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勃]《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之端午节(7)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5:11:27 作者提供 张勃 参加讨论
七、其他 除了上述活动外,各地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节俗: (一)诗会 在台湾省,端午节也是诗人节。 本省各县市常举行联吟大会,其地点多于县市府所在地,或名胜风景区。届期,各地骚人墨客聚集一堂,击钵吟诗,别饶风雅。盖屈原为中国古代最伟大之诗人,其作品迄今犹为文坟圭臬,故借此以为纪念耳。在日据时期,且多组织诗社,效屈原之忠贞而不忘宗国者,本县(指苗栗县)之栗社,其著者也。[22] (二)卜年 在天津、河北、山东等地,俗以端午节这天下雨,就有虫灾。如河北新河有谚云:“五月单五早昕下雨淹,上火下雨旱,晚上下雨粘虫蛋(虫灾大也)。” 浙江衢州一带,把五月五日视为药王神农的生日,以该日阴晴占卜年成的好坏和药品的质量。 (三)祈雨 北京平谷一带,若遇天旱,妇女们就聚在一起,到河里洗簸箕,以求雨泽。 (四)吃犒劳 在辽宁辽中,端午节前,农家以酒食犒劳佣工,并放假一日,以资休息。 (五)验正午 安徽和县一带,端午节这天在庭院中插筷子以验正午。 (六)染指甲 江西吉安的妇女采金凤花染指甲 (七)克仗斗石 在东北某地宝鞍山两侧的荣王屯村和芳台窝堡村,端午节有克仗斗石的民俗。 许多年来,“克仗斗石”通常首先都是在早晨由一些十二三岁的男孩子们到山上相互“叫阵”,一边“叫阵”一边扔石头玩儿。大约10点钟之后,再由年纪稍长一些的小伙子们陆续把他们换下阵来,开始正式“克仗斗石”……约莫到了11点靠近晌午时分了,双方就会自动停“克”,各自回村吃过节饭。直到午后大约两点以后,几乎全村便都停犁,挂锄,连一些小商业门点也都关了门,纷纷上山去…… 起初的“克仗斗石”只是两村村民以石为兵,相互攻占对方的山头,如不尽兴,双方商量再拉开一定距离,开始再一轮的“克仗斗石”,如果万一“被俘”了,就被多人拉起四肢在山顶上“墩屁股墩儿”,大家一阵戏谑、哄笑之后散去。 在克仗斗石的过程中,难免有被克伤克残的,但被克的村民无怨无悔,从不记仇,也不报复。第二天,两村村民往来如常,亲热如故。 据调查,这一习俗已有至少百年的历史,除了1960、1961年人们挨饿时暂停了两年外,此俗一直没有停止过。近年来,“克仗斗石”发生了很大变化,“恶战似的‘克仗斗石’越来越激烈,往往造成双方伤残,其他损失也越来越严重。就这样,原本的一种地方性、‘局域性’、小群体的,并无负面影响的节日娱乐民俗便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有碍社会秩序的、具有负面影响的陋俗、恶俗。”[23] (八)五月朔祭神 在山东潍坊,五月一日,为城隍神出巡之期。仪仗鲜明,木工、铁工等行均各有旗帜鼓乐。神像以八人肩舆舁之,舆前扮有执香炉童子及鬼判之类,重要街衢经行殆遍。沿途搭高棚,陈列古玩、花木不等,为延神憩止之所,叫做“中和”。祭祀者极其恭谨,枷锁铿然,赭衣满路,或为父母病,或为自己病许愿,叫做“代罪”。出巡期间,游观者甚多。民国以除,此举渐废。 又在四川乐山,初一日,俗赛炎帝会,首曰神农,居北关外之泌水院。每年这天,城区内外各庙轮流迎赛,演剧数日,到初六、七日方才各奉神而归。想迎神,必须提前一年或数年悬牌。 注释: -------------------------------------------------------------------------------- [1] 参见高丙中:《端午节的源流与意义》,载《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233-254页,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2]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344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3] 《太平御览》卷31。 [4]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1015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5]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1118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6] 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27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7] 萧兵:《中国文化的精英》,245-246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8]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5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9] 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657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10]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1242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11]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380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12]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1589-1590,1628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13]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1321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14]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15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15]丘桓兴:《中国民俗采英录》,243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16]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1207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17]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1015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18]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137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19]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843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20]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1279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21]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5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22]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1540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23] 曲彦斌:《宝鞍山端午节“克仗斗石”民俗探析——关于东北某地端午节械斗性“克仗斗石”陋俗的田野调查》,载《民俗研究》64-79页,2003(3)。 (本文为《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的章节,出版时略有不同。 详见齐涛主编、叶涛副主编:《中国民俗通志》丛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