和生活习惯。事实上,彝族土掌房反映出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管是丕且莫村还是别的村子,土掌房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仍然重要,它是文化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彝族人从环境中获得了各种生活资料,包括狩猎和采集所得以及建筑所用的材料。人类对于环境的适应是其生存的基础,环境和文化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文化对于环境有积极作用,环境对于文化的形成和变化也有影响,不了解其中的一个方面,就不可能了解另外的一个方面。 (二)土掌房的建筑时间、过程、用料和文化意义 建土掌房,要看哪年能盖,哪年不能盖。盖房子的年头要与主人的整体运势一致。破土动工那天,要请毕摩举行仪式,在地基中心杀一只大公鸡,献一升米(米上有钱和盐巴)、四碗酒、一支松枝、四炷香,主人要跪下磕头,毕摩念经祈求神灵保佑主人。仪式结束后即可挖土,当地称之为“破土”。此时,要一面挖土,一面煮鸡肉,鸡肉煮熟后,主人、毕摩以及参加盖房子的人一起在建房地点吃饭。饭后还要看鸡卦,如果鸡卦不好,就要举行相关的仪式;如果鸡卦很好,破土后即可动工,但也可以稍停一段时间。地基要挖到地下最硬的一层,石脚至少要砌2尺高,一般高出地面1.5尺。立柱要择吉日,并在房屋中心杀一只大公鸡,请毕摩念经,主人在四周柱下磕头。柱子立在柱脚石上,墙不包柱,因为怕腐蚀或者被蚂蚁啃食。 从建筑材料上说,土掌房的墙有三种:石头墙、土墙和土箕墙。在丕且莫村,还是土墙比较普遍,制作土墙的方法是,用两块木板把墙的两边固定好,再把泥土放在两块木板之内,用木槌等把泥土夯实,然后拿掉木板,就成了一堵墙。当土墙到达一定高度之后,就可以上大梁和横木。 大梁和横木的选材都不能取雷打过的树木,也不能要死松。大梁和横木的方向要一致,不能错乱。大梁的树头要朝家堂方向,树根朝另一方向。横木的方向是头朝西边,根朝东边,像太阳一样,从东边升起来,从西边落下去。 接下来就要填土了。填土也要择吉日,还要举行送“咪斜”仪式。“咪斜”是土地中的坏神,只有把它送走,家运才顺利。举行仪式时,毕摩在房屋中心杀鸡,献一升米(米上有钱和盐巴)、四碗酒、四支松枝、四炷香,还要在房子的四个角插上四面旗子。毕摩摇着铁铃法器念经,另一个人抬着一块烧烫的犁头,在房子的角落放下,浇点水在上面,表示那里的“咪斜”神已被送走。仪式结束后,便可填土。填土时,先把劈柴铺在木头上,劈柴要铺得平整,不漏缝隙,然后在劈柴上撒上厚厚的干松毛,在干松毛上面倒上稀泥,再填上干土。干土分两层,底上一层较薄,上面一层较厚,两层加起来的厚度为70厘米。干土必须是优质泥土,一般用人工从农田中背回来。土填好后,用锄头敲碎,用连杆打紧,用石磨拖平。填土期间不能有雨,否则就要重新把土挖出来返工,返工次数越多,房屋的质量就越不能保证,以后漏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如果新房子漏雨,要按照此程序返工;如果老房子漏雨,则需要再次填上捣碎的优质泥土。填土之日,如果是较小的村子,就必须动员全村人同时出动;即使是较大的村子,也要请相当数量的人来帮忙。请工在彝族地区不成问题,因为人们都有相互帮忙的习惯,当地称之为“换工”。 在土掌房的内部结构中,较为重要的是大门、灶房和火塘。在尼苏人的观念里,大门是男人的象征,灶是女人的象征,体现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原则。大门和灶决定着全家人的运气,因此,大门和灶的方向必须与主人的命相一致。从大门看出去,前面不能有尖山或与主人的命相不符的方位。如果此方位实在不能移开,就要在门前砌起一堵墙,遮住不吉祥的方位,或把门开向吉祥的方位。灶的方向要与女主人的属相和命相一致,灶的方向就是凑火(添柴火)的方向,凑朝南方,就是锅洞口在北方;凑朝北方,就是锅洞口在南方。只有这样,家里的猪鸡才好养,也养得大;相反,就会带来不好的运气。安装大门和打灶必须择吉日进行,择吉日要找毕摩,而具体的工作则由民间工匠来做。 火塘被尼苏人视为房屋的心脏,人们在这里商量和决定家里的大事,也在这里唱歌,喝酒,谈论古今。火塘代表了一种深层的文化涵义,它的方位、地点、石头、平台等都被赋予了神的意义,有的人家还把火神供在平台上。在有的地区,铁三角具有神的意义,终年不得搬动。火塘中的火常年不熄,象征香火不断。在火塘边,人们的言行举止要受到某些限制。 怎样挖火塘,以及怎样点第一次火,都是很有讲究的,有一整套的礼节和仪式,并且必须由老年人来主持。火塘靠着东墙,坑边用四块石头砌成,埋在土里。坑边靠墙一方砌出高1尺、长1.5尺、宽1尺的平台,用手堆放铁三脚、小锅、火柴、松明子、红糖等。第一次点火后,烧柴凑火的方向也就选定了,男女老少的座位随之排定,一整套不变的规则由此传承下来。火塘数目各地不一,在比较冷的地方,一家可有两三个火塘,除主火塘外,在卧室和楼上客房也都设有火塘;在比较热的地方,一家只有一个火塘。 火塘上方6尺高的墙上钉着两颗木钉,木钉上面放着猎枪。火塘前面埋着一根树桩,用于破松明子。火塘上面从木梁上吊一根铁丝下来,用于吊罗锅、土锅等烧水、煮肉、煮饭的炊具。火塘旁边放着各种日常用品,如桌子、土锅、铁锅、铁三脚、油盐罐等。在毕摩家,毕摩的神台和法器就放在火塘边的墙上。神台是毕摩的标志。神台的设置,是在墙上钉人两颗木钉,在木钉上架着一块木板,木板上面撒些青松毛和一些柏枝。松毛上面有三个酒杯,三个饭碗。神台下方有一个竹筒,用于烧香,两颗木钉中的一颗上挂铁铃法器。毕摩举行仪式回来,要在此祭祀毕摩神。 人们在搬家之后,要在楼房外边的墙上做一个“伙扎”,就是把竹棍钉在墙上,用木棍架起来,插上松枝和香。“伙扎”象征彝族的祖先神灵,每年除夕、初一、初二、正月十六、六月二十四等日子,都要在这里杀鸡祭祀,表示对祖先的尊敬。火把节之日,要换上新松枝,把旧松枝烧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