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调查:春节回家需要理由吗?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2:11:18 人民日报 2012年01月20日 记者 苗苗 商旸 左 参加讨论
“在哪过年啊?”“回家吗?”“车票买了吗?”农历龙年将近,围绕过年的发问,取代了“你好吗”,成为最流行的问候语。 人民日报社会版与人民网强国社区共同推出的调查显示,回老家过年仍是主流选择,但过年方式和选择已逐渐发生变化。 对一些时髦的小青年来说,回老家过年,不再是往昔的“刚性需求”,选择留在城市过年、错峰回家、外出旅游或将父母接到大城市过年的网友日渐增多。 探望家中老人 六成半选择回家 1月18日,人民日报社会版与人民网强国社区联合推出“回老家过年是刚性需求吗”调查。 调查显示,截至1月19日18时,选择回老家过年的网友占65.6%,其中近六成是为了“探望家中的老人”,“和亲戚朋友聚会”、“体味年味乡情乡音”也是重要原因。 这说明,对大多数人来说,春节体现的仍然是孝老爱亲的传统精神,与父母、家人的团聚是春节最大价值所在。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借由春节体会因城市或异乡生活而日渐陌生的乡情乡音,也成为重要的慰藉。 34.4%的网友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不回家”,主要原因是“回家负担太重”。 “一想到回家要花的钱,我都头疼。”在北京工作的白领小魏向记者罗列了让她颇为头疼的开支:“回家总得带点年货、挑点礼物吧!加上给各家孩子的压岁钱,一个月的工资转眼就没了。” 像小魏这样为人情开销所累的人不在少数。有不少人呼吁,应该给春节“减负”。 此外,11.7%的网友因为买不到车票,被动选择不回家。 不过,主动选择以其他方式过年的网友也不乏其人,如14.6%的人表示“希望享受假期”,12.8%的人打算“接父母到大城市过年”,还有一成网友选择错峰回家。 不难发现,回老家过年仍是被普遍认同的过年方式,但已然不是唯一方式。 人口结构改变 团圆内涵更丰富 在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开饭馆的老张,今年就打算留在北京过年。一是因为火车票难买,二是因为女儿跟着他和妻子在北京读书,下半年要升初中了,索性就在北京过年,“一家人在一起,在哪过都一样啊!” 老张的话里,传递出一个简单的共识:团圆,是春节不变的主题,但团圆的定义在不断拓展,选择也更加多元。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像老张这样,在城市里安下家的外地人,选择留下过年的比较多。 调查显示,在外地求学的大学生选择回老家团圆的较多,在城市生活多年、成家立业的中年人则更倾向于留在城市;在农民工中,新进城打工,或者家人不在身边的,更倾向于回乡探望家人;在城市中工作多时、一家人都在城市安顿下来的,选择留在城市的也大有人在。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达到6.9亿,占总人口比重的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 经过30余年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城市求学、求职的人不断增加,有不少已经在城市安家,生活重心也早已从故土转移到了城市,城市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日益取代了乡土记忆。在眷恋乡情亲情、向往恬静闲适的同时,城市生活的便利和热闹也对很多人构成了吸引。 回乡亦可,接家人来城市亦可,举家旅游亦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和时间的推衍,人口结构悄然转变,也改变了传统的节庆观念和节庆习俗。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刘晓峰]寒食不入日本考
- 下一篇:[金荣华]年节的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