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梅联华]南昌市民俗博物馆讲解词(5)


    了解了南昌的婚俗我们再来看一下南昌的人生礼仪:新生儿呱呱坠地,迎接他的就是一系列的诞生礼俗。形形色色地诞生礼,寄托着长辈们对新生儿的祝福和希望。生儿育女,添丁进口,是家庭和家族的一件大喜事。所以当婴儿以落地,孩子的爸爸就要到外婆家、亲友家和邻居家去“报喜”,在婴儿出生的第三天,就要接受人生的第一次洗礼,也是诞生礼仪中的一个重要的礼仪。婴儿满月的那天,一般家庭都要办“满月酒”,也叫“弥月酒”。满月礼中,最重要的礼仪是“剃满月头”,也有些地方称作“落胎发”,剃下的胎发,一般也不随便扔掉。有的地方将胎发用红纸包好,挂在床头,按过去的说法,这样可以替婴儿压邪。有的地方将胎发搓成球形,用红线串好,挂在床头镇邪。现在还有人将胎发制成胎毫毛笔,留作纪念。人的一生只有胎发的顶端呈尖针状,所以胎发毫毛笔就十分珍贵了。婴儿在满周岁那天,家里人会在桌上随意摆放一些东西,如:毛笔、刀枪、算盘等等,然后任其随意抓取,以此来预卜,测试孩子将来的兴趣、性情和前途。这个习俗叫“抓周”。小孩长到六七岁,就要开始进学堂接受教育。古时候的孩子在进学堂的这天,家里人首先会让他拜孔子,因为孔子在历史上是位圣人,很有学问,父母希望孩子将来也能象孔子一样成为有学问的人。之后父母还会给孩子煮三个蛋,意味着孩子将来能够连中三元。最后孩子还要爬楼梯,意味小孩将来能够步步高升,官越做越大。在这里我们用了一张图表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封建科举考试的程序。在那时候,科举考试是相当严格的。首先是院试:又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考中者称秀才,有资格进学学习。之后是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有做官的资格。然后是会试: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贡士”。最后是殿试:又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贡士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人同称“三鼎甲”。封建的科举制度是相当残酷的,孔乙已,范进等等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已经深深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他们就是典型的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随着年龄的不段增长,慢慢的就步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中年了,到了五十岁的时候呢,就要开始办寿庆了,寿庆有哪些习俗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寿庆礼仪的形成,与人们自古以来所具有的长寿观念与祈祷心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对于长寿的追求与渴望不仅十分鲜明地表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而且也常常落实在人们的实际行动中,以致形成了所谓的“祈寿”、“祝寿”等寿庆礼仪的习俗形式。“祈寿”本是一种具有原始巫术色彩的行为方式,它通过某些想象性的动作行为,借以满足人们渴望长寿的理想,了却生命持久的心愿。如贴寿字、挂寿图、抢寿等。“祝寿”也是人们追求长寿理想、祈求延年益寿而产生的行为方式,与一般意义上的祈寿方式所不同的是,祝寿有着一个十分明确的行为主体,那就是做寿老人。
    旧时南昌乡俗,富有人家过生日要做发糕,摆生日酒宴,前来庆贺的亲朋还要送一份生日礼物。穷苦人家至少也要煮三个蛋给过生日者吃,全家人则要吃一顿生日面。祝寿:祝寿前,子女要为寿星添置新衣,亲友赠送礼物或红包,称作“寿礼”。祝寿时,以厅堂为礼堂,上挂寿星画、寿字屏,两边挂祝寿对联,中间香案摆福禄寿之星像,旁边点一对大红蜡烛,案中摆放寿桃(面粉做的桃形寿糕)、寿面,周围摆设祝贺礼屏。案前放两把红漆交椅,东椅坐男,西椅坐其妻。如已丧偶,则摆一椅居中坐寿星,祝寿时, 燃放鞭炮,儿子站在门前,迎接姐妹、亲友,收下礼物,接着致祝寿贺辞,拜寿星由晚辈依次向二老跪拜,并诵念“添福添寿,长生不老”或“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简短祝语,有的还要喝寿彩、吹喇叭,亲友也纷纷向前拜贺祝福,寿星站立拱手还礼,接着吃长寿面、唱南昌采茶戏、照全家福。祝寿的热烈氛围充分表现了人们对祝寿活动的重视和对长辈的孝敬。祝完寿,即可以开寿筵了,先吃寿面,南昌人读“面”总喜欢与“命”谐音,所以不管是谁家老人做寿,都要给来客敬上一大碗长寿面,以示同寿, 即使是左邻右舍,主人也要送去一碗,以表和睦之意。席终尽兴而散。做寿老人要回礼,一般为寿碗、寿筷等。做九不做十 :按南昌传统习俗,祝寿活动年龄进入五十岁以后才举行,越到老年,祝寿活动的仪式也就越是隆重。南昌有句俗语,“三十无人晓,四十无人知,五十做一做,六十摆宴席,七十大庆贺,八十无信息,九十、百岁大摆席”。南昌民间认为“九”是一个吉利数字,它代表天长地久,而“十”是一个足数, 又与“死”谐音,离“世”不远, 十分忌讳, 做寿是避“十”做“九”, 俗称“过九”。人年满六十岁,叫满“花甲”。六十岁头一年,即五十九岁,子女要为其设宴祝寿,八十岁不祝寿,旧俗认为“八”不吉祥,南昌乡俗认为“八十黄泉”,八十岁是即将死亡的象征;南昌人逢九祝寿,俗称“做九不做十”。说到祝寿,让我们联想到我们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子,在这边的二十四孝扇形图就详细的介绍了他们。这也是二十四个小典故,分别是: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埋儿奉母、扇枕温衾、拾葚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等等。简单介绍其中几个小典故:
    1 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 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4 卖身葬父——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