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专家话清明:春风拂过的假期


    明天,全国人民将进入“清明小长假”,开始春节长假后的第一次三天的连休。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在清明节期间,除了缅怀先人外,还有踏青的习俗。那么,今年清明小长假,您怎样度过?去扫墓?去踏青?在家调养身心?或是已将时间安排满了,每样活动都不落下?
    无论您有什么样的计划,先请听听几位不同行业专家对清明节的解读,在他们的话语里,或许您会体会到如何度过更加有意义的一个清明节。
    传统篇
    主题:行走历史 莫忘先贤
    嘉宾:著名人文学家、第八至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
    “清明节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个是纪念先人,带着悲伤的缅怀,另外一个是踏青春游,放松心情、接近自然,自古以来,清明都是‘悲欢结合’的一个节日,这也体现了阴阳的平衡吧。”作为将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积极推动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李汉秋先生从传统的角度谈了他对清明节的一些体会。
    “首先说缅怀先人。生者缅怀已逝的先人,慎终追远的同时,也希望后人将来能缅怀逝去的我们。这是一个接力棒,代表着家族甚至整个民族的传承。”李先生说,中国人有根深蒂固的敬祖、寻根思想,所以致使海外华侨、华人,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不管多么遥远,清明节总会有归乡祭祖的习俗。
    李汉秋说,更应该提倡的是,在缅怀家族先人的同时,莫忘为我们国家、民族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贤。曾有北京网友提议,如果清明节不想走得太远,清明小长假就近走访一下名人故居是很不错的选择。四月的鲁迅故居,正是丁香胜放、刺梅飘香的时节,整个院落弥散着清淡的花香,更觉幽雅;茅盾故居可以看到茅盾先生生前种植的葡萄;郭沫若纪念馆可以听到郭沫若与“妈妈树”的故事……“我也想说,清明是我们民族传统的节日,一位先贤就是一段历史,就是我们民族文化中非常宝贵的精髓。”
    李先生说,现在很多地方非常重视这一点,比如在北京,已经连续三年在清明节期间推出“清明时节 缅怀名人 走进故居”主题系列活动。“我很赞同清明小长假期间,借着春回大地的好时节大家走出户外去郊游,这有益于民族健康,有益于修身养性,可是如果能利用一天的时间,去凭吊一下我们的先贤,去感怀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甚至对人类所作的贡献,那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悠久的中华历史中,出现过数不清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足迹遍布祖国山河,可以说每一片土地、大小乡村都会有本土的先贤,对他们的怀念就是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就是对我们国家、民族的热爱。”
    李先生表示,近期,很多地区有重兴清明传统文化之风,如开封以《清明上河图》为由头开发了清明上河园,更进一步推出清明文化节,还有清明节发源地的山西介休连续三年开展“山西介休中国清明文化节”,3月19日,上海首届清明文化节开幕,吸引众多市民前往体验扫墓踏青吃寒食的传统清明节文化,北京也将举办“祭先农 识五谷”、“清明诗文诵读”等活动。对于这些活动,李先生认为应该充分肯定、积极推广,“要把民俗活动搞起来,让民众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
    休养篇
    主题:抓住好时节 修养好生机
    嘉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姚乃礼
    “《黄帝内经》中有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个意思就是说,春天是生发的季节,应该早睡早起,多出户外走动,适应自然的变化,调养人体的生发之气。”说起清明节,身为中医专家的姚乃礼委员首先引用了几段古籍中的话语,他说,中医学认为,天地间阴阳之气的消长,形成了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季变化,顺应这个自然变化,人也就理所当然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而清明作为春天来临的象征,更是修养身心的好时节。
    “首先是精神的调养方面。由于冬天阳光较少,人们在室内时间较长,人体阳气内敛,气机的宣发疏畅不够,精神情绪容易有压抑之感。春天来临后,自然界除陈布新,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也进入旺盛之机,要充分利用、珍惜这个时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如何“宣发”呢?姚委员说,最好的方式是走出室外,增加户外活动。“清明”这个节气标志着阳光明媚,清和景明。清明节自古就是踏青和扫墓的节日,春天走出户外,同自然界融为一体,呼吸大自然带来的清新气息,抒发冬天郁积之气,排解忧郁,保持心胸开朗、乐观向上的心态。让人体适应自然的变化,增强人体抗病能力,为一年的身心健康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