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林燕平]骆驼巷村过春节:贴近农民生活脉搏(2)


    ■骆驼巷村一带农民过年有贴对子的习俗
    大年初一的中午,记者再次去了何家,破旧的小木门上已经贴上了春联。何家老三说,今天早上全家人吃了饺子,馅儿是白菜和萝卜的,因为媳妇有病,就是过年也没敢买肉,亲戚送上点就把年过了。为了儿子今后长大成人,有点钱也不敢乱花,现在省吃俭用,全是为了何家这个后人。
    马其沟自然村的庞家,因媳妇嫌家里太穷,十几年前外出打工时和别的男人跑了,撇下丈夫和两个上小学的孩子。6年前,他家的土坯小院冷冷清清,除了一头耕牛外一贫如洗。如今,庞家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红砖砌的院墙高大整齐,房间里放着洗衣机、彩电等,和6年前相比完全变了一个样。
    庞家的女儿说,她在广州打工三四年了,弟弟也去广州打工一年多了,用打工挣的钱给家里盖了新房子。庞家的女儿是记者第一个想帮助的辍学女孩,我们有好几年没有见面了。如今,她已经长成大姑娘了,但一提起上学的事,她依旧难掩心中的遗憾。
    传统习俗日益简化
    春节是我国最富有传统色彩的节日,特别是农历大年三十。这一天,是骆驼巷村最富有传统气息的一天,也是农民最忙碌的一天。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按照传统的习俗行事。
    贴对子(春联)
    骆驼巷村一带的农民,把春联俗称为对子。一过正午,家家户户要在院子的大门口和院内的房门口贴上对子,即便是再穷的农户,也要在门上贴对子,以示新一年的到来。有些农户家还在大门上贴门神(一种色彩鲜艳的年画)、贴福字,贴好之后放一挂鞭炮,以示把过去一年的晦气赶走,迎来新一年的平平安安,福气满堂。
    据当地农民介绍,这一年家中有人去世,就要贴绿色的对子,下一年要贴黄色的对子,以示哀悼故去的亲人,三年以后,就可以贴红色的对子了。
    近几年,贴对子的传统习俗悄悄发生着变化,很多农户家由自己写对子变成了买对子。固原市二中校长韩宏,年前专门回家乡为农民写对子。他说,以前农民贴的对子都是手写的,可现在能写对子的农民越来越少了,农民写对子不在于字写的好坏,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内心的交流,通过写对子的方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挂灯笼
    骆驼巷村不少农户在除夕的下午,除了贴对子还要在门口挂灯笼,希望新的一年日子像大红灯笼一样红红火火。据当地农民介绍,这一带的农村以前过年挂的都是马灯,农民根本买不起灯笼,自从包产到户以后,过年挂灯笼渐渐流行起来。在当地,质量好一些的灯笼一个50多元钱,质量差一些的灯笼10多元钱。在骆驼巷村500多户农家当中,大约有三四成农户家在房前挂上了大红灯笼。
    上坟请祖先
    除夕下午四点半,我们走到刘庄自然村的呼家,正好赶上他们全家上坟请祖先回来。呼家的长辈即骆驼巷村的老支书,于2008年8月去世了,他们全家去坟上把老支书和祖上的前三代人请回家一块过年。全家人一起去坟前烧纸钱、烧香,然后回来把离世的人和祖先的石牌(纸签)摆好,在石牌前敬香、敬纸钱、敬酒、敬茶、点蜡烛、敬各种各样的供品,之后跪拜磕头。白色(也有黄色)的石牌是代表去世的人,红色的石牌是代表祖上三代人。
    在骆驼巷村,上坟请祖先依然是各家农民保持的传统,不管形式大小、敬请的东西多少,都要在吃年夜饭之前到坟上把祖先请回家一块过年,到正月初三的下午,再把祖先送回去。
    吃年夜饭(团圆饭)
      在骆驼巷村,农民依然很看重吃年夜饭。一般当地的年夜饭一定要有大块的肉,再做上些凉菜,准备几瓶酒,农民辛苦了一年,总要好好地吃上一顿肉。很多农民的娃子盼着过年,就是想吃大块的肉,一些农民认为,过年就是吃肉解馋。不过现在过年杀猪的农户越来越少了,大多数农户都是买肉吃。
     随着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日渐增多,一定要在大年三十赶回家乡吃年夜饭的习俗也被渐渐淡化了。我走访的不少农户家,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并没有回家过年,有些在固原市上学的学生,还专门利用假期勤工俭学。
    迎灶神
    在骆驼巷村的除夕夜,不少农民家还保持着“迎灶神”的传统习俗,只不过这个传统习俗被越来越简化了。据当地农民介绍,农历腊月二十三这天要打扫卫生,晚饭前要送灶神。送灶神的时候,要在炉台的灶眼里烧些纸钱,在炉灶边上放些馍馍之类的食品,再插上几根香,到农历大年三十的晚上,再把灶神接回来。在许多农民的心目中,“灶王爷”依然是一个不可以怠慢的神。
    守岁
    除夕夜不睡觉,一直待到正月初一的天明,这叫“守岁”。骆驼巷村的农家,除夕夜除了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外,还要包饺子、放鞭炮。差十分钟零时,我们爬上了刘庄自然村对面的山,感受了一下这里新年到来时的气氛。在这个偏僻的山村,无论是鞭炮的响声,还是花炮的闪亮,都是零零散散的,但它们毕竟打破了山村沉寂的夜空。在骆驼巷村,自从通电以后,农民习惯把除夕夜的灯一直点到正月初三,星星点点的灯光在黑夜中别有一番年味,而真正通宵“守岁”的农民则越来越少了。
    迎喜神
      骆驼巷村正月初一的早上格外安静,上午9点钟,才断断续续听到人们的走动声。通常,这里的人们习惯在初一的早上吃饺子,然后穿得干干净净地去庙前迎喜神。上午10点半,我们亲眼看到了樊庄自然村迎喜神的场面。在热闹的锣鼓声中,村民们面向喜神来的方向下跪,烧纸钱、烧香、放鞭炮,祈求喜神给他们带来好运和幸福。尽管外面刮着四五级大风,年轻的妈妈们依然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出门迎喜神。据骆驼巷村的王主任说,这个村里的汉族自然村都有庙,每年的除夕下午到正月初三、正月十五、正月二十三,庙都开着,人们可以去庙里烧香跪拜,祈求吉祥。
    拜年
    骆驼巷村的正月初一,也是家家户户拜年的日子,这个拜年大都是每个家族范围的,一般是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
    在骆驼巷村,除了有工资收入的家庭外,一般给的“压岁钱”是10元左右,生活比较困难的农户也有给一两块钱的,还有不给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