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耐冬]唐朝春节的人情味儿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2:11:50 光明网-《人民论坛》201 张耐冬 参加讨论
节日有长假,对于官员而言是一种放松,而皇帝却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从岁除到元正,一天一夜,是皇帝最忙的时候。出于对民间守岁风俗的重视,每到岁除之时,唐朝的皇帝们都要与贵戚、重臣们聚会宴饮以笼络感情 中国的文化绵延日久,每个时代的节日都有不同的过法。作为古代最为繁盛的时期,唐朝的春节自有其特点。 唐朝皇帝没有春节长假 唐代的官僚机构较为完备,围绕着官僚队伍的日常工作与生活的各项制度也建设得较为合理,节假日的设置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所说的“春节”,即唐代的“元正”(也称元旦、元日)是可以享受七天长假的,而与之地位相当的,是冬至假期。按照当时的历法,元正为一年之始,正有除旧布新、一切重头开始之寓意,而冬至是古代节气中最早确立的一个,又是自西周以来举行祭天拜祖的礼仪大典之日,故而与元正双峰并峙,成为节日假期中最长的两个。 在元正的前夕,还有一个重要的日子,就是“岁除”(也称“除夜”),即今天所说的除夕。除夕守岁,彻夜不寐,直待元正日破晓,在欢乐中迎接新年的到来,是唐人就已有的庆祝形式。 节日有长假,对于官员而言是一种放松,而皇帝却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从岁除到元正,一天一夜,是皇帝最忙的时候。出于对民间守岁风俗的重视,每到岁除之时,唐朝的皇帝们都要与贵戚、重臣们聚会宴饮以笼络感情。 在唐中宗景龙二年的除夕,中宗命中书、门下两省的官员与学士、宗室诸王以及驸马们“入阁守岁”,在宫中举行宴会,并奏乐助兴,还点起篝火,热闹的场面可想而知。在酒过三巡之后,唐中宗向席中的御史大夫窦怀贞询问:“朕听说卿家独居多年(窦怀贞因妻子去世而鳏居),甚是担忧。今天正值年终岁尾,应该了却这一番心事。就在今夜为你举行婚礼吧!”窦怀贞没有思想准备,只能唯唯称是,感谢中宗的关怀。过了一会儿,就有宫人准备好全套的摆设,用金缕罗扇遮着新娘的脸面,将其引至窦怀贞面前。婚礼仪式过后,新娘入内更换服装,窦怀贞定睛一看,原来他的续弦夫人是中宗韦皇后的老乳母王氏。 这对新婚夫妇在唐中宗的撮合下,于除夕之夜行礼成婚,确实颇有纪念意义。中宗对此也十分高兴,当场封这位老乳母为莒国夫人。按照当时的习俗,乳母的丈夫被称为“阿冲”,而窦怀贞也以娶了韦皇后的乳母为荣,因此他也被时人称为“国冲”。 唐朝官员春节作诗不送礼 由于拥有七天的长假,唐朝的官员们有了充足的时间来体会春节的欢乐气氛。他们在这个节日不是访问亲朋,就是感念故友,因此也留下了很多的唱和酬答之作。 曾经写下“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的中唐诗人卢纶,在某年的元正之日,正在都城长安,担任朝廷中的监察御史。参加了这一年的元正大朝会之后,卢纶写诗赠给旧日的同僚。其中有几句颇有意味:“济济延多士,跹跹舞百蛮。小臣无事谏,空愧伴鸣环。”在大朝会上,自然满堂都是手持笏板的将相,也有来自四方的歌舞表演。身为监察御史,本来应该是对朝政有所进谏,但大朝会只不过是礼仪活动,因此在满堂的环佩叮当声中,他只能噤口不言。 唐穆宗长庆四年的春节,在苏州任职的李谅坐在自己的郡斋(办公室)里,听着外间的笑语欢声,想着自己这些年做官的是是非非,不由得思绪万千,写下一首诗,寄给同样在外做官的朋友元稹和白居易。在诗中,他颇有些沮丧地写出了在元正时节的悲伤,“首开三百六旬日,新知四十九年非。”越是这样,他越是觉得与元、白二人友谊的可贵,“书札每来同笑语,篇章时到借光辉。” 收到李谅的诗作后,白居易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作诗一首回赠友人,其中也有自伤身世的感怀,“杯前笑歌徒勉强,镜里形容渐衰朽。”不过,为了勉励好友,他也劝李谅“莫嗟一日日催人,且贵一年年入手”。和白居易相比,元稹就显得没有那么放达。“去日渐加余日少,贺人虽闹故人稀。”时光如流水般飞逝,让人总有无力挽回的无奈感,而新年之时虽然宾客盈门,道贺声不绝于耳,可是相知故旧却越来越少,怎能不令人伤怀? 与前面那些在佳节时触动心事、感伤惆怅的诗人相比,刘禹锡要显得豪放很多。他虽然因为参与唐顺宗时期的“永贞革新”而被贬谪出京在外几十年,可是却锻炼出了“不以己悲”的情怀。某年春节,白居易前去拜访,作为老前辈的刘禹锡自然非常高兴,便写诗纪念此事: 渐入有年数,喜逢新岁来。震方天籁动,寅位帝车回。 门巷扫残雪,林园惊早梅。与君同甲子,寿酒让先杯。 这完全是过节时正常的心态与反应,甚至可以说过于普通。但其不普通之处就在于,这是一个被贬在外多年的“问题人物”写下的新年诗句。相比之下,卢纶、元稹等人在春节时写下的诗句未免显得气量太小。也许,正是这种豪气,才让刘禹锡在逆境中几十年而不堕青云之志。 (责任编辑:admin) |