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顾蓓蓓]门窗在清代苏州民居中的作用


    [摘要]在人们的观念中,一般认为门窗都是用于防御、出入、采光、通风的。但是苏州民居的门窗却承担着比这些更为重要的围合空间、组成庭院的建筑功能,以及形成领域、仪式空间的精神功能。
    [关键词]  门;窗;功能
    [中图分类号] K89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06)04-0055-04
    

    苏州地区民居中,门窗不仅仅起到防御、通风、采光的作用,它们还是建筑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围合庭院、联系室内外、组合院落空间不可或缺的元素,体现了苏州社会、经济、生活的历史。可以说没有了门窗,水乡民居就失去了灵魂;不了解门窗,就不了解水乡民居的真谛。下面以苏州西山东村敬修堂为例,说明门窗在苏州民居中的重要作用。
    一、敬修堂的概况
    苏州东村位于太湖中的小岛——西山岛北部,南倚青山,北濒太湖,与横山、阴山、绍山诸岛相望。东村建村于秦末汉初,因秦末汉初“商山四皓”之一的东园公曾隐居于此而得名,古称东园村,简称东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于经济和交通等条件的制约,东村的古村风貌保存状况较西山的其他地方要好,村中的道路至今大多仍为石板与青砖,两旁的古宅以清乾隆、嘉庆年间的为多,共有20多幢,状况较好的有芳柱堂、慎思堂、瑞木堂、仁余堂、延圣堂、学圃堂、留耕堂、绍衣堂、孝友堂、仁德堂、敦和堂、萃秀堂、郎润堂、敬修堂等,其中以敬修堂规模最大,价值最高。另外,东村还有棲贤巷门、永安桥、东园公祠等古迹。
    敬修堂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占地面积1866平方米,是西山现存最大的一幢古宅。从门间到杂间,前后共有六进,整个院落既有宽敞高大的厅堂,又有低矮简陋的平房,平面布局合理紧凑,组合灵巧,错落有致,美观大方,是一处颇有欣赏、研究、实用价值的古建筑。敬修堂现由戚延龄等几户居住,产权为十余户共有,目前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敬修堂的门间宽3米,进深4.7米。木质大门装于檐檩之下。门顶上有额枋,额枋前面设置两对圆柱形阀阅(门簪),长0.28米,直径0.17米,顶端分别浮雕着春夏秋冬四季的代表性花卉。大门两侧复立门框,体量左右相称,款式左右相同,寓意“门当户对”。门下用高门槛,可随意装拆,俗称活落门槛。高门槛两端有金刚腿。左右设立砷石(门枕石),砷石上浮雕着花卉。整个门间结构合理,气势不凡,一派富贵之家的气度。敬修堂大厅是坐北朝南的,但大门是朝东的,属有意弯转,其原因是百姓晓得朝南房子采光好,冬暖夏凉,但只有皇宫、衙门、庙宇可以大门向正南,百姓即使发财致富亦不能与菩萨和帝王官爷相比。百姓地位低微、福分浅薄,住了大门朝正南的房子消受不起要遭灾遇祸,所以民间的朝南房子,不是偏东五度,就是偏西五度,绝不正南。这个大门不在中轴线上,反映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时代特征。
    敬修堂进门后的第一进房屋是三间轿厅,面宽10.15米,进深6.6米,系五界回顶建筑形式,即在厅堂的前后步柱之间架设弯椽,又在弯椽之上设枕头木,安草架脊檩,再列椽铺砖盖瓦,使房屋内部中间顶界比较浅显平缓,并产生曲线以增加美观。
    敬修堂的大厅分五间,面宽19米,进深12.25米,分作三明两暗,即明间与次间通连,次间与梢间之间用砖墙隔断。面对明间的山墙面做水磨方砖贴面。大厅的后步柱之间装屏风,前步柱之间装16扇雕花落地长窗。厅后设内轩,厅前设廊轩,轩顶架重椽,做假屋面,内部对称协调。大厅内部雕梁画栋、装饰雕刻精巧细致,构图严谨,线条流畅,规整俊俏,美不胜收。
    凤栖楼五间两厢,都是两层楼房。楼厅进深8.68米,面宽18.15米。它是敬修堂的内宅,属于藏闺纳娇之地,建筑以整洁实用为主。
    佛楼两间半,面宽11.05米,进深6.52米。敬修堂其他的厅堂都是扁作梁,唯有佛楼取用圆梁,以体现华严宗圆融深奥的佛理,下为方形柱础,上为圆形木梁,是寓“天圆地方”的意思。
    敬修堂每进房屋都用天井分隔,通风采光考虑周到。夏季骄阳直射,光照止于庭阶,冬季阳光斜照,光线直进中堂。敬修堂共有三座砖雕门楼,雕刻内容吉祥,技术精湛,是艺术佳作。塞口墙上均嵌有吉祥图案的花窗。这种有层次的空间,既便于远眺,又起到避外隐内的作用,具有安静而不冷清、易于往来而各不相扰的特点。敬修堂旁是一片果园,花香鸟语渗透到居室,生活环境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图1为作者绘制的敬修堂前三进平面示意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