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江风]汉画的民俗文化价值与观念基础(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11:11:04 学苑出版社网站 陈江风 参加讨论
在中国,生殖崇拜从母系氏族社会便已经开始,男根、女阴崇拜在中国考古史上可以找到大量证据。从历史的祖述来看,伏羲、女娲同属三皇。然而,这种生殖崇拜的意义是从何时开始附着于伏羲、女娲二神身上则已不可确考。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文字材料是《楚辞·天问》:“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屈原所见到的祠庙涂绘的神明图像在《鲁灵光殿赋》“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关于汉代壁画的记载中得到证实,更得到各地汉画图像实物的印证。作为对偶神,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神话在生殖方面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古人对这一意义的理解与阐释集中表现在汉画像中的伏羲、女娲交尾的图像。山东、河南、四川、甘肃等地都有这样的图像发现。在嘉祥县武氏祠的伏羲、女娲交尾图中,还夹有活泼可爱的小宝宝的形象。这些文物图像褒扬生殖的意义直观而明显,起源极古,流传至今。今天,淮阳太昊陵庙会上的“担经挑”舞蹈中仍保留有曲折变化的交尾象征性表演。此间保留的这种古俗的另一形式是“摸子孙窑”和“拴娃娃”、“烧旗杆还愿”等。“摸子孙窑”以手触石窑的形式表现,实质是性交繁衍活动的象征性置换。而至今人们到太昊陵去“拴娃娃”求子,则是生殖崇拜原始风俗中接触巫术与模拟巫术表现形式不断置换变形后的遗留。这些由神话演变成的民俗,像一条巨大的纽带,联系着古今。究其原因,生殖繁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课题。而伏羲、女娲的生殖神性是华夏民族这一要求的集中体现。由此,伏羲、女娲神话以及对此二神的偶像崇拜灌注了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承传不息,沿以至今。 其三,伏羲、女娲神话体现着中国哲学的基本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原型,这是它长期流传的又一重要原因。当先民们从茹毛饮血的穴居生活中走出,开始刀耕火种的创业时代,日出劳作,日入归眠的生活节奏,冬季严寒、夏季暑热的强烈对比,以及对于人类男婚女嫁、物的雌雄繁衍的朦胧认识等等,使先民们萌发出相互对立的一组组概念:阴阳、清浊、雌雄、牝牡——由此渐次发现了世间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升华成为哲Х冻耄并进一步拓展成为以阴阳五行为代表的哲学体系,以之解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最常用的传统哲学概念要属阴与阳。而在民俗文化的实际运用中,伏羲、女娲早已不仅仅是两个具体的祖先神,他们在文化的蒸馏过程中被抽象化为类的概念,抽象化为阴阳哲学概念在人类中的代表。在这一对具体的形象身上,寄寓了社会人生各种丰富的情感与象征意义。这种丰富的文化意蕴,可以通过战国以来的画像得到揭示。通过历代帛画与汉画像的概括,我们可以开列出伏羲、女娲颇富哲学意义的图像学标准配置: 伏羲—规—圆—天—太阳—阳性—男人—丈夫 女娲—矩—方—地—月亮—阴性—女人—妻子 通过这些图像在墓葬中的位置,可以分析出其本身所蕴含的夫妻好合、阴阳和谐、福佑子孙、祈望天与人、社会与自然平衡协调的愿望,以及解释“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社会伦理意义等等。哲学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的学问,是对上述三者的高度概括。作为文化原型,伏羲、女娲这一极富哲学意味的概念意蕴,通过上述主要意义的深层揭示,更容易使我们深入理解中华文化注重教化、极富象征意义的文化特色。在民俗实践中和汉画像中,作为阴阳哲学概念来运用的伏羲、女娲,作为中华文化形象的哲学语汇,揭示着自然界、人世间的深刻道理,象征着民族文化中和谐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追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