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王恬]春节文化的地域特色和活态保护(3)


    三、泰顺百家宴:春节的高潮和尾声
    泰顺县人称“浙江的西藏”。独特的地形地貌,导致了旧时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但同时也使传统民俗文化得以较好的保存。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也是尾声,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均相差不多,以吃元宵、观彩灯最盛行。但泰顺元宵节的“做元宵福”有其独特之处。
    一千多年前,泰顺三魁镇张宅村的先民为了躲避战乱,从河北迁徙到此定居。先民由北方迁移越地,原本元宵节时在祠堂聚族而餐,后来逐渐从越俗而称为“做福”、“做元宵福”。北宋年间开始,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族人就会相聚在祠堂,置办几桌酒席,边吃边商议族里要办或要解决的事情。这样,一则体现了家族的民主和凝聚力,二则来年族里要做的公益事情也在这个场合商定拍板。当时这种聚餐形式,民间叫做“吃祠堂饭”,后来在叫法上慢慢有所改变,叫“做福”,也叫“做元宵福”。这一习尚,即使在文革期间也没有中断,近年来规模大了许多,名称也由“元宵福”改为“百家宴”。吃祠堂饭是百家宴的雏形,张宅村是百家宴的原发地。
    2009年三魁镇元宵节的百家宴,原来打算一千五百桌,但最后还是突破了,共办了一千七百余桌,仅张宅村就办了二百余桌。作为一种民间自发的并带有浓郁地方民俗文化烙印的泰顺“做元宵福•百家宴”,之所以千百年来长盛不衰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主要还是由于它迎合了人们企盼平安吉祥、团圆幸福的美好愿望。
    不同的生态环境对文化的衍生与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并产生了独特的文化视点。泰顺连绵的山峦、纵横的溪流、复杂的地貌、因地制宜营造的民居、独具风韵的古廊桥,为百家宴的繁衍提供了土壤,并由此孕育了精采纷呈的地方特色文化。百家宴作为泰顺一种万民同乐的文化符号,不仅使人们获得了精神和心灵的慰籍,同时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文化载体,也具有重要意义。
    节日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保存历史以满足人们对昔日文化的怀念,更应该从精神层面上去延续它的文化精髓。腊月风情节、百家宴等一系列当地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节日文化的载体,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人们的精神风貌。
    春节作为一项代代相传的传统习俗,体现出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重构、合理利用,确实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无论如何,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携带者,只有通过保护传承人这个载体,民俗文化才能得以延续。所以,我们必须完善保护机制,健全传承机制,特别关注传承人的保护,并由此开展多种形式的传承、创新活动,使我们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相得益彰。
    ①米酒是早就做好的. 农家在农历十月初十前后三天, 家家户户都要自酿米酒, 一般人家要做一百斤糯米的量. 当地百姓认为, 十月初十酒仙下凡, 做出来的酒味道好, 酒酿多, 出酒率高. 按现在的说法是, 十月的气候最适宜酿酒.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