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民意调查:春节回家需要理由吗?(4)


    快递员小林
    团圆不赶春运 能省钱又能赚钱
    本报记者 左娅
    “我把钱都攒着,等天气暖和了,接二老来北京看看,多好!”
    现在正是快递“春运”高峰期,申通快递北京运转中心操作员小林忙得“简直就要飞起来了”。
    小林每天的工作,就是将各个网点运来的快件按收件人地址分到不同的笼车里。
    “今年春节我不回家了。”小林说,“我一边分件就一边想啊,这和避开高峰期寄快递是一个道理。啥时候回家不是团圆啊?何必非要挤春运呢!”
    为了说服翘首期盼了一年的父母,小林算了笔经济账:来回火车票要四百六七。大过年的,七大姑八大姨都得串到,买礼物少说也要千八百。小辈过来拜年,压岁钱得给吧?100块钱现在你都拿不出手。家里五个小辈儿,就是1000多块啊。再加上朋友聚会什么的,里外里算下来,这个月就算白干了。要是不回家呢?一天给100块钱补助,值满七天班还另外奖励100块钱。春节期间快件少,值班不累,食堂伙食也好,每人还给发一箱水果。
    “我把钱都攒着,等天气暖和了,接二老来北京看看,多好!”小林说。
    父母终究是心疼儿子,听小林这么一讲,赶忙说春节甭回家了,把钱省下来多买点好吃的,可别瘦了。
    小林嘴里说着“好,好”,眼眶却已经湿润了:“其实,背井离乡辛苦一年,谁不想回家跟老人过个团圆年啊?可我们做快递的要都回家了,这堆得小山似的包裹谁送啊?多少个家庭要失望呀!”
    小林背过身去,轻轻地说,他的新年愿望就是多干活儿多挣钱,把爸妈接来北京,以后天天都团圆!
    【延伸阅读】
    民生观:团圆在岁月中流变
    李智勇
    回老家过年,不仅仅是探亲思乡等具体原因,还有更深层的集体心理在驱动,甚至关乎“生活的意义何在”这一宏大命题
    中国的春运,有人戏称为“人类迁徙史上的奇迹”。31亿人次在路上,交通不堪其重,人亦不堪其累。每年都折腾这么一回,受不上这个罪还不舒服,到底为了什么呢?
    除探望父母、再温乡情外,应该还有别的原因。
    《礼记》中记载:赵武新屋落成,大夫张老跑去祝贺说:美轮美奂呀!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赵武赶紧答谢:愿能像您说的那样,“全腰领以从先大夫于九原”,全须全尾活到老呀!
    致辞和答辞之所以流传,是因为说到了人们的普遍心理上:“聚国族于斯”、“全腰领以从先大夫于九原”,换个说法,不就是“居家团圆”、“平安到老”吗?
    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家不仅是场域,更是价值。甚至可以说,是重要目标,是生活的意义。团圆,不是简单相聚,而是对这目标和意义的再确认和强化。家的价值,兴盛于传统宗法社会,又在新时代里获得了新内涵。
    传统社会,家国同构。“齐家”被视作“平天下”的前奏。家作为公共伦理而存在,甚至带有某种终极价值的色彩。这种价值统照了人们的行为模式,甚至在传统社会瓦解后,生活方式上的巨大惯性犹存。
    当下中国,在不少人的感受中,都市生活往往是冷冰冰的、原子化的。城市中的打拼能带来丰厚回报,可总觉得差那么一点儿幸福的感觉。农耕时代既然日薄西山,那么,择段时间再重温一下那种醇厚和亲密吧!这便是春节团圆的魅力所在。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改变也悄然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现,幸福可以在举家团聚的餐桌上,也可以在精神自足的书桌前;可以在亲族和睦的热闹中,也可以在四海遨游的适意里。生活意义这道题,答案更加多元和开放了。
    与现代都市生产生活方式相配套的伦理和美学,也在持续酝酿、生成之中。生活况味多元多样,意义体系建构不一,团圆的内涵必然也会在扬弃中吐故纳新——不妨静静期待它在新的历史坐标系上的涅槃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