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从《聊斋志异》看清初的物质文明(2)

这个故事的大背景是:梅毒起源于美洲,1493年哥伦布首航美洲返航后,梅毒被传入西班牙,很快在西欧传开。1498年达·伽马船队把梅毒带到印度,然后传入东南亚。传入中国的时间大概在16世纪初,明正德年间俞弁的《续医说》(刊于1522年)最早明确记载:“弘治末年,民间患恶疮,自广东人始。吴人不识,呼为广疮。又以其形似,呼之杨梅疮。”中国医家潜心探索治疗办法,汪机、李时珍之后,明末陈司成主张采用汞剂和砷剂来治疗,写成《霉疮秘录》,于崇祯五年(1632)刊行问世。
    蒲松龄是个杂家,编写过各种书籍作品,其中属于医药类的有《药崇书》、《伤寒药性赋》,与医药有关的有《草木传》等。《聊斋》中,亦有《医术》、《太医》、《药僧》等谈医药的篇章。他的描写说明清初医家已经在摸索用含矿物质的山泉来治疗梅毒。不过,战胜梅毒是个长期的过程,直到20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著名的抗梅药六〇六(胂凡纳明),梅毒才终于可以被彻底治愈。
    对断肢再植术的向往和尝试
    《诸城某甲》载:
    其邑中某甲者,值流寇之乱被杀,首堕胸前。寇退,家人得尸。将舁(yú,抬)葬之,闻其气缕缕然。审视之,咽不断者盈指。遂扶其头,荷之以归。经一昼夜始呻,以匕箸稍稍哺饮食,半年竟愈。又十余年,与二三人聚谈;或作一解颐语,众为哄堂,甲亦鼓掌。一俯仰间,刀痕暴裂,头堕血流,共视之,气已绝矣。
    《聊斋》中的一些篇章,是作者搜集采访民间传说故事,加以整理后修饰润色而成。“至谓作者搜采异闻,乃设烟茗于门前,邀田夫野老,强之谈说以为粉本,则不过委巷之谈而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这个故事反映了人们对断颈再植的诉求:脖子基本被砍断了,只剩下比手指粗点的咽管没断,经过调养居然痊愈了,十多年后不小心,旧伤复发而死。但在医学上,断颈再植目前尚未实现。
    《聊斋》中亦谈到了断肢再植:
    生急捉虎耳,极力伸臂入虎口,以代锦瑟。虎怒,释女,嚼生臂。脆然有声。臂断落地,虎亦径去。……生忙遽未知痛楚,但觉血溢如水,使婢裂襟裹断处。女止之,俯觅断臂,自为续之;乃裹之。……解裹,则臂骨已续;又出药糁其创,始去。……臂愈,女置酒内室,以劳之。(《锦瑟》)
    可能清初已有医家尝试着进行断臂再植,但限于当时的医学水平,说再植成功也仅仅属于美好愿望和文学创作。不过,断肢再植今天已逐步变成现实了。1963年,我国医生陈中伟(1929-2004)施行前臂再植手术成功,被国际医学界誉为断肢再植奠基人。
    《聊斋》既为我们留下许多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文学故事,也留下了反映清初物质文明和社会生活的一些重要历史资料,正如同毛泽东所说,“《聊斋志异》可以当成清朝的史料看”(徐中远《毛泽东续评五部古典小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