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华]农民的时间感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6:11:10 中国民俗学网 王加华 参加讨论
我们谈到时间,当然了解,听别人谈到时间,我们也领会。那么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1。 这是圣奥古斯丁在谈到时间时曾说过的一句至理名言,其中道出了他对于时间的莫大困惑。的确,虽然我们人人都生活于时间之中,无时无刻不在经历时间的流逝,似乎对于时间是非常之熟悉。但时间究竟是什么?恐怕又没有人能真正说得清楚。因此,对于时间,正如法国著名哲学家柏格森所说的那样,我们不可以深入理究,只可直觉与体验2。 人类对于时间的体验,大体可分为两类,即标度时间经验与时间之流经验。标度时间经验是对于事件定时定位的时间体验,是出于计时的需要,如一年分四季、二十四节气,一天分为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但标度时间经验又并非仅仅是计时体系,而是包含有丰富的自然情境、形势和场,渗透着特定的含义。如《 吕氏春秋·十二纪》所云:“ 春言生,夏言长,秋言收,冬言藏。”时间之流经验是关于人生短促或者无聊的感叹,是对时间之流变的感悟。其更多地是一种生命体验,如紧张忙碌时,时间转瞬即逝;生活无聊时,又觉得时间过得太慢3。 对于两种时间体验,就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言,标度时间经验与我们的关系可能更为密切一些。标度时间经验是人类在与环境的协调经验中产生的,目的在于确立某件事情与某种环境条件、情景状态的内在关系。因此,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背景的人群对待时间的态度或观念也会有所不同4。正如爱德华·汤普森所说的那样:“时间标志法取决于不同的工作条件及其与‘自然’节奏的关系”5。基于此,下面我们就以山东省淄博市聚峰村为中心,具体看一下处于特定自然环境与经济条件下农民群体之时间经验是如何表达的6。 一、聚峰村概况 聚峰村位于鲁中山地中段,是一个包含有十一个生产小队的行政村,隶属于淄博市淄川区淄河镇,东距镇政府驻地约4千米。全村由十个自然村所组成,四面环山,周围山峰聚集,故名“ 聚峰”。十个自然村沿一条山涧从东北向西南依次分布于山谷之中,总长度约15华里(事实上有10、15、20三种说法),体现出比较明显的山村特色。 全村现在籍人口1100多人,而原有人口将近2300人,只是前些年为响应政府号召,搬迁出去1100多人。这些外迁的人口,主要分散在附近一些乡镇。之所以搬迁,是政府考虑缩小城乡差距,因而把一部分山区的人口搬到工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去。现在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在村者很少,总数几乎占到人口总数的一半7。打工的地域范围主要在周边地区,主要是从事工厂之类的工作。这些外出打工者,一般出去就是一年,并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有些人家是全家都外出打工,如在聚峰三队就有这么四、五家,土地则让给别人耕种。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大家觉得种地不划算。 聚峰村居民传统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另外就是少量林木业。全村的可耕地几乎全部为山地,都是一辈辈慢慢开垦出来的,从山脚向半山腰逐渐推移。每一片土地都有自己的特殊名称,主要以这些土地所在位置的名称来命名,如石孩崖、大东磂、梯子崖等,平时村民们就用这些名称来指称某一个地方自己家的土地。由于青壮年大都在外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大量减少,因此很多土地都被废弃而荒芜了,现在都栽上了树。目前,淄博市某房地产公司在聚峰村搞旅游开发项目,又进一步影响到了村里的农业用地情况。 本村现在主要的农作物为小麦与玉米。以前玉米种植不多,主要作物为谷子与高粱,为这两种作物都不怕旱,能适应山地的干旱环境。谷子、高粱外,另外就是小麦、玉米及大豆等,另外棉花也曾有少量种植。本村现在没有任何的水利设施,农业生产纯粹是靠天吃饭,因而受天气状况的影响非常大。我们在本村做实地调查时,正值小麦收获时节。据一些村民称,由于天旱,今年很多人家的小麦可能仅够换回麦种来。以前也曾兴修过一些水利设施,就是“ 铁姑娘洞”,主要是在农业学大寨时期进行的。当时是由附近的东平、淄河与西河等几个乡镇联合修筑的,目的在于把附近水库(大河水库) 的水引到各村。但修成后,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只利用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就不再应用了。就聚峰村来说,似乎并没有利用铁姑娘洞的水来浇灌过土地。具体原因据说是由于水的价格太贵了,大家都浇不起。 二、节气:传统农业生产的主要时间标准 农业生产是一项季节性非常强的生产活动。一年之中,从农作物的播种到收获,各个工作环节必须要顺应农时而逐项展开。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了农时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如《吕氏春秋·审时》:“凡农之道,厚之为宝”。叶世昌先生认为,“厚”在此很可能就是“候”的假借字8。此后,历代的农学著作亦都有所提及,如西汉《氾胜之书》、南宋《陈旉农书》、元《 王祯农书》、明马一龙《 农说》等。在这其中,又以王祯的论述最为直观:“ 四时各有其务,十二月各有其宜。先时而种,则失之太早而不生;后时而艺,则失之太晚而不成。9”“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的农谚,更是充分说明了延误农时的严重后果。 农业生产活动必须要顺应农时,那么传统时代的劳动人民在没有今天先进仪器的条件下又是如何把握农时的呢?也就是说,农民开展各项生产活动的时间标准是什么呢?由调查中我们得知,主要的时间标准就是节气。按照向我们提供情况的桑老先生的说法就是:“种地主要是按节气来,到了什么节气就该种什么庄稼”10。当然,就以节气作为农业生产的时间标准来说,并不仅仅只有聚峰村如此,对全国其他地区来说情况亦同。如在江南地区,农民就主要是以节气作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准则11。对此,费孝通先生根据其在江村的实际调查也早已指出过:“农民用传统的节气来记忆、预计和安排他们的农活。12”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陈华文]简论文身的审美动因
- 下一篇:[刘冬梅]族群标识与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