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星亮]从传统节日看古代中国人的和谐理念——以端午礼俗为例(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1:11:25 光明网-光明日报 2008-0 何星亮 参加讨论
二、冬夏至祭祀习俗与古代中国人的和谐理念 端午节源于夏至,要回答为什么民间把端午节定为第二大传统节日,首先必须熟悉夏至这一节气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一)冬至和夏至是古代最重要的节气。 夏至与冬至节气在中国最早的历法中已经出现。《夏小正》五月“时有养日”,即白昼最长的夏至日;十月“时有养夜”,即黑夜最长冬至日。关于这一点,学术界没有异议。
据史籍记述,在古代,冬至节曾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自然转化的时期,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魏晋时期,冬至过节习俗如同春节。直至现在,许多地区还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过节习俗也可能是先秦时代以冬至为岁首的中国人过新年习俗的遗留。 (二)冬夏至祭祀习俗与阴阳对立结构。 冬至和夏至都是与太阳密切相关的节气,由于太阳与火在物质上相关联,因此,在早期,世界各民族均以火来祭祀。弗雷泽指出,欧洲“两个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篝火节的日期多少与夏至和冬至恰好一致,……这种时间的相符不可能纯粹是偶然的巧合。”弗雷泽在《金枝》“欧洲的篝火节”一章中列举大量事实来说明。 在古代中国人的传统思维结构中,对立统一、对立转换的二元思维结构是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具体表现为阴阳五行对立转换的思维结构。阴阳五行观念在中国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被广泛地用以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甚至成为规定人们行为的规范,它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宗教、医学、伦理、军事、天文、历法等领域都发生了深远影响。冬至和夏至祭祀习俗也一样,受阴阳观念影响很大,与欧洲的祭祀习俗完全相反。一是祭祀地点和祭祀对象相反,冬至祀天于圜丘,夏至祭地于方泽;二是祭祀物相反,冬至钻燧改火,夏至则浚井改水。《后汉书·礼仪中》:“日夏至,禁举大火,止炭鼓铸,消石冶皆绝止。……是日,浚井改水;日冬至,钻燧改火云”。
冬至—天神—圜丘—火—改火(更换新火); 夏至—地神—方丘—水—改水(更换新水)。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完全对立的结构关系呢?笔者认为,这与古代和谐理念密切相关的阴阳五行对立结构有关。 在阴阳五行观念形成之前,中国人也许和古代欧洲人一样,冬至和夏至均用火祭。但阴阳五行观念形成之后,冬至和夏至祭祀习俗又有所不同,并按阴阳五行观念来安排祭祀。 阴阳五行说,可分为阴阳说与五行说,两者相辅相成,五行说必合阴阳,阴阳说必兼五行。阴阳五行说认为,阴阳支配万事万物,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或是人类自身,阴阳和谐便平安吉祥,阴阳不调便会发生天灾人祸。较重要的节日都是重要季节转换时间,端午节之所以在夏至期间,是因为夏至在以农业为主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地球自身运转的关系,太阳光照射大地的位置也不相同。太阳出没的迟早,昼夜的长短,光热的强弱,随四季而各有不同,从而形成气候的变化。变化最为明显的是二分、二至。夏至昼长夜短;冬至昼短夜长。而春分和秋分则一样,昼夜长短一致。由于太阳的变化对人类影响极大,尤其是冬至和夏至,太阳在两至中完全相反,因此格外受到重视。 冬至与夏至不仅昼夜长短截然相反,而且气候和相关灾害也正好相反,冬至与寒冷和雪灾相关联,夏至与酷暑和水灾相关联。在古代中国人看来,春分和秋分期间,气候较好,自然灾害较少,人患病和被虫蛇伤害也少,是因为春分和秋分昼夜长短均衡的原因。而冬至和夏至后各种自然灾害频繁,是自然界阴阳不调造成的,是昼夜长短差异很大造成的。因而,冬至和夏至是不正常的节气,是“阴阳争”和阴阳冲突的节气,是危险和不吉的节气。 为了驱除灾害和避毒去邪,阴阳不调的节气就必须举行各种驱邪和祭祀活动,以祈求阴阳调和。“冬至祀天于圜丘,夏至祭地于方泽”,成为历朝帝王重要的祭祀仪式,冬至祭天在南郊,夏至祭地在北郊。阳为天,阴为地。夏至虽阳气达到极盛,却是阴气开始回升之时;冬至虽然阴气达到极盛,却是阳气开始回升之时。冬至之所以 要祭天,因为冬至阳光微弱而短暂,是阳衰阴盛的节气,必须以阳性的物质进行祭祀,以加强阳的力量,改变阳衰阴盛的结构,使之阴阳均衡。 我国古代有冬至燔柴祭日的习俗,以“迎长日之至”。其祭祀习俗可能与印第安、印加人和欧洲人在冬至举行加强太阳力量的巫术仪式类似。北美一些印第安人在冬至来临时,便认为太阳正在疲倦,要用巫术的火堆加以鼓舞。仪式在夜晚降临时开始,把立在松枝篱笆空地中间的巨柱点燃起来,并一直烧到天亮。这时,一些太阳的模仿者头发披在肩上,身体涂上白黏土以象征太阳的白色,手中拿着羽毛装饰的舞棒,围着火堆排成紧密的行列跳舞。他们从东到西来回移动,模拟太阳运行。仪式一直持续到黎明。 秘鲁古印加人把阳历6月24日定为南半球的“冬至”日,并在这天举行祭太阳神的庆典。欧洲的英格兰、法国、德国和南斯拉夫的传统中,直到19世纪中叶还保留古老的冬至篝火会,他们用圣诞树、圣诞木或圣诞柴在室内点火。 而夏至正相反,必须以阴性的物质进行祭祀,以增强阴的力量,改变阳盛阴衰的结构,使之阴阳调和。古代帝王在有水的“方泽”举行祭祀仪式,以及端午节期间众多的水上活动如龙舟竞渡等。南方许多地区和台湾汉人在端午节午时(正午)到水井打新水,更换家中水缸中的食用水等习俗,其目的是增强阴性的力量,祈求阴阳调和。 夏至之所以受到古代中国人特别的重视,除了日长夜短和天气炎热等自然现象之外,还有其他多方面的原因。其一,夏至之后,各种自然灾害较多,尤其是水旱灾害。雨多成涝,雨少成旱,对农业为主的古代中国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而五月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节气,是决定一年丰歉的节气。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人十分希望风调雨顺。端午节和夏至或分龙日期间的各地龙舟竞渡和各种求雨仪式,其最初的主要目的是祈求水神保佑,祈求五谷丰登。其二,夏至期间,由于季节转换,气候对人体影响很大,人们容易生各种疾病。虫蛇、蚊虫等动物也于夏至后开始活跃,对人体伤害很大。因此,古代中国人把仲夏之月称之为“恶月”。 端午和夏至日的祭祀活动大多与“水”等阴性事物相关的节气,具有明显的扶阴抑阳和辟虫、解毒、禳祓的意义。 据上分析,冬至与夏至祭祀的事物均与阴阳有关。冬至是阴盛阳生之节气,祭祀的事物均与阳性事物相关,祭祀对象为天为太阳,祭坛为圜丘,祭祀方位在南郊,以火从之;夏至是阳盛阴生的节气,祭祀的事物均与阴性有关,祭祀对象为地,祭坛为方泽,祭祀方位为北郊,以水从之。 画家李滨声所绘的各种端午节风俗画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叶瑞昕]借墓游春的民俗学考察
- 下一篇:[陶立璠]端午佳节话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